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看陈老师的照片,她在孩子的簇拥中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镜头前占据领地,冲着镜头咧嘴满溢着笑,从那虚晃镜头的小手臂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与老师合影,整幅照片更是成了以老师为中心绽开的花。师生在课外关系如此亲密,在课堂亦如此。用“闻道之乐,如沐春风”来形容陆川县第二小学陈晓玲老师的数学课堂一点也不过分。从教20年来,陈老师从未停止学习探索专业理论、开展课题研究的脚步,并在教学实际与理论研究中探索出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得她的课堂散发与众不同的魅力。
爱,从心开始
“亲其师,信其道”,陈老师正是用人格魅力赢得孩子们信任和依赖,使得民主、和谐的课堂成为常态。
陈老师认为师生之间的藩篱应该推翻,应该相互信任,成为朋友,学生的心声尤其值得重视。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俯身的姿态,更是一种真诚的表示。她有一个“悄悄话”盒,塞满学生们给她“悄悄话”,署名或匿名都有,有向老师提改进课堂的建议,有要急切分享的快乐与烦恼,有请老师参加自己生日聚会的邀约,还有声明:“只告诉老师您一个人,千万不要告诉其他人哦!”的秘密。老师每隔几日开启纸盒,翻阅并从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在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学生中间,给学生关注、关爱,并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让教学改进和教育管理都趋于便利。两三年后,纸盒难免破旧,学生索性直接往老师的手心塞纸条,简单的动作中浓缩了与老师交流的渴望、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班级上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热衷用“悄悄话”的方式与老师交流。
陈老师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材”,为此她不放弃为任何一个学生倾注关爱。学生们的心是敏感的,老师给予爱的表示,即使细微,也能在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上悄悄起着变化,如老师引缰的小马驹,渐渐走向正途,往更高更美的知识山峰攀登。对于在课堂上沉默或不专心的学生,下课后陈老师会让学生走到她的身边,说:“你知道吗?刚刚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在看着你,多么希望你能举一次手,老师不知道盼望了多少次,你就是举一次手也好啊!”下一次课,那学生逮到问题便赶紧举手,回答正确时,老师带头鼓掌:“今天他说得真好!大家给他热烈的掌声!”也有回答错误甚至还有站起来后茫然四顾,什么也没有说的,老师仍带头鼓掌:“同学们,这次他虽然没有回答出来,大家还是要送给他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今天终于站起来回答问题了!”于是,后进生们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鼓励,再不害怕举手回答问题。有学生还特意写纸条给老师:“我今天好高兴啊,因为老师您今天表扬了我!我以后还要举手回答问题!”
闻道,从乐闻开始
让小学生信服,不是用严肃的脸孔“威慑”,用严厉的语句“呵斥”,更不是用严格的教条“镇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老师们心情沉重,不利于教育管教,同时也让学生神经紧张,甚至产生恐惧该学科、抗拒该学科的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陈老师认为都应该是快乐地教学,要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陈老师给记者描述了上课的情景。
首先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唱歌,并提醒学生同时把本子、书、笔都放在书桌上。老师一走进教室,便高声问:“今天你们快乐吗?”“今天你们笑了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老师立即随口编题目,让学生口算,做对了有“加分成为星级少年”(五百分即为一星级少年,依次类推)奖励。有的学生本子和笔都没有准备好,老师已经走进教室,当听到第一道题目时,他们慌乱成一团,而那些得到奖励的学生就兴奋地相互炫耀着“分数”。这逐渐使学生养成提前做好上课“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的好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又能达到复习旧知识,铺垫新知识的目的。
接下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采用学生自主预习法,或用问题启发法等等。举例采用前者的课堂。当预习过后,部分同学已领会新知识要点,部分同学未能完全领会,老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大部分同学都领会后,老师宣布:“今天的课,谁懂就让谁到讲台给大家讲一讲。”在“加分”政策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上台,讲例题的解题、公式的推导。大家对同学的表演总是充满莫大兴趣,很认真地听,甚至是抱挑刺的心理去听。同学讲得好时,大家都高兴地鼓掌,讲得不好时,大家便起哄:“不行不行,他讲得不好!”陈老师鼓励说:“讲得挺好,只是在某某地方理解还不够透彻,先回座位想一想吧。”或对其他同学说;“让他回去想一想,待会我们再给他一个机会好吗?”然后鼓励其他同学上台继续讲,直到大家都满意。最后,老师先带领同学们总结这些方法好不好,哪个最好,好在哪里,举一反三的问题还能想到哪些,再让同学们做作业。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由老师主导的快乐情绪感染、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发自主积极的生生竞争、学生征服新“知识领地”的成就感、得到他人关注认可的自我满足感,更多的是在探索与竞争中获得的知识。愉悦笑声充满了课堂,有学生们享受斩获知识过程的笑,也有老师欣慰的笑。这样愉快的学习过程,可谓“闻道之乐,如沐春风”。
