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评课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是课堂上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以下环节:
1.评前准备
课前教师应认真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前提,讲评课的重点是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避免练习中的错误再次出现。因此,只有在准确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科学有效地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1 认真分析试卷。具体分析命题特点及用意,考察范围、试题难易度等。
1.2 认真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广泛地收集错误,并进行归类整理,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典型错误和普遍性错误,及时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如:在六年级的一次检测中出现这样一道选择题:一项工程,甲队第一天完成了这项工程的1/10,乙队第二天完成了剩下工程的1/9,甲队与乙队哪个完成的工程多,正确的是( )
A、甲队 B、同样多 C、乙队
全班有较多的同学选择答案A,像这样的错误应该重点剖析。
学生在试题中出现的一些独特做法和创新思维方式,教师也应当注意搜集,以便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如:
39× =39×(1- )=39- =38
还可以这样计算:
39× =(40-1)× =39- =38
1.3 确定讲评重难点。根据试卷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重点内容,合理调配讲评时间。
2.讲评过程
2.1 自我剖析、独立改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当教师将批改后的试卷发到学生手里时,总是会听到:“哎,这道题我本来会做,只是我把数据抄错了,下次我要仔细了”等表示惋惜的声音。因此,我们在评讲课的时候,首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剖析、独立改错,这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自己提问,找出病因。在试卷中找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哪些题是自己由于粗心、马虎所造成的错误。哪些题是自己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解决的。把因为自己粗心而造成的错题改过来,并用红笔把造成错误的原因写在错题的旁边,以便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 ),这类概念题,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就能解决。二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学生分析出了错误原因后,独立改错。如:口算题、计算题、以及思维方式较为单一的题型,像这样的题,学生就采取自己尝试去改正错误,并将改后的题交给同桌或组内同学检查。
2.2 狠抓典型、总结规律。教师讲评不是简单地将旧知识重演一遍以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题目,教师应重点讲解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1 解题规律的讲评。讲评时,要以典型题目为例,引导学生归纳该题型的审题要点、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数学思想、注意事项等,概括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思想,成为解题时的自觉行为。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测验中,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呀?”办公室里语文老师们满脸的困惑与无奈。众所周知,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技能之一,有效的朗读能刺激学生的语言直觉,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我们南方,特别在南方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小学生的朗读存在很多问题:普通话不标准、朗读错字或漏字、念读、唱读、缺乏感情等,教师指导方法也机械、单一。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偏低,所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一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读的起点,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目标、方式、过程这些有效的指导训练,学生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1.朗读目标要明确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学生朗读,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会毫无目的敷衍了事朗读一通,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有效朗读是要把朗读要求明确到每个环节。
1.1 读得正确。初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这个环节不急于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但要让全班学生都充分读完,读好,没有错或漏字,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1.2 读有节奏。在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给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人人读出声音,再指名个别学生读,师生点评纠正,为的是读得准确而流利。
1.3 读出变化。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内容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速度;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1.4 美读全文。学习完全文后整体感悟,此时学生已有丰富的语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语言气势,到达以情发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朗读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日,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2.朗读方法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领读、伴随情景的朗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背诵并复述等等。
2.1 范读用录音或教师自己进行课文的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榜样。领读录音或教师的领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尤其教师的领读,教师深情有表情地领读,正确又优美的语音语调,使内容富有感情、富有真实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感染力,进而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2.2 伴随情景的朗读借助图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不看课文。这种朗读方式便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它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并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
2.4 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提高朗读质量。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有种成功和快乐感增强了自信心。
2.5 背诵并复述背诵并复述是语文朗读教学应达到的较高要求。实践证明,能背诵课文的学生,语文学习是不会差的。通过复述,有助于学生熟记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的基础。
3.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体的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即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就是说朗读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要用心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会出现在面前,要用心去体会才会身临其境。
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王安石的《梅花》。本文是一首诗,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看∕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气压群芳、不畏严寒、洁白清香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其次要感悟意境。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协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弟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一一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一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的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俱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达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远难忘,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朗读和吟诵的。只有靠读靠吟才取得声音美、神韵美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抓好朗读训练,让琅琅的书声奏响语文课堂上靓丽风景的主旋律。
A、20个工人,每3人一组,可以分为( )组,还剩( )人。
B、学校有100个篮球,每班分8个。能分给几个班?还剩几个?
