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宋词中有一种被称为“隐括”的词,所谓“隐括”,是对原作的内容、句子适当剪裁、增删,修改成新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改写。
苏轼所作《定风波·重阳》:
与客挟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对照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只增改几字,则成为一首新词。
选诗是杜牧于会昌五年(845)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唐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齐山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山麓的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诗的首联,首先点明重阳登高的题旨,我和客人们带着酒登高去。“翠微”,指山。“江涵秋影雁初飞”写景,秋色从江中的倒影反映出来:清澈江水,微微摇荡,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或者也还有一抹飘忽的白云。“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浩荡无际,包容了全部秋景。
第二联用两个典故。“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盗跖篇》说,人的一生常常是处在痛苦悲愁之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照水联句》“插花行理鬓,迁延去复归”,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这在当时可能是很流行的做法。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在劝客,又像是在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两联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尾联又对这种世事艰难、人生难得一笑的境况,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性说明:“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到今,人世间的一切,也都无非是如此。下句,“牛山何必独沾衣”,《晏子春秋》写齐景公登牛山掉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怎么离开这里死去呢!)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谓结句“‘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亦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牛山沾衣只如此,不沾衣亦只如此,因转以‘何必’二字,尤妙,真乃參破人生真谛矣”。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从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相隔三百多年,宋朱熹于小杜此诗颇有同感,写了《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需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本词题为“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人创作隐括词的直接动机,首先是出自对于作品的极端欣赏之情而产生隐括的兴趣。隐括的过程,也就是特殊方式的欣赏过程。隐括词的作者通过对名作临摹改编获得与原创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或者因为前人创作先获我心,故用隐括形式借他们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以之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朱熹“隐括”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也是借这首诗来寄己兴、抒己情、托己志。
上阙由写景开始。“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鸿雁南飞,正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天上的云影映照在江面上,这两句是由杜牧诗“江涵秋影雁初飞”破解而得。“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意思是说,在这美好的秋天,当应邀集朋友携带酒壶,找一个风景秀丽烟云氤氲的地方去饮酒。“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由“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化来,作者深悟世态炎凉,世俗难得看人一个笑脸,因此要找一个翠微渺远的地方去尽兴饮酒玩耍,撷摘“紫萸黄菊”,佩在身上,插在头上,极尽其乐。然而,狂欢之余,又想到无恨惆怅并不能完全排解,这就是“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的感慨之由来。
下阙紧承上阙的“携壶结客”一句,说道:“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但意思更进一层,也就是杜牧说的“但将酩酊酬佳节”。其意与“人生有酒须当醉”相近。“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如寄”,比喻人生短促,如同暂时寄居在世界上。后句由杜牧原诗“不用登临恨斜晖”变化而来,并将其意拓开去,胸襟豁然,言凡事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这三句的意思归结起来也就是杜牧诗的“古往今来只如此”之意,历史发展,朝代更替,万物兴衰生灭,都包含着危机,但既然“人生如寄”,那也就无须多虑。
朱词上阙由景入情,流露的感情是由乐转愁;下阙则排解忧虑,主张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虽与小杜惺惺相惜,但境界却豁达得多。
九日登高,古来多有无穷感慨。杜牧却以爽朗之调,豪放之笔出之,流转自然,真率豁达。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杜牧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这与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却难以得到施展有关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等人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来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相关链接】
西河·金陵怀古
邦 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隐括是改动内容、词句,使某一体裁变成另一体裁的写作手法。北宋词人周邦彦善于隐括唐人诗句入词。其《西河·金陵怀古》隐括了哪些唐诗?
参考思路
隐括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首七绝《石头城》和《乌衣巷》。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宋词中有一种被称为“隐括”的词,所谓“隐括”,是对原作的内容、句子适当剪裁、增删,修改成新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改写。
苏轼所作《定风波·重阳》:
与客挟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对照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只增改几字,则成为一首新词。
选诗是杜牧于会昌五年(845)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唐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齐山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山麓的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诗的首联,首先点明重阳登高的题旨,我和客人们带着酒登高去。“翠微”,指山。“江涵秋影雁初飞”写景,秋色从江中的倒影反映出来:清澈江水,微微摇荡,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或者也还有一抹飘忽的白云。“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浩荡无际,包容了全部秋景。
第二联用两个典故。“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盗跖篇》说,人的一生常常是处在痛苦悲愁之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照水联句》“插花行理鬓,迁延去复归”,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这在当时可能是很流行的做法。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在劝客,又像是在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两联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尾联又对这种世事艰难、人生难得一笑的境况,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性说明:“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到今,人世间的一切,也都无非是如此。下句,“牛山何必独沾衣”,《晏子春秋》写齐景公登牛山掉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怎么离开这里死去呢!)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谓结句“‘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亦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牛山沾衣只如此,不沾衣亦只如此,因转以‘何必’二字,尤妙,真乃參破人生真谛矣”。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从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相隔三百多年,宋朱熹于小杜此诗颇有同感,写了《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需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本词题为“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人创作隐括词的直接动机,首先是出自对于作品的极端欣赏之情而产生隐括的兴趣。隐括的过程,也就是特殊方式的欣赏过程。隐括词的作者通过对名作临摹改编获得与原创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或者因为前人创作先获我心,故用隐括形式借他们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以之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朱熹“隐括”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也是借这首诗来寄己兴、抒己情、托己志。
上阙由写景开始。“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鸿雁南飞,正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天上的云影映照在江面上,这两句是由杜牧诗“江涵秋影雁初飞”破解而得。“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意思是说,在这美好的秋天,当应邀集朋友携带酒壶,找一个风景秀丽烟云氤氲的地方去饮酒。“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由“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化来,作者深悟世态炎凉,世俗难得看人一个笑脸,因此要找一个翠微渺远的地方去尽兴饮酒玩耍,撷摘“紫萸黄菊”,佩在身上,插在头上,极尽其乐。然而,狂欢之余,又想到无恨惆怅并不能完全排解,这就是“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的感慨之由来。
下阙紧承上阙的“携壶结客”一句,说道:“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但意思更进一层,也就是杜牧说的“但将酩酊酬佳节”。其意与“人生有酒须当醉”相近。“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如寄”,比喻人生短促,如同暂时寄居在世界上。后句由杜牧原诗“不用登临恨斜晖”变化而来,并将其意拓开去,胸襟豁然,言凡事大可不必怨天尤人。“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这三句的意思归结起来也就是杜牧诗的“古往今来只如此”之意,历史发展,朝代更替,万物兴衰生灭,都包含着危机,但既然“人生如寄”,那也就无须多虑。
朱词上阙由景入情,流露的感情是由乐转愁;下阙则排解忧虑,主张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虽与小杜惺惺相惜,但境界却豁达得多。
九日登高,古来多有无穷感慨。杜牧却以爽朗之调,豪放之笔出之,流转自然,真率豁达。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杜牧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这与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却难以得到施展有关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等人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来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相关链接】
西河·金陵怀古
邦 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隐括是改动内容、词句,使某一体裁变成另一体裁的写作手法。北宋词人周邦彦善于隐括唐人诗句入词。其《西河·金陵怀古》隐括了哪些唐诗?
参考思路
隐括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首七绝《石头城》和《乌衣巷》。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