学习,生命不息的永动机
陈老师书架上的书籍种类颇多,专业方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期刊、教育名家专著等等。陈老师觉得脱离现时的位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好地适应各种新变化。同时专业以外的书也给陈老师带来惊喜,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这些书让她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提高自身素养,有时还能给课堂增光添彩。在适当的契机,她随口说的小哲理、小故事,总能让学生们比对自己,从中得到激励与启发,同时也活跃了课堂。内容丰富的“后备箱”不仅让陈老师开阔了视野,更赢得了学生的敬佩。
陈老师不仅善于从书本上汲取,甚至会在学生中间寻求教学方法,她让学生在“悄悄话”中提出他们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终究是学生的事,由学生提出课堂改进的建议,既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是让课堂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进行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也是陈老师与同事相互切磋学习的好机会,陈老师相信能够通过讨论研究、经常参加观摩课、相互交流教学心得等方式,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促进教学教育方式的不断改进。
1994年至1999年,陈老师曾参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小学数学电教教法和配套电教教材的研究”的实验与研究,参与编写小学数学《动像教学法教案》及相应的“动像”投影片,该课题实验研究成果通过自治区专家组鉴定验收,结题的《实验研究报告》获自治区论文比赛一等奖并收入《动像教学法》一书。
2004年至2006年,她参加广西教育科学规划A类课题《新课程实施中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的实验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发表在《广西教育》上,课题已完成任务并结题。
1998年至2008年她先后在《广西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教学刊物上发表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快乐》、《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好一节课》、《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课改中勇于求索》、《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中》等数十篇论文。这一篇篇论文,无不凝聚着陈老师思考的结晶。
目前陈老师组织了23位教师共同研究市级课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已编印成校级刊物《我们成长的足迹》和《学生数学日记》。在此期间陈老师每年还组织老师就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八节以上研究课,邀请县内同行观摩。
陈老师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她被授予广西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等等。这么多荣誉与成就都没有能让陈老师满足,她仍然坚持继续学习、继续思考、继续科研,在教学第一线继续奉献着她的热情和智慧。
爱,从心开始
“亲其师,信其道”,陈老师正是用人格魅力赢得孩子们信任和依赖,使得民主、和谐的课堂成为常态。
陈老师认为师生之间的藩篱应该推翻,应该相互信任,成为朋友,学生的心声尤其值得重视。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俯身的姿态,更是一种真诚的表示。她有一个“悄悄话”盒,塞满学生们给她“悄悄话”,署名或匿名都有,有向老师提改进课堂的建议,有要急切分享的快乐与烦恼,有请老师参加自己生日聚会的邀约,还有声明:“只告诉老师您一个人,千万不要告诉其他人哦!”的秘密。老师每隔几日开启纸盒,翻阅并从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在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学生中间,给学生关注、关爱,并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让教学改进和教育管理都趋于便利。两三年后,纸盒难免破旧,学生索性直接往老师的手心塞纸条,简单的动作中浓缩了与老师交流的渴望、对老师的信任与喜爱。班级上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热衷用“悄悄话”的方式与老师交流。
陈老师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材”,为此她不放弃为任何一个学生倾注关爱。学生们的心是敏感的,老师给予爱的表示,即使细微,也能在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上悄悄起着变化,如老师引缰的小马驹,渐渐走向正途,往更高更美的知识山峰攀登。对于在课堂上沉默或不专心的学生,下课后陈老师会让学生走到她的身边,说:“你知道吗?刚刚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在看着你,多么希望你能举一次手,老师不知道盼望了多少次,你就是举一次手也好啊!”下一次课,那学生逮到问题便赶紧举手,回答正确时,老师带头鼓掌:“今天他说得真好!大家给他热烈的掌声!”也有回答错误甚至还有站起来后茫然四顾,什么也没有说的,老师仍带头鼓掌:“同学们,这次他虽然没有回答出来,大家还是要送给他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今天终于站起来回答问题了!”于是,后进生们得到大家的关注和鼓励,再不害怕举手回答问题。有学生还特意写纸条给老师:“我今天好高兴啊,因为老师您今天表扬了我!我以后还要举手回答问题!”
