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诸多改变,尤其体现在教学培养目标上,为了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我国许多小学数学课堂都引入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要求学生掌握运算方法,不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方式往往枯燥和抽象,由于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低阶状态,难以较好的理解抽象知识,导致学生理解不透知识点,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学生初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应用性作为切入点,通过数学知识,引导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使用所学内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指导,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通过网络搜索并下载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并设计提问场景,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中,教師可以结合上一节课程内容“认识人民币”,选择与购物相关的素材。如通过动漫人物展现“小熊”乘坐交通工具的场景,教师在课程中先抛出引导性问题:“大家知道我今天是怎么来学校的吗?”学生回答:“是开车吗?或者是乘坐公交车。”教师回应:“今天我是坐了出租车来的,老师出门的时候带了20块钱,下车时支付了13元的车费,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个事情提出相关的问题呢?”学生A举手发言:“老师,那你还剩余多少钱?”学生B举手发言:“老师,你打车用了多长时间到学校?”学生A举手发言:“老师,出租车是怎么计费的呢?”教师回应:“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都是与数字相关的问题,那么我选择其中和课程有关的问题来回答吧,我打车的费用可以用我出门带的20元,减去13元,大家想一想人民币20-13等于多少?”学生举手作答:“等于7元。”最后,教师为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算一算”,要求学生们完成一次购物,并主动计算购物的费用。这样一来,即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联想到数学知识,并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树立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其对生活经历和现象提出问题、假设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给予鼓励,比如对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过程进行评价,评选最佳提问和最佳解决问题小能手,为学生创设学习档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展示钟表不同指针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提问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之初为学生播放一则关于小狗自己上闹钟的小视频,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大家谁能说一说,小狗所设置的闹钟时间是几点几分?”学生举手回答:“是6点40分。”这是教师可以拿出教学工具,一个钟表盘,并提出问题:“那么大家谁能上来用这个表来标记出小狗闹钟的时间呢?成功的有奖励哦。”当学生走上讲台,并动手拨动时针,但是未作出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鼓励:“没关系,勇敢上前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步。”接着,又有学生走上前,这次学生成功的将钟表时间设置到了6点40分,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送出提前准备的“小奖励”。在课程末尾,教师可以预留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自己设置一次闹钟,并将自己起床的时间和出门的时间记录下来。这一过程,成功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环境,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以往的经历进行联想,并通过经验和思考,积极动手解决问题,教师亦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老师要学会整合筛选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开放的、多样的,这些问题不一定全部都是教师期望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错的。但这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能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起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美君,李昌官.创设数学问题链培养探索思维力[J].教育艺术,2010(5).
[2]龙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03).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要求学生掌握运算方法,不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方式往往枯燥和抽象,由于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低阶状态,难以较好的理解抽象知识,导致学生理解不透知识点,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学生初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应用性作为切入点,通过数学知识,引导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使用所学内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指导,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通过网络搜索并下载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并设计提问场景,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中,教師可以结合上一节课程内容“认识人民币”,选择与购物相关的素材。如通过动漫人物展现“小熊”乘坐交通工具的场景,教师在课程中先抛出引导性问题:“大家知道我今天是怎么来学校的吗?”学生回答:“是开车吗?或者是乘坐公交车。”教师回应:“今天我是坐了出租车来的,老师出门的时候带了20块钱,下车时支付了13元的车费,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个事情提出相关的问题呢?”学生A举手发言:“老师,那你还剩余多少钱?”学生B举手发言:“老师,你打车用了多长时间到学校?”学生A举手发言:“老师,出租车是怎么计费的呢?”教师回应:“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都是与数字相关的问题,那么我选择其中和课程有关的问题来回答吧,我打车的费用可以用我出门带的20元,减去13元,大家想一想人民币20-13等于多少?”学生举手作答:“等于7元。”最后,教师为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算一算”,要求学生们完成一次购物,并主动计算购物的费用。这样一来,即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联想到数学知识,并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树立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其对生活经历和现象提出问题、假设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给予鼓励,比如对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过程进行评价,评选最佳提问和最佳解决问题小能手,为学生创设学习档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展示钟表不同指针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提问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在课堂之初为学生播放一则关于小狗自己上闹钟的小视频,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大家谁能说一说,小狗所设置的闹钟时间是几点几分?”学生举手回答:“是6点40分。”这是教师可以拿出教学工具,一个钟表盘,并提出问题:“那么大家谁能上来用这个表来标记出小狗闹钟的时间呢?成功的有奖励哦。”当学生走上讲台,并动手拨动时针,但是未作出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鼓励:“没关系,勇敢上前就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步。”接着,又有学生走上前,这次学生成功的将钟表时间设置到了6点40分,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送出提前准备的“小奖励”。在课程末尾,教师可以预留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自己设置一次闹钟,并将自己起床的时间和出门的时间记录下来。这一过程,成功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环境,学生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以往的经历进行联想,并通过经验和思考,积极动手解决问题,教师亦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老师要学会整合筛选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开放的、多样的,这些问题不一定全部都是教师期望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错的。但这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能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起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美君,李昌官.创设数学问题链培养探索思维力[J].教育艺术,2010(5).
[2]龙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