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人的智慧、创造力就象埋在地下的矿藏一样,通过科学激励,可以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学校管理应把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性劳动态度作为重要的工作。
我国古代或现代的管理活动中,一贯重视有效的激励,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讲究“信赏必罚”,而且主张“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主张运用规章制度、法则、道德理义,真诚、宽容等思想和措施以有效地激励人的积极性。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谈几点陋见:
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人、尊重人相结合
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渗透和贯彻于学校全方位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树立广大教职工是学校主人的观点,激发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教职工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校管理中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做好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的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强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试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等,以保证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从制度上促使教师敬业、乐业、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并在教师群体里创造一种政治上积极进取、业务上精益求精、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执著追求、同志间相互友爱的政治、文化氛围,使人们进入这种氛围,就感到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生活再苦、待遇再低,但心情舒畅、工作积极,具有实效。
二、实行目标管理同个人荣誉相结合
制定科学的目标管理,使学校的总体目标、部门目标与个人执行目标取得一致的认同,才能在执行目标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个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目标管理把客观要求变成个人的努力目标,并让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多种需要的机会,如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增强责任感,满足自尊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使目标具有主体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要与教职工的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特点相结合。
三、领导的榜样作用
校领导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职权,只有把领导职位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德育、品行、人格和作风方面得取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的榜样,通过良好的自我形象和领导作风,有效地影响教职工的心理和行为,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积极性。实践证明,领导者积极工作的榜样是激励教职工积极性最有力的手段。
四、健全制度同落实制度相结合
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1、聘任制能打破人事制度上死水一潭的现象,激发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活力,促使人们心里出现应激状态而提高心理活动水平。2、责任制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学校工作的整体性和育人工作的全面性,要求学校必须实行全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只有分工明确,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各自发挥创造力的劳动热情。3、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是把教职工的工作实绩与物质利益、精神激励挂钩,对调动积极性起一定推动作用。4、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必须提高对评价工作目的的认识,使评价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制度建立后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落实过程中要公开量化,必须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评价量表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以便更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五、发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发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献计献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让教职工参加学校中大事情的决策和管理,对领导管理进行监督等,有利于上下级之间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群体气氛,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等,有助于调动校领导和教职工两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六、提倡奉献精神与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相结合
教育工作需要人们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以及不断奉献的高尚情操。科学的机理在于使教职工首先明确对社会的责任和应该做出贡献,使每个教师懂得学校的事业要发展一致的道理。同时,学校管理要研究教职工的需要特点,尽可能创造条件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和满足其合理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
七、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职工的物质利益,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看到教师的职业书与精神劳动,必须重视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应体现出精神激励的因素。精神激励应以一定的物质激励为基础,但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更多强调精神激励为主。
总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首要地位,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的重任,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办好学校至关重要。因此,学校领导应根据教师心理特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747000甘肃省合作市教育局)
我国古代或现代的管理活动中,一贯重视有效的激励,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讲究“信赏必罚”,而且主张“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主张运用规章制度、法则、道德理义,真诚、宽容等思想和措施以有效地激励人的积极性。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谈几点陋见:
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人、尊重人相结合
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渗透和贯彻于学校全方位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树立广大教职工是学校主人的观点,激发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教职工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校管理中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做好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的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强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试行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等,以保证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从制度上促使教师敬业、乐业、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并在教师群体里创造一种政治上积极进取、业务上精益求精、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执著追求、同志间相互友爱的政治、文化氛围,使人们进入这种氛围,就感到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生活再苦、待遇再低,但心情舒畅、工作积极,具有实效。
二、实行目标管理同个人荣誉相结合
制定科学的目标管理,使学校的总体目标、部门目标与个人执行目标取得一致的认同,才能在执行目标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个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目标管理把客观要求变成个人的努力目标,并让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多种需要的机会,如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增强责任感,满足自尊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使目标具有主体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要与教职工的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特点相结合。
三、领导的榜样作用
校领导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职权,只有把领导职位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德育、品行、人格和作风方面得取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的榜样,通过良好的自我形象和领导作风,有效地影响教职工的心理和行为,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积极性。实践证明,领导者积极工作的榜样是激励教职工积极性最有力的手段。
四、健全制度同落实制度相结合
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1、聘任制能打破人事制度上死水一潭的现象,激发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士气和活力,促使人们心里出现应激状态而提高心理活动水平。2、责任制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学校工作的整体性和育人工作的全面性,要求学校必须实行全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只有分工明确,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各自发挥创造力的劳动热情。3、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是把教职工的工作实绩与物质利益、精神激励挂钩,对调动积极性起一定推动作用。4、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必须提高对评价工作目的的认识,使评价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制度建立后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落实过程中要公开量化,必须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评价量表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以便更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五、发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发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献计献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让教职工参加学校中大事情的决策和管理,对领导管理进行监督等,有利于上下级之间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群体气氛,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等,有助于调动校领导和教职工两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六、提倡奉献精神与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相结合
教育工作需要人们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以及不断奉献的高尚情操。科学的机理在于使教职工首先明确对社会的责任和应该做出贡献,使每个教师懂得学校的事业要发展一致的道理。同时,学校管理要研究教职工的需要特点,尽可能创造条件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和满足其合理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
七、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职工的物质利益,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看到教师的职业书与精神劳动,必须重视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应体现出精神激励的因素。精神激励应以一定的物质激励为基础,但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更多强调精神激励为主。
总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首要地位,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的重任,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办好学校至关重要。因此,学校领导应根据教师心理特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747000甘肃省合作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