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道文学观对《文赋》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学和道学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始基,对于中国文学起着深远厚重的影响。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赋》,是古代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文细致描述了创作过程涉及的种种问题。文章从《文赋》的文本入手,着眼于陆机具体的文论观点,对于《文赋》中的儒道文学观的思想淵源进行分析,以此感悟儒道两家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文赋;儒家;道家;文学观;影响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最早的文学创作论专著,以赋体这一文学形式,阐述了关于文学构思、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体文用以及作家论等各方面的内容,属于文学批评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合流,且两家势力此消彼长,共同对世人尤其是文人墨客的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样,作为文学自觉时期的文学批评观,也都带有着极强的哲学思辨色彩,渗透着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观,曹丕的《典论·论文》如此,刘勰的《文心雕龙》如此,钟嵘的《诗品》亦是如此,同样作为文学理论巨著的《文赋》也受到了儒道两种不同文学观的影响,并对他们加以了批判地吸收和综合。
  一、儒家文学观对《文赋》的影响
  1.“缘情观”对“言志观”的扩展
  “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学观,“缘”的意思是“因为、由于”,所以陆机认为诗歌的起源应该是“情”。这和《毛诗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语言”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前代的研究著作中,多数学者也都注意到了陆机的“缘情观”和诗大序所提到的“言志观”的比较,但是前代学者多是把两个观点给割裂了开来,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如果再通过进一步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诗言志”其实是说的诗歌的功能,而对于诗歌的起源,我们看的应该是后面那句话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作为表达志向的诗,其产生的根源应该是人的内心感情的波動。“言志观”的侧重点是在诗歌的功能上,“缘情观”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诗歌的产生根源上,可以说是对前者的一种扩展。《毛诗序》还说诗歌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这样对于诗歌的感情又有了限制,而到了陆机,这种限制就消失了,陆机所说的“情”,是包含世间万物的大情、真情,是对“言志说”中情的突破和发展。
  2.“应和悲雅艳”的审美标准
  陆机通过揭示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弊端,运用音乐的理论,探讨了五种文病,通过对这五种文病的批评,提出了他的文学审美标准即“应和悲雅艳”。其中“应”与“和”是对儒家“中和”的文学观进一步的发挥,讲的是文章整体的和谐之美,要求文章是前后呼应、各部协调配合的。“悲”是陆机论文的一大要诀,他认为文若不悲则不具备感人心弦的功能,也就称不上是好的文章,这种文学“悲观论”虽是陆机独创,但多少也能看到儒家文论的一些关于情的观点。“雅”即是要求文学作品要雅正,不能太过轻浮,这也是受到了儒家“雅正”文学观的极大影响。“艳”则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文采丰富华美,不能太过质朴,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儒家文质关系的进一步发挥。总体看来,陆机关于文学作品审美标准的五项要求,都和儒家的文学观息息相关,受其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3.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文赋》的最后一段,着重论述了陆机对于文章的社会功用等方面的看法。“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指文章所起到的深远作用,可使空间穿越万里而没有阻隔,可以似时间流经亿载,仍然得以沟通古今。在此,陆机表明,文学创作不仅是一己感情之抒发,一时心境的表现,他更为看重的是,文学应该成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伟之作,有着超越时空的广阔视野与独特价值。《论语·子张篇》载:“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因此,文学必须服从于外在社会的约束,实现其应当具有的“济文武,宣风声”的政治作用与社会作用,以诗教来使它不致消亡,《论语·子张》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正是这一思想之起源。
  二、道家文学观对《文赋》的影响
  1.对言意关系的探讨
  “言”与“意”的关系最早见于道家经典《周易》当中。《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庄子·天道》中也说:“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也就是说,语言的可贵之处在于传“意”,但那些视而可见的形色、听而可闻的名声等事物表象并非“意之所随者”,意所依随的是“不可以言传”的“道”。这种“言不尽意”的思想观点在《文赋》中也很是常见,比如小序之中所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能精。”陆机称自己为文之时常以发言而成之文不能尽现己意为患,而且指出,自己所作的《文赋》会因“变”的存在而不能全尽作文利害之所由。他在对作文之术进行论述时,言各人构思不同,表现方法互异,同时运用之妙因与才情有关,故其中的法则很难用言语说明。后一句,陆机把庄子中的轮扁之事引入文中作为前提,从而得出“亦非美言所能说尽”的结论。可见“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观点是来源于道家的。
  2.对于灵感的肯定
  陆机对于“灵感”一说是给予肯定的,并且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将它作为文章创作是否酣畅淋漓的重要前提。《文赋》中关于灵感的描述是非常详细的:灵感是“感应之会,通塞之纪”,它的行踪“来不可遏,去不可留”,灵感到来的时候“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灵感走的时候“志往神留,兀若枯木”。灵感的来去是陆机都不能够把握和领会的,因为灵感源于“天机”。根据张少康的《文赋集释》,可以得到些许关于“天机”的描述,首先必须确定的是“天机”是道家自然观的产物。《庄子》中有这样的描述“今予动吾天机”;司马彪说:“天机,自然也”,由此可见天机就是道家所说的自然之性。那么此于灵感有何关系呢?首先,创作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是用言辞将意象以有形的方式显现为文,但是意象包含有万物保持其本来面貌的规定性,所以创作的灵感源于万物,源于自然本身的规律;其次,从言辞方面来说,要与四时、万物的变化想契合,从这一点来说也是要遵循自然;最后,文章从构思到言辞次序的安排也要符合自然,才能使得文章“文能称意”。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文赋》全篇都深深地印有儒道两家思想的烙印。儒道文学观对于《文赋》的影响绝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深入贯穿与整个文论之中,甚至深植于陆机文学、美学思想中。也就是因为基于此,陆机关于文学创作才会有如此新颖、如此深入的看法,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才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儒道思想不仅对于陆机的《文赋》有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始基,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于整个中国文学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丽萍.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观及其诗歌创作[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2]张恩普.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4(05).
