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第十二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时代的变化,社会现实的变迁,促使教育也发生改变。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关怀的问题也随之浮上水面。尤其在充满感性的语文学科中,表现非常突出。如何面对和解决人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涵与影响,本文做了详细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性
The humanities content of concern language teaching
Zhang Hui-fen
Abstract:Ages of variety, society reality of change, urge education occurrence also change.More and more be subjected to concern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oday, humanities concern of the problem also immediately float up the surface.Particularly in the language academics be full of sensitive faculty, the performance be very outstanding.How face to reach agreement humanities definitely in th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this text did detailed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tudy.
Key words:Language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Humanities
1.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备受关注和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的第一条:“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语文名师于漪也曾对“人文”做出解释:“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而词典上关于“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文上升为“精神”,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关怀人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健全的人格。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的前提与核心内容是“语文”,并以活动者的参与、感悟、接受、成长为根本目的。从“语文”的角度看,就要以文为本;从“教学”的角度看,就要以人(师与生)为本,也就是说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文本特点和人本特点。同样,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有在人本个性和文本个性的有机结合之上才能真正地体现和提升。
2.当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时代
人类在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中,深刻的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厚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并非都是幸福。而人文内涵体现的则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趋向,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声。
作为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基础——教育将人文引入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此,强化人文教育成为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科中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了我国课程改革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早在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将“人文性”这一概念纳入到语文性质的范畴里,在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趋势的同时使得课程改革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语文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较多的关注范围是人的文化世界和精神境界,所期望的价值导向是建立理想人格的目标与典范,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人文教育,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学科不仅仅要求教育者要使文本本身情真,意切,人性,文灵,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文化的修养和品位,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人文精神,发展和形成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育不但应该发展健康个性,更应该注重全方面发展其健康个性。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所表达的思想应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解放思想,鼓励和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语言美,文字美和文学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这些美,无论是遗世独立,还是恬淡清新;无论是苍凉辛酸,还是气壮山河,讲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积极的与学生共同欣赏,共同品味,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的包容人类的美好的东西,涉及人类关心的问题。
3.如何理解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涵义呢?
笔者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感性阶段是人们对语文的基本的客观需要,包括语文的听说读写、语言的交际运用或消遣、对语言的贴近与喜爱、艺术的鉴赏与熏陶、文化的积淀与发扬等;理性阶段是人们通过语文实现的超越客观需要的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包括人生观、群体意识、奉献精神、爱国思想、是非观、善恶观、审美情趣、环保意识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哲语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过虚如人之少骨,过实如人之无神。”虚实相生,虚实合度,应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教育的人文追求是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和谐发展,是在实现人文现实的厚积薄发上谋求人文理想的水到渠成。
笔者想申明一点:不提人文精神而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就是想强调,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人文性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它还体现在语文的方方面面。汉字不单是一种符号,它本身集形、音、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诸多机趣和无限想象的空间。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又阔大、擅留飞白、“四两拨千斤”的民族文化,独具个性的寓言,独具个性的汉字书法和图感语言……无一不蕴涵着这个民族息息相关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所谓大语文,就是一种广范围,就是一种厚重感,就是一种大气。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是根深而叶茂,渊源而流长,而“人”将在语文世界里“学习并快乐着”。
因而,笔者以为语文学科要寻求更近一步的实质性的突破,一方面要减少、避免和排除外界环境的功利性与浮躁性的干扰,另一方面必须让语文教学在最具文本之美与最显人本个性的基础上有机结合。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去把握“人文性”呢?笔者认为在准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的同时还应当恰当的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准确的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就是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而人文教育则是强调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使人不为世俗的看法,利益,权势所左右,像孟子宣扬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崇尚和向往,语文教学就是使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得以宣扬和传播。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广泛,我们还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精华,以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标准的基本原则: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状或自然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正因为这种多元的反映使得语文教学的课程得丰富内涵得以真正挖掘与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在认识这种多元化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这种既是“自己的”又是“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或许这些“自己的”“独特的”的认识可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思考,说的是自己的理解,那么,教师都应肯定和包容,这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尊重,这种尊重既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学民主的发扬光大,形成和谐和宽松的语文学习氛围。
教师还应注意将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当中,并且还要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的是体现了“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以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学生亲身感悟文章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圣殿里徜徉,去领悟人生的崇高境界。只有经过这种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建立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
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要,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悦性愉情。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教学应是知、情、意的统一,应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应是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这样,人文素养将不再是一种作秀的头饰,而将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化为自主教育、终身发展的生命泉源。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中学生语文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琪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王汉澜 《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杨晓微 《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趋势、困难和代价》,2001年第11期
[6]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1997年第9期
[7]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周光迅 《素质教育和素质创新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视华新等主编 《素质教育文库 • 人格系列》,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摘要:时代的变化,社会现实的变迁,促使教育也发生改变。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关怀的问题也随之浮上水面。尤其在充满感性的语文学科中,表现非常突出。如何面对和解决人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涵与影响,本文做了详细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性
The humanities content of concern language teaching
Zhang Hui-fen
Abstract:Ages of variety, society reality of change, urge education occurrence also change.More and more be subjected to concern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oday, humanities concern of the problem also immediately float up the surface.Particularly in the language academics be full of sensitive faculty, the performance be very outstanding.How face to reach agreement humanities definitely in th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this text did detailed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tudy.
