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浯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而小学中年级的作文训练又是小学阶段学生作文的基本训练。它既要为高一级学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要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育教学目的呢?我认为在这一阶段,应注重“看、读、想、说、写”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
1.培养“看”的素质
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再现,小学生的作文虽谈不上创作,但仍然离不开五彩缤纷的生活空间,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现今,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仍然要解决好学生的无事可记,无情可抒或写什么的问题。不少学生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一到写起文章来就灰心、苦闷。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对事理的认识比较浮浅。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作文训练前的适当启发引导。如要求观察一种植物,然后写一段短文,要求写出该植物的外形特点,文字清楚,语言得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时,引导学生除了对某种植物的—般属性做细致的观察,更应指导学生认识这种植物的独特性。紧抓住共性与个性,如果是—个文字功底较深的人来写,文章肯定会形象逼真,脍炙人口。当然,对小学中年级作文不能够求过高,观察也不要过繁,情理也不要太深奥。
2.培养“读”的素质
学生作文,仅有观察到的素材,那还只是一种单纯的感性认识,就是有再高的观察能力,也不一定能组成一章完美的文字,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字理论素质的训练。要达到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了学生“读”的能力培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读’’对作文能力提高的一条很好的经验总结。我们的小学浯文教材,是通过专家的队真审阅和编排、典型的情文并:茂的习作范文,尤其是读写例话,认真阅渎,细细品味,从中模仿,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吸取、消化就会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先把握住范文阅读这一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想”的素质
所谓的素质培养就是思维能务的培养。前面谈到的“看”、“读”仅停留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上。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学生毕竟还小,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和局部的东西,写作中心然造成作文的浮浅和无序,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卜升为理性认识,为我所用,变为已有。因而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引导。
3.1 边读边想。前面讲到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应重视范文的阅读,实际上在阅读中,应教会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
3.2 边看边想。边看边想就是边观察边思考,这是由学到想,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如《苦柚》中,写的“金钱能买到山珍海味,但却买不到灵魂”一样;看《小草》,就要想到为人们默默:工作的建设者;视《蜡烛》,就应想到在平凡工作岗位燃烧了自己照亮子别人的教师。因此在作文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地思考,让学生去作文,将会人理人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4.培养学生“说”的素质
人的语言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表达要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除了培养以上的“看、读、想”外,不能忽视学生“说”的能力培养。说的能力培养,就是为写而说,是—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也应从两方面人手:第一是在“读”中“说”。前面说过我们的教材是通过专家筛选的典型有益的习作精品。因此教学中,应在充分培养学生读想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复述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像教完《趵突泉》后,要学生有条有理,形象逼真地说的同时更不能放弃在出训练中的“阅读说话训练”,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标本,不能忽视。第二是在指导中“说”。学生的说首先应要求说得正确、完整,用词恰当,前后连贯,逐渐进步到词汇丰富,有中心,叙述清楚。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就更应该注重这一点。如教师给学生命“记一次活动”一题,首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这次活动由哪几个环节构成,哪些是主要的,说出来再指导学说一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同时不妨让学生回忆活动场面,觉得用哪些词比较合适,写出来,然后让学牛想一想怎么写(打腹稿),想后让学生一段段地说出来,最后找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将全文说—说。这样,整篇文章的格局就基本完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写”的素质
在作文训练中,“看、读、想、说、写”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特别是说和写,更是水乳相融。其实在训练中,说和写是结合起来训练的。训练中,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借鉴别人长处的机会,而让学生口述时,也暴露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师生共同解决,同时也使大家共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问题的又一次出现,为教师批改作文减轻了—…定的负担,使教师有时间备课和设计练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作文训练中,重视学生的“看、渎、想、说、写”五种素质培养,无论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效益,值得我们教师去重视、去更新。
收稿日期:2013-04-10
1.培养“看”的素质
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再现,小学生的作文虽谈不上创作,但仍然离不开五彩缤纷的生活空间,因而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现今,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仍然要解决好学生的无事可记,无情可抒或写什么的问题。不少学生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一到写起文章来就灰心、苦闷。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对事理的认识比较浮浅。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作文训练前的适当启发引导。如要求观察一种植物,然后写一段短文,要求写出该植物的外形特点,文字清楚,语言得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时,引导学生除了对某种植物的—般属性做细致的观察,更应指导学生认识这种植物的独特性。紧抓住共性与个性,如果是—个文字功底较深的人来写,文章肯定会形象逼真,脍炙人口。当然,对小学中年级作文不能够求过高,观察也不要过繁,情理也不要太深奥。
2.培养“读”的素质
学生作文,仅有观察到的素材,那还只是一种单纯的感性认识,就是有再高的观察能力,也不一定能组成一章完美的文字,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字理论素质的训练。要达到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了学生“读”的能力培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读’’对作文能力提高的一条很好的经验总结。我们的小学浯文教材,是通过专家的队真审阅和编排、典型的情文并:茂的习作范文,尤其是读写例话,认真阅渎,细细品味,从中模仿,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吸取、消化就会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先把握住范文阅读这一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想”的素质
所谓的素质培养就是思维能务的培养。前面谈到的“看”、“读”仅停留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上。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学生毕竟还小,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的和局部的东西,写作中心然造成作文的浮浅和无序,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卜升为理性认识,为我所用,变为已有。因而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引导。
3.1 边读边想。前面讲到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时应重视范文的阅读,实际上在阅读中,应教会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
3.2 边看边想。边看边想就是边观察边思考,这是由学到想,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如《苦柚》中,写的“金钱能买到山珍海味,但却买不到灵魂”一样;看《小草》,就要想到为人们默默:工作的建设者;视《蜡烛》,就应想到在平凡工作岗位燃烧了自己照亮子别人的教师。因此在作文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地思考,让学生去作文,将会人理人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4.培养学生“说”的素质
人的语言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表达要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除了培养以上的“看、读、想”外,不能忽视学生“说”的能力培养。说的能力培养,就是为写而说,是—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也应从两方面人手:第一是在“读”中“说”。前面说过我们的教材是通过专家筛选的典型有益的习作精品。因此教学中,应在充分培养学生读想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复述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像教完《趵突泉》后,要学生有条有理,形象逼真地说的同时更不能放弃在出训练中的“阅读说话训练”,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标本,不能忽视。第二是在指导中“说”。学生的说首先应要求说得正确、完整,用词恰当,前后连贯,逐渐进步到词汇丰富,有中心,叙述清楚。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就更应该注重这一点。如教师给学生命“记一次活动”一题,首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这次活动由哪几个环节构成,哪些是主要的,说出来再指导学说一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同时不妨让学生回忆活动场面,觉得用哪些词比较合适,写出来,然后让学牛想一想怎么写(打腹稿),想后让学生一段段地说出来,最后找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将全文说—说。这样,整篇文章的格局就基本完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写”的素质
在作文训练中,“看、读、想、说、写”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体,特别是说和写,更是水乳相融。其实在训练中,说和写是结合起来训练的。训练中,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借鉴别人长处的机会,而让学生口述时,也暴露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师生共同解决,同时也使大家共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问题的又一次出现,为教师批改作文减轻了—…定的负担,使教师有时间备课和设计练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小学作文训练中,重视学生的“看、渎、想、说、写”五种素质培养,无论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效益,值得我们教师去重视、去更新。
收稿日期: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