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程改革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要想重返语文味浓厚的课堂着实不易,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堂就必须在教学中心平气顺、腿脚站稳,不再哗众取宠,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实践 回归本真
G633.3
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有时我也会迷茫:是啊,作为语文老师的课上得更具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呢?如何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堂呢?
上过很多课,也听过很多课,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直到今年参加国培时听了来自安徽含山环峰小学洪胜的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时,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语文味”的常态课堂。进入跨越式已经5年了,虽然其中“大输入,大输出”、“以学生为主体”等理念我也比较认同,但实践下来,我总觉得自己的课堂上缺点什么,出现了有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兴趣有部分同学并没有培养出来,每堂课的写作似乎也出现了倦怠,疲于应付。如何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的双基,听了洪胜老师的课,我豁然开朗了,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中的20分钟的授课时间也能像洪胜老师一样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渗透学法在其中,不就具有“语文味”了吗?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说说洪胜老师的课堂上的“语文味”:
1.导入环节。从课题的导入中读课题来说,他首先指导同学们读出节奏和停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当同学们读完之后洪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读词也得干净、利索”、“词语也是有感情的”等等,直到大部分同学能够读到位,他才进行下一个环节。
2.精读环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他也把语文的许多知识训练渗透其中。当学生在读对话的过程中,他是这样评价的:“你的第二个逗号和问号读得很好,如果第一个逗号处能停顿一下就更好了。”以此来告诉学生,读书时标点也很重要。接着他又告诉学生“读人物对话时,要想体会人物的心情,秘密就藏在提示语当中”。一步步有梯度地指导朗读,以导为主,重点就放在学生这个主体体会上,时时指导,以鼓励为主。同学们就在这样的指导中,朗读一步一步地在提高。我不由的想起自己在课堂上就显得急躁,迫不及待地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答案,就是缺乏像洪老师的这个耐心,其实这就没有抓住导的精髓,是在教知识,而不是在教同学们怎样学。
其实,在洪胜老师的课上还有许多这样有“语文味”的地方,听完他的课,我不由想起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就应该这样吗?
那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语文味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定位要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2.过程要实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语文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有丰厚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及生命活力。具体地说:
首先,要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些烦琐的环节,根据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单元教学的要求,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一句话,不必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只求某个点挖深嚼透,真正让学生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能。
再次,要用好多媒体这柄语文教学的“双刃剑”。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整合后更多的应张扬学科的特性,而不是炫耀游离于学科知识之外的现代教育技术含量。尤其是像语文学科,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必须要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和想象,在对词语本身的咀嚼、品味中而不是简单地读图、听音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
3.教法要活
要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学习一篇课文,先分段分任务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讨论,接着由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将本段的内容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当面质疑,诠释不清楚的或错误的地方再由老师来补充更正;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先给学生的作文打分但不写评语,接着分组交叉阅读同学的作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打分的提示给每一篇作文写出评语,然后选出最好的作文在班上范读,再请其他的同学对他进行适当的再点评。
4.语感为先
千教万教,首先要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程度。所以,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
一句话,作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适当借助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容量、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整堂课能够至始至终把所有学生在这节课中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在课程改革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要想重返语文味浓厚的课堂,让我们重温朱作仁老先生倡导的“大三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小三实”(扎实,朴实,真实) 吧,这也许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站稳,让我们不再哗众取宠,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实践 回归本真
G633.3
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有时我也会迷茫:是啊,作为语文老师的课上得更具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呢?如何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堂呢?
上过很多课,也听过很多课,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直到今年参加国培时听了来自安徽含山环峰小学洪胜的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时,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语文味”的常态课堂。进入跨越式已经5年了,虽然其中“大输入,大输出”、“以学生为主体”等理念我也比较认同,但实践下来,我总觉得自己的课堂上缺点什么,出现了有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兴趣有部分同学并没有培养出来,每堂课的写作似乎也出现了倦怠,疲于应付。如何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的双基,听了洪胜老师的课,我豁然开朗了,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中的20分钟的授课时间也能像洪胜老师一样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渗透学法在其中,不就具有“语文味”了吗?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说说洪胜老师的课堂上的“语文味”:
1.导入环节。从课题的导入中读课题来说,他首先指导同学们读出节奏和停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当同学们读完之后洪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读词也得干净、利索”、“词语也是有感情的”等等,直到大部分同学能够读到位,他才进行下一个环节。
2.精读环节。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他也把语文的许多知识训练渗透其中。当学生在读对话的过程中,他是这样评价的:“你的第二个逗号和问号读得很好,如果第一个逗号处能停顿一下就更好了。”以此来告诉学生,读书时标点也很重要。接着他又告诉学生“读人物对话时,要想体会人物的心情,秘密就藏在提示语当中”。一步步有梯度地指导朗读,以导为主,重点就放在学生这个主体体会上,时时指导,以鼓励为主。同学们就在这样的指导中,朗读一步一步地在提高。我不由的想起自己在课堂上就显得急躁,迫不及待地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答案,就是缺乏像洪老师的这个耐心,其实这就没有抓住导的精髓,是在教知识,而不是在教同学们怎样学。
其实,在洪胜老师的课上还有许多这样有“语文味”的地方,听完他的课,我不由想起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就应该这样吗?
那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语文味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定位要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2.过程要实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语文编排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有丰厚的审美内涵,教师应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创造性及生命活力。具体地说:
首先,要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其次,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在语文课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教师要教得神采飞扬,学生要学得兴高采烈,师生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些烦琐的环节,根据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单元教学的要求,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角度切入。一句话,不必每堂课都面面俱到,只求某个点挖深嚼透,真正让学生能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能。
再次,要用好多媒体这柄语文教学的“双刃剑”。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整合后更多的应张扬学科的特性,而不是炫耀游离于学科知识之外的现代教育技术含量。尤其是像语文学科,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必须要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和想象,在对词语本身的咀嚼、品味中而不是简单地读图、听音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
3.教法要活
要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学习一篇课文,先分段分任务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讨论,接着由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将本段的内容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当面质疑,诠释不清楚的或错误的地方再由老师来补充更正;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先给学生的作文打分但不写评语,接着分组交叉阅读同学的作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打分的提示给每一篇作文写出评语,然后选出最好的作文在班上范读,再请其他的同学对他进行适当的再点评。
4.语感为先
千教万教,首先要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程度。所以,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
一句话,作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适当借助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容量、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整堂课能够至始至终把所有学生在这节课中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在课程改革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要想重返语文味浓厚的课堂,让我们重温朱作仁老先生倡导的“大三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小三实”(扎实,朴实,真实) 吧,这也许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站稳,让我们不再哗众取宠,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