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没有对课本和一些数学问题深究,仅漫游在题海里,全靠解答课本、试卷中的数学问题不能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学生应结合当前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加深知识的理解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提问能力作出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提问;提问方法;提问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3-01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将学生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等级,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进行平等的、互为信赖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简单与否,对错与否,稀奇古怪与否,教师都不应先发表意见,而应先“定调”,应先让学生讨论,大胆提出问题;同时又要设法使学生保持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不耐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一、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三种现状
(一)不愿提。
学生不愿提问题不仅有主观的原因,而且还有客观的原因。以应试为目标的学生,往往提出与应试有关的数学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内容选择的心理倾向,他们提出问题的取向往往否定考试范围以外的数学问题。同时一部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权利,使得一些学生没有形成提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什么问题都不愿提,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题了。
(二)不会提。
会不会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和意义,越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使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不敢提。
有些学生刚产生疑问时,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有些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浅显无深度,会被其他学生或教师耻笑而不敢提;有些学生产生数学疑问时,自己尝试解决未果,就将其束之高阁,也不向人请教。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五种做法
(一)因果分析法。
引导学生对遇到的数学问题要善于提问,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论?对于所有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意识到“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应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和方法等。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问题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逆向反问法。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论会怎么样?思路与方法又会怎么样?由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做一道题后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思维,标新立异,提倡一题多解,以达到解答一道题连通一片的目的。这样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和探索,展开联想的翅膀,综合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解题方案,从而有效的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法。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触景生情,激发其积极动脑,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五)联系实际法。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书的长和宽的比例有什么奥秘?家庭中烧开水,水电费怎么算?等等。在最初阶段,不必过多的顾及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只须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试着给予回答。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真正要解决它时,可能还要用到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正是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断探索问题、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四点措施
(一)创设民主氛围,为学生提问留有叫大的自由度。
所谓自由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获得主动发展,体现主体性的程度。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不唯名师,不唯课本和教参,大胆质疑,善于批判,善做“学问”,培养学生自觉的质疑精神。
(二)鼓励大胆质疑,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度。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不耐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没,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应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提示,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能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勇气和信心。
(三)适时启发点拨,提高学生提问的清晰度。
所谓清晰度,是指提出问题的思路、研究对象、条件结论的清晰程度。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因而他们之间便会互相争论和补充,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主动地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或教师咨询、质疑、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修正错误,提炼观点,逐步提高质疑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思考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该问,要注意在学生提问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过于零碎,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确,提高学生认知效果。
(四)运用数学美感,提高学生提问的审美度。
所谓审美度,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美的因素有很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发现,并能够感知、想象和理解。例如,帮一张正方形的纸分成四等份,有几种分法?这是一个结论开放题,笔者在初一使用课标教材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美感(如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等),直觉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很快得到一系列四等分法。学生在提问和解题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审美度的提高已在不言之中,临近下课时,学生仍回味无穷。
关键词:提问;提问方法;提问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03-01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将学生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等级,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进行平等的、互为信赖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简单与否,对错与否,稀奇古怪与否,教师都不应先发表意见,而应先“定调”,应先让学生讨论,大胆提出问题;同时又要设法使学生保持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不耐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一、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三种现状
(一)不愿提。
学生不愿提问题不仅有主观的原因,而且还有客观的原因。以应试为目标的学生,往往提出与应试有关的数学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内容选择的心理倾向,他们提出问题的取向往往否定考试范围以外的数学问题。同时一部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权利,使得一些学生没有形成提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什么问题都不愿提,也不知道该怎么提问题了。
(二)不会提。
会不会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和意义,越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使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不敢提。
有些学生刚产生疑问时,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有些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浅显无深度,会被其他学生或教师耻笑而不敢提;有些学生产生数学疑问时,自己尝试解决未果,就将其束之高阁,也不向人请教。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五种做法
(一)因果分析法。
引导学生对遇到的数学问题要善于提问,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论?对于所有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意识到“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应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和方法等。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探索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问题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逆向反问法。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论会怎么样?思路与方法又会怎么样?由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做一道题后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思维,标新立异,提倡一题多解,以达到解答一道题连通一片的目的。这样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和探索,展开联想的翅膀,综合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解题方案,从而有效的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法。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触景生情,激发其积极动脑,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五)联系实际法。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书的长和宽的比例有什么奥秘?家庭中烧开水,水电费怎么算?等等。在最初阶段,不必过多的顾及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只须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试着给予回答。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真正要解决它时,可能还要用到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正是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断探索问题、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四点措施
(一)创设民主氛围,为学生提问留有叫大的自由度。
所谓自由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获得主动发展,体现主体性的程度。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不唯名师,不唯课本和教参,大胆质疑,善于批判,善做“学问”,培养学生自觉的质疑精神。
(二)鼓励大胆质疑,增强学生提问的自信度。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不耐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没,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应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提示,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能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勇气和信心。
(三)适时启发点拨,提高学生提问的清晰度。
所谓清晰度,是指提出问题的思路、研究对象、条件结论的清晰程度。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因而他们之间便会互相争论和补充,这就促使一些学生主动地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或教师咨询、质疑、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修正错误,提炼观点,逐步提高质疑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思考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该问,要注意在学生提问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过于零碎,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确,提高学生认知效果。
(四)运用数学美感,提高学生提问的审美度。
所谓审美度,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美的因素有很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和发现,并能够感知、想象和理解。例如,帮一张正方形的纸分成四等份,有几种分法?这是一个结论开放题,笔者在初一使用课标教材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美感(如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等),直觉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很快得到一系列四等分法。学生在提问和解题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审美度的提高已在不言之中,临近下课时,学生仍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