Key words:Language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Humanities
1.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备受关注和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的第一条:“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语文名师于漪也曾对“人文”做出解释:“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而词典上关于“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主义”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文上升为“精神”,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关怀人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健全的人格。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的前提与核心内容是“语文”,并以活动者的参与、感悟、接受、成长为根本目的。从“语文”的角度看,就要以文为本;从“教学”的角度看,就要以人(师与生)为本,也就是说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文本特点和人本特点。同样,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有在人本个性和文本个性的有机结合之上才能真正地体现和提升。
2.当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时代
人类在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中,深刻的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厚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并非都是幸福。而人文内涵体现的则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趋向,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声。
作为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基础——教育将人文引入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此,强化人文教育成为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科中弘扬人文精神成为了我国课程改革新的要求。国家教育部早在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将“人文性”这一概念纳入到语文性质的范畴里,在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趋势的同时使得课程改革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语文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较多的关注范围是人的文化世界和精神境界,所期望的价值导向是建立理想人格的目标与典范,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人文教育,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学科不仅仅要求教育者要使文本本身情真,意切,人性,文灵,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文化的修养和品位,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人文精神,发展和形成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育不但应该发展健康个性,更应该注重全方面发展其健康个性。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所表达的思想应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解放思想,鼓励和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语言美,文字美和文学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这些美,无论是遗世独立,还是恬淡清新;无论是苍凉辛酸,还是气壮山河,讲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积极的与学生共同欣赏,共同品味,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的包容人类的美好的东西,涉及人类关心的问题。
3.如何理解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涵义呢?
笔者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感性阶段是人们对语文的基本的客观需要,包括语文的听说读写、语言的交际运用或消遣、对语言的贴近与喜爱、艺术的鉴赏与熏陶、文化的积淀与发扬等;理性阶段是人们通过语文实现的超越客观需要的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包括人生观、群体意识、奉献精神、爱国思想、是非观、善恶观、审美情趣、环保意识等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哲语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过虚如人之少骨,过实如人之无神。”虚实相生,虚实合度,应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教育的人文追求是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和谐发展,是在实现人文现实的厚积薄发上谋求人文理想的水到渠成。
笔者想申明一点:不提人文精神而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就是想强调,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人文性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它还体现在语文的方方面面。汉字不单是一种符号,它本身集形、音、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诸多机趣和无限想象的空间。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又阔大、擅留飞白、“四两拨千斤”的民族文化,独具个性的寓言,独具个性的汉字书法和图感语言……无一不蕴涵着这个民族息息相关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所谓大语文,就是一种广范围,就是一种厚重感,就是一种大气。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是根深而叶茂,渊源而流长,而“人”将在语文世界里“学习并快乐着”。
因而,笔者以为语文学科要寻求更近一步的实质性的突破,一方面要减少、避免和排除外界环境的功利性与浮躁性的干扰,另一方面必须让语文教学在最具文本之美与最显人本个性的基础上有机结合。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去把握“人文性”呢?笔者认为在准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的同时还应当恰当的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准确的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就是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而人文教育则是强调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可以使人不为世俗的看法,利益,权势所左右,像孟子宣扬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崇尚和向往,语文教学就是使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得以宣扬和传播。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广泛,我们还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精华,以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人文教育的方法?标准的基本原则: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状或自然现象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正因为这种多元的反映使得语文教学的课程得丰富内涵得以真正挖掘与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在认识这种多元化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这种既是“自己的”又是“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理解。或许这些“自己的”“独特的”的认识可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思考,说的是自己的理解,那么,教师都应肯定和包容,这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尊重,这种尊重既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学民主的发扬光大,形成和谐和宽松的语文学习氛围。
教师还应注意将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当中,并且还要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的是体现了“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以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学生亲身感悟文章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圣殿里徜徉,去领悟人生的崇高境界。只有经过这种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建立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
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要,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悦性愉情。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教学应是知、情、意的统一,应是“人本”对“文本”实现的一种生命个体的审美体验,应是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语文教育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是对生命的点化、润泽和升华。这样,人文素养将不再是一种作秀的头饰,而将成为一股炽热的血液,流淌不息,化为自主教育、终身发展的生命泉源。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中学生语文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琪 《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王汉澜 《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杨晓微 《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趋势、困难和代价》,2001年第11期
[6]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1997年第9期
[7]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周光迅 《素质教育和素质创新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视华新等主编 《素质教育文库 • 人格系列》,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