2.2.2 一题多变的讲评。讲评要注意将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进行多角度变换,如变换题型、变换变量、变换情景、变数字为字母等,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习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条件下如何运用知识解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思维品质。
如加工一批零件,甲要12小时,乙要10小时,如果先由甲乙合作加工若干小时后,余下的由甲单独加工4小时完工。完工时甲乙合作了多少小时?
学生正确率不到60%,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题意不理解。为此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原因,同时重新设置一组题。
A、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20天完成,乙队独做要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 ?
B、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10个月完成,乙队独做要15个月完成,两队合做3个月,乙队调走,甲队独做2个月,乙队又调回与甲队一起做,前后共用多少个月完成?
C、某项工程由甲乙两队完成,甲单独完成需24天,乙单独完成需16天,先由甲对单独做5天,然后两队合作,问再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全工程的八分之五?
D、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0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15小时完成,丙队单独做20小时完成,开始三队合作,中途甲队另有任务,由乙丙两对完成,从开始到工程完成共用了6小时,问甲队实际做了几小时?
通过题组的模拟练习,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2.2.3 一题多解的讲评。对试卷中出现的一题多解的题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大显身手,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275+225=500(千米)
师评价:这种方法好。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45)×5=100×5=500(千米)。
师评价:这种解法妙。
【分析 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师评价:此种解法真优美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解法4】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x-275=225
x=275+225
x=500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师评价:此种解法真新颖。
2.3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性的单独讲评往往会造成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容易滋生倦怠情绪,注意力也会分散,导致讲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讲评课中我们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讲评氛围,相信学生,特别是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寻找错误原因,突破难点。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而引起的争论等情况就需要同组的同学相互帮助,即小组合作学习。
如一道选择题:一个比的算式里,(前项和后项均不为“0”),前项扩大6倍,后项缩小3倍,比值( )。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18倍
像这样的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和解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而且学生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中相对轻松,不易疲劳。以前,我们强调让学生独立改错,结果学生抄袭现象十分严重。现在老师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小组内的同学合作探究后,学生反而不抄袭,而是真正把问题解决了,把难点突破了。如果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好记号稍后再向老师提问,再由老师释疑。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老师要巡视检查,并适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提高。
2.4 巩固训练、拓展延伸。试卷中的题型仅仅是一个例子、一种模型,讲评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进行总结。并根据知识点与突出的重难点适时进行巩固练习与拓展提升。让学生由一道题看一类题,举一反三,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口算题1.441.2=( ),好多教师在讲评的时候都只是一马跑过。虽是一道口算题,若教师注重知识的拓展也很有评讲价值。 教师可问学生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可引导学生说出除数大于1,商要小于被除数。(例:1.221.2)
再次拓展:
可引导学生说出除数小于1,商要大于被除数。(例:1.20.21.2)
可引导学生说出除数等于1,商要等于被除数。(例:1.21=1.2)
被除数比除数小,则商小于1。
3.评后补救
3.1 教师抽查、反馈纠错。讲评课后,教师要抽查学生对错题的整理情况。可以抽查不同组的部分学生,也可以抽查同一组的学生,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二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2 回顾反思,自我小结。正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因此,加强试卷讲评后的反思尤为重要。讲评后,往往会有一种错觉: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完成教师的要求,教师感到很满意,以为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掌握了,但实际上部分学生往往对有些习题仍一知半解。讲评后的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更可以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的方法很多:如质疑反思、归纳反思、对比反思、还可以师生间采用聊天的方法谈谈试卷过程中的感受,说说思考解答中易错的地方及一些错误的思考方法等等。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成功中不断激励自己,提高学习能力。
3.3 设计练习,巩固提高。苏步青教授说过:“多演算习题,第一是为了加深基础概念、定义、定理(包括证明)的理解;第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运算技巧和逻辑思维”。因此讲评课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第一,针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难易适度,数量相宜的练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使之强化,当堂反馈补救。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类收集、编定自己的错题集,进行资源共享,达到补漏补缺、互相借鉴、充实提高的作用。
3.4 个别辅导,共同进步。讲评课上师生主要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这就需要课后教师与学生个别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要有效进行个别辅导,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清楚地掌握并记录了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其次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真诚平等对话,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再次个别辅导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问题,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欣赏,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积累的,提高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讲评课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收到时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以下环节:
1.评前准备
课前教师应认真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前提,讲评课的重点是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避免练习中的错误再次出现。因此,只有在准确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科学有效地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1 认真分析试卷。具体分析命题特点及用意,考察范围、试题难易度等。
1.2 认真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广泛地收集错误,并进行归类整理,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典型错误和普遍性错误,及时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如:在六年级的一次检测中出现这样一道选择题:一项工程,甲队第一天完成了这项工程的1/10,乙队第二天完成了剩下工程的1/9,甲队与乙队哪个完成的工程多,正确的是( )
A、甲队 B、同样多 C、乙队
全班有较多的同学选择答案A,像这样的错误应该重点剖析。