闻道,从乐闻开始
让小学生信服,不是用严肃的脸孔“威慑”,用严厉的语句“呵斥”,更不是用严格的教条“镇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老师们心情沉重,不利于教育管教,同时也让学生神经紧张,甚至产生恐惧该学科、抗拒该学科的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陈老师认为都应该是快乐地教学,要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陈老师给记者描述了上课的情景。
首先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唱歌,并提醒学生同时把本子、书、笔都放在书桌上。老师一走进教室,便高声问:“今天你们快乐吗?”“今天你们笑了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老师立即随口编题目,让学生口算,做对了有“加分成为星级少年”(五百分即为一星级少年,依次类推)奖励。有的学生本子和笔都没有准备好,老师已经走进教室,当听到第一道题目时,他们慌乱成一团,而那些得到奖励的学生就兴奋地相互炫耀着“分数”。这逐渐使学生养成提前做好上课“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的好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又能达到复习旧知识,铺垫新知识的目的。
接下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采用学生自主预习法,或用问题启发法等等。举例采用前者的课堂。当预习过后,部分同学已领会新知识要点,部分同学未能完全领会,老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大部分同学都领会后,老师宣布:“今天的课,谁懂就让谁到讲台给大家讲一讲。”在“加分”政策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上台,讲例题的解题、公式的推导。大家对同学的表演总是充满莫大兴趣,很认真地听,甚至是抱挑刺的心理去听。同学讲得好时,大家都高兴地鼓掌,讲得不好时,大家便起哄:“不行不行,他讲得不好!”陈老师鼓励说:“讲得挺好,只是在某某地方理解还不够透彻,先回座位想一想吧。”或对其他同学说;“让他回去想一想,待会我们再给他一个机会好吗?”然后鼓励其他同学上台继续讲,直到大家都满意。最后,老师先带领同学们总结这些方法好不好,哪个最好,好在哪里,举一反三的问题还能想到哪些,再让同学们做作业。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由老师主导的快乐情绪感染、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发自主积极的生生竞争、学生征服新“知识领地”的成就感、得到他人关注认可的自我满足感,更多的是在探索与竞争中获得的知识。愉悦笑声充满了课堂,有学生们享受斩获知识过程的笑,也有老师欣慰的笑。这样愉快的学习过程,可谓“闻道之乐,如沐春风”。
学习,生命不息的永动机
陈老师书架上的书籍种类颇多,专业方面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期刊、教育名家专著等等。陈老师觉得脱离现时的位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好地适应各种新变化。同时专业以外的书也给陈老师带来惊喜,历史、文学、美学、哲学等这些书让她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提高自身素养,有时还能给课堂增光添彩。在适当的契机,她随口说的小哲理、小故事,总能让学生们比对自己,从中得到激励与启发,同时也活跃了课堂。内容丰富的“后备箱”不仅让陈老师开阔了视野,更赢得了学生的敬佩。
陈老师不仅善于从书本上汲取,甚至会在学生中间寻求教学方法,她让学生在“悄悄话”中提出他们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终究是学生的事,由学生提出课堂改进的建议,既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是让课堂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进行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也是陈老师与同事相互切磋学习的好机会,陈老师相信能够通过讨论研究、经常参加观摩课、相互交流教学心得等方式,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促进教学教育方式的不断改进。
1994年至1999年,陈老师曾参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小学数学电教教法和配套电教教材的研究”的实验与研究,参与编写小学数学《动像教学法教案》及相应的“动像”投影片,该课题实验研究成果通过自治区专家组鉴定验收,结题的《实验研究报告》获自治区论文比赛一等奖并收入《动像教学法》一书。
2004年至2006年,她参加广西教育科学规划A类课题《新课程实施中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的实验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发表在《广西教育》上,课题已完成任务并结题。
1998年至2008年她先后在《广西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教学刊物上发表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快乐》、《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好一节课》、《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课改中勇于求索》、《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中》等数十篇论文。这一篇篇论文,无不凝聚着陈老师思考的结晶。
目前陈老师组织了23位教师共同研究市级课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已编印成校级刊物《我们成长的足迹》和《学生数学日记》。在此期间陈老师每年还组织老师就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八节以上研究课,邀请县内同行观摩。
陈老师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她被授予广西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等等。这么多荣誉与成就都没有能让陈老师满足,她仍然坚持继续学习、继续思考、继续科研,在教学第一线继续奉献着她的热情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