  [3]李冠华.论陆机《文赋》对于文学功用的认识[J].文教资料,2010(01).
  [4]罗文,李心怡.论《文赋》中的儒玄思想[J].钦州学院学报,2016(6).
  [5]杨晓昕.陆机《文赋》道家思想发微[J].天中学刊,2007(02).
  [6]肖砚凌.浅论道家思想对于陆机《文赋》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6).
其他文献
一、问题缘起  本文从影响全英语教學、双语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师资问题出发,以亟待提高高校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为切入点,站在优秀人才培养的高度,探讨构建关于高校教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训—考核—激励—保障体系。本文研究以校本培训为理据,以师资英语培训为途径,以高校双语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高等院校师资培训体系改革,从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二、校本培训  1. 定义
期刊
【摘要】:本文以民办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为载体,对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全文包括设计艺术类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的安排以及评价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从而归纳出最有效的建立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关课程的实训方案,最终促进学生素质、教师水平和民办院校综合质量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产学研;培养模式;民办院校  一,设计艺术教育
期刊
人是千人千面的  生活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我从来也不去追问  生活的本真意义  就像我们活着  你不该追问  为什么要活着  活着就要生活  生活就是千姿百态地活着  过去有人为了“主义”而丧生  今天人们为了追逐幸福而烦恼  幸福像似晴朗的天空  不幸像似陰郁的日子  穷人望楼兴叹居无定所  富人豪宅名车一掷千金  穷人度他的穷日子  富人过他的富生活  只有太阳出来时  是公平的时刻  
期刊
【摘要】:中国现代新诗从“五四”初期白话新诗的诞生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派”(也称“九叶诗派”)的出现,才可以说真正完成了现代白话新诗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一次与世界现代主义诗歌的接轨。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毫无疑问是穆旦,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诗八首》。写于1942年初的《诗八首》以其深邃的思辨、敏锐的思想、哲学的意蕴完成了现代白话新诗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型。  【关键词】:穆旦
期刊
【摘要】:专题展览是对基本陈列的扩展和延伸,是用好用活馆藏资源的重要途径,办好专题展览对促进纪念馆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基层博物馆纪念馆囿于种种因素,存在着一些工作困境,在文博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认清困难,寻找对策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纪念馆;专题展览;浅探  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博物馆纪念馆事业发展
期刊
一、詩词《聚了,散了》  树叶黄了,它脱离了大树对它的依恋,一片片洒落大地,回归自然。  大雁南飞,脱离了这里曾经给它的温暖,去寻找属于它自己的家。  鱼儿奔向大海,去寻找自己最理想的归宿。  日月残淡,它忽略了大自然对它的爱恋。往日的景色不在迷人。  杨柳垂涎,它脱离了白云对它的装扮,不再起舞。  绿草失茵,它脱离了露珠对它的依恋,失去生机。  心儿碎了,它不再相信人会有真情,所以沉定。  不是
期刊
【摘要】:近些年科技成品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庞大的市场需要,推动了科技产品发展的脚步,而现在的实体设备在市场上也逐渐饱和。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佳享受的服务,各大科技公司也开始发行了虚拟现实产品,并且加大了对虚拟现实产品的研究力度。本文阐述了未来的虚拟现实的智能化、交互性、便捷性,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描写了未来的虚拟现实给生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
期刊
【摘要】:目前记忆理论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界已成蔚然之势,研究主体涉及政治、文化、心理、历史和文学等诸多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哈布瓦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集体记忆概念,强调记忆的外部认知框架。记忆不再是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社会现象,是一个与他人、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英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在努力建构对母国的记忆图景,寻找自身的文化之根。  【关键词】:哈布瓦赫;记忆
期刊
【摘要】:洛神的形象在中国的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本文通过对曹植《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图》和易至群《洛神戏水》三件文艺作品表达方式的对比,探寻易至群先生对洛神作为现代人更为理性的情感寄托。  【关键词】:易至群;洛神;洛神赋  一千九百年前,一个卑微帝子对洛水宓妃涌出“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的盛赞;一千九百年后,易至群先生又用水墨以现代国画的形式将洛神的意态重现。历史上最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都存在着许多意象。而这些意象又并非纯粹表面所指的事物,往往是深受文学渲染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符号,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亦带有特殊性。而狐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既彰显了人类对于狐这一动物特征的基本认知,更彰显出社会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为此,从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研究狐狸这一意象显然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作品;狐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狐这一动物形象早已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