学生在试题中出现的一些独特做法和创新思维方式,教师也应当注意搜集,以便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如:
39× =39×(1- )=39- =38
还可以这样计算:
39× =(40-1)× =39- =38
1.3 确定讲评重难点。根据试卷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重点内容,合理调配讲评时间。
2.讲评过程
2.1 自我剖析、独立改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当教师将批改后的试卷发到学生手里时,总是会听到:“哎,这道题我本来会做,只是我把数据抄错了,下次我要仔细了”等表示惋惜的声音。因此,我们在评讲课的时候,首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剖析、独立改错,这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自己提问,找出病因。在试卷中找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哪些题是自己由于粗心、马虎所造成的错误。哪些题是自己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解决的。把因为自己粗心而造成的错题改过来,并用红笔把造成错误的原因写在错题的旁边,以便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 ),这类概念题,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就能解决。二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学生分析出了错误原因后,独立改错。如:口算题、计算题、以及思维方式较为单一的题型,像这样的题,学生就采取自己尝试去改正错误,并将改后的题交给同桌或组内同学检查。
2.2 狠抓典型、总结规律。教师讲评不是简单地将旧知识重演一遍以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题目,教师应重点讲解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1 解题规律的讲评。讲评时,要以典型题目为例,引导学生归纳该题型的审题要点、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数学思想、注意事项等,概括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思想,成为解题时的自觉行为。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测验中,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呀?”办公室里语文老师们满脸的困惑与无奈。众所周知,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技能之一,有效的朗读能刺激学生的语言直觉,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我们南方,特别在南方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小学生的朗读存在很多问题:普通话不标准、朗读错字或漏字、念读、唱读、缺乏感情等,教师指导方法也机械、单一。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偏低,所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一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读的起点,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目标、方式、过程这些有效的指导训练,学生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1.朗读目标要明确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学生朗读,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会毫无目的敷衍了事朗读一通,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有效朗读是要把朗读要求明确到每个环节。
1.1 读得正确。初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这个环节不急于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但要让全班学生都充分读完,读好,没有错或漏字,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1.2 读有节奏。在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给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人人读出声音,再指名个别学生读,师生点评纠正,为的是读得准确而流利。
1.3 读出变化。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内容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速度;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1.4 美读全文。学习完全文后整体感悟,此时学生已有丰富的语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语言气势,到达以情发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朗读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日,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和朗读比赛的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2.朗读方法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领读、伴随情景的朗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背诵并复述等等。
2.1 范读用录音或教师自己进行课文的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榜样。领读录音或教师的领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尤其教师的领读,教师深情有表情地领读,正确又优美的语音语调,使内容富有感情、富有真实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感染力,进而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2.2 伴随情景的朗读借助图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不看课文。这种朗读方式便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它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并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
2.4 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提高朗读质量。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有种成功和快乐感增强了自信心。
2.5 背诵并复述背诵并复述是语文朗读教学应达到的较高要求。实践证明,能背诵课文的学生,语文学习是不会差的。通过复述,有助于学生熟记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的基础。
3.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体的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即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就是说朗读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要用心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会出现在面前,要用心去体会才会身临其境。
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是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王安石的《梅花》。本文是一首诗,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看∕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然后学生们先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气压群芳、不畏严寒、洁白清香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其次要感悟意境。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协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这也就是小学弟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要求学生试着做到:把心放到文章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就要带领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一一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才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一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的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相得益彰。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俱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达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远难忘,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朗读和吟诵的。只有靠读靠吟才取得声音美、神韵美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抓好朗读训练,让琅琅的书声奏响语文课堂上靓丽风景的主旋律。
A、20个工人,每3人一组,可以分为( )组,还剩( )人。
B、学校有100个篮球,每班分8个。能分给几个班?还剩几个?
2.2.2 一题多变的讲评。讲评要注意将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进行多角度变换,如变换题型、变换变量、变换情景、变数字为字母等,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习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条件下如何运用知识解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思维品质。
如加工一批零件,甲要12小时,乙要10小时,如果先由甲乙合作加工若干小时后,余下的由甲单独加工4小时完工。完工时甲乙合作了多少小时?
学生正确率不到60%,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题意不理解。为此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原因,同时重新设置一组题。
A、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20天完成,乙队独做要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 ?
B、一项工程,甲队独做要10个月完成,乙队独做要15个月完成,两队合做3个月,乙队调走,甲队独做2个月,乙队又调回与甲队一起做,前后共用多少个月完成?
C、某项工程由甲乙两队完成,甲单独完成需24天,乙单独完成需16天,先由甲对单独做5天,然后两队合作,问再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全工程的八分之五?
D、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0小时完成,乙队单独做15小时完成,丙队单独做20小时完成,开始三队合作,中途甲队另有任务,由乙丙两对完成,从开始到工程完成共用了6小时,问甲队实际做了几小时?
通过题组的模拟练习,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2.2.3 一题多解的讲评。对试卷中出现的一题多解的题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大显身手,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275+225=500(千米)
师评价:这种方法好。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45)×5=100×5=500(千米)。
师评价:这种解法妙。
【分析 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师评价:此种解法真优美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方程解答。
【解法4】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x-275=225
x=275+225
x=500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师评价:此种解法真新颖。
2.3 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性的单独讲评往往会造成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容易滋生倦怠情绪,注意力也会分散,导致讲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讲评课中我们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讲评氛围,相信学生,特别是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寻找错误原因,突破难点。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而引起的争论等情况就需要同组的同学相互帮助,即小组合作学习。
如一道选择题:一个比的算式里,(前项和后项均不为“0”),前项扩大6倍,后项缩小3倍,比值( )。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18倍
像这样的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和解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而且学生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中相对轻松,不易疲劳。以前,我们强调让学生独立改错,结果学生抄袭现象十分严重。现在老师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小组内的同学合作探究后,学生反而不抄袭,而是真正把问题解决了,把难点突破了。如果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好记号稍后再向老师提问,再由老师释疑。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老师要巡视检查,并适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提高。
2.4 巩固训练、拓展延伸。试卷中的题型仅仅是一个例子、一种模型,讲评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进行总结。并根据知识点与突出的重难点适时进行巩固练习与拓展提升。让学生由一道题看一类题,举一反三,并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口算题1.441.2=( ),好多教师在讲评的时候都只是一马跑过。虽是一道口算题,若教师注重知识的拓展也很有评讲价值。 教师可问学生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可引导学生说出除数大于1,商要小于被除数。(例:1.221.2)
再次拓展:
可引导学生说出除数小于1,商要大于被除数。(例:1.20.21.2)
可引导学生说出除数等于1,商要等于被除数。(例:1.21=1.2)
被除数比除数小,则商小于1。
3.评后补救
3.1 教师抽查、反馈纠错。讲评课后,教师要抽查学生对错题的整理情况。可以抽查不同组的部分学生,也可以抽查同一组的学生,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二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2 回顾反思,自我小结。正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因此,加强试卷讲评后的反思尤为重要。讲评后,往往会有一种错觉: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完成教师的要求,教师感到很满意,以为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掌握了,但实际上部分学生往往对有些习题仍一知半解。讲评后的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更可以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的方法很多:如质疑反思、归纳反思、对比反思、还可以师生间采用聊天的方法谈谈试卷过程中的感受,说说思考解答中易错的地方及一些错误的思考方法等等。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成功中不断激励自己,提高学习能力。
3.3 设计练习,巩固提高。苏步青教授说过:“多演算习题,第一是为了加深基础概念、定义、定理(包括证明)的理解;第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运算技巧和逻辑思维”。因此讲评课后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第一,针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难易适度,数量相宜的练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使之强化,当堂反馈补救。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类收集、编定自己的错题集,进行资源共享,达到补漏补缺、互相借鉴、充实提高的作用。
3.4 个别辅导,共同进步。讲评课上师生主要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这就需要课后教师与学生个别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要有效进行个别辅导,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清楚地掌握并记录了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其次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真诚平等对话,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再次个别辅导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问题,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欣赏,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解题中的成功之处,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积累的,提高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讲评课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收到时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