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早期一些主流的哲学思想,对青绿山水所造成的影响。山水画在色彩表现上,主要是受了阴阳五行说和儒、道、释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设色表现上,既不追求光影明暗和物象固有色的再现自然,也不追求单纯的色彩抒情,而是更加注重理性、设计性和程式化。
关键词:五行;儒;释;道
一、“五行說”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五行五色学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的根源所在,“五色”与“五行”的关系,最早记录与《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以五色来对应五行,将青、赤、黄、白、黑五种五行颜色定位正色,五色中两两相间的颜色定位间色,五色为本源之色,相互混合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间色,极其类似于西方18世纪的“三原色”学说。
清代的《芥舟学画编》也记载到:“五色源于五行,谓之正色,而五行相错杂已成者,谓之间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蕴含在“五行说”之中,久而久之,古人把五行、五色于人们的生理心里活动相对应,中国人的色彩观也就自然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
二、“儒家学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帝王政治、伦理、礼乐制度的根基所在,春秋时期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主张,体现出儒家文化理性主义的色彩审美观。“和谐”也是儒家思想对传统绘画的基本要求,孔子的和谐思想表现在色彩上,除了以色彩象征社会秩序的和谐外,亦包含着色彩之美的和谐性。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往往与画家自身的人格修养相关,他们追求宁静、平和的艺术趣味,内心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表现在审美情趣上就是追求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他们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相通。
山水画中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即便在浓色重彩的青绿山水画中,也大抵用青、绿、赭石等与大自然中的物象比较接近的颜色,最多是用金银勾染来体现富丽堂皇的大气,却极少使用紫色系列的颜色,这也许正与画家们对儒家思想当中“恶紫夺朱”对紫色的警惕。
儒家这一色彩观,追求山水画的色彩表现需要既丰富又整体,画面中色彩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和谐。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对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用色清纯和色彩关系的和谐两方面,即画面要有统一的主色调,同时主色与辅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又要融洽有度,忌燥、脏、乱、火等。
三、“佛教学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东传而来的佛教美术,极大地改变了汉代以来绘画以“五色”为主,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调的色彩程式,带动了中国绘画技巧与风格样式的演变。佛教壁画用色饱满,色彩表现追求直率厚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
表现佛教内容的石窟壁画使用的颜色主要是矿物质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土黄,群青等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尤其是石绿色的运用,更是古代青绿山水画对佛教艺术色彩的直接引用。
同时,西域传来的具有凹凸感的“天竺晕染法”,开启了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渲染技法表现新形式。由于文化的渗透和同化,使得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也在文化融合中进行着自我调整,摒弃了不适合中国人审美传统心理的色彩表现,改变了中国早期绘画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绘画表现形式,使得以青绿为主色调的山水画形式逐渐兴盛起来。
四、“道家学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自然观、宇宙观同样影响了古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审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墨”,庄子的“虚室生白”中所谓的有与无,虚与实的对比关系,对于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布局的空间表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道教的影响下,人们追求道教倡所导的神仙世界,因而青绿山水画多以游仙题材为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家中“学道参禅”者不胜枚举,这一行为对他们的主观审美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宗炳的绘画论著《画山水序》就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他认为山水画是体验圣人之道、参悟佛家之理的媒介,就如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都曾是出世为官儒家学者,之后又与道、释结缘,成为文人画家。无论五行与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以及具体的青绿山水画和文人色彩画,我们都能够看出:中国文化极其重视色彩的伦理象征和哲学价值,不仅上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也深入到人的心灵归宿之中,因此,中国人的色彩理论也可以称之为哲学色彩学。
总结:
五行与五色对应,为青绿山水提供了色彩的认知与调色的基础。儒家讲求色彩象征社会秩序的和谐,为青绿山水提供了伦理基础。道教名士隐居山林,纵情山水,使得古代青绿山水画蕴含着仙道气息,为青绿山水画提供了题材选题的基础。外来佛教的传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观念,具有凹凸感的“天竺晕染法”对本土绘画技法革新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青绿山水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青绿山水是在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出现和确立的,以及包含了对外来文化的整合、共鸣和消化吸收。它的形成原因有诸多方面,异常复杂,从五行与五色之收摄,在儒、道、佛之融合,使得青绿山水虽借鉴了一部分外来的色彩样式,但最终建立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味道和程式化准则。
参考文献
[1]周人军 注译.《考工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3]宗炳.《画山水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郭熙.《林泉高致》[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5]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6]庄子.《庄子》[M].海潮出版社.2008.
[7]斯坦因.《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关键词:五行;儒;释;道
一、“五行說”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五行五色学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的根源所在,“五色”与“五行”的关系,最早记录与《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以五色来对应五行,将青、赤、黄、白、黑五种五行颜色定位正色,五色中两两相间的颜色定位间色,五色为本源之色,相互混合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间色,极其类似于西方18世纪的“三原色”学说。
清代的《芥舟学画编》也记载到:“五色源于五行,谓之正色,而五行相错杂已成者,谓之间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蕴含在“五行说”之中,久而久之,古人把五行、五色于人们的生理心里活动相对应,中国人的色彩观也就自然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
二、“儒家学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帝王政治、伦理、礼乐制度的根基所在,春秋时期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主张,体现出儒家文化理性主义的色彩审美观。“和谐”也是儒家思想对传统绘画的基本要求,孔子的和谐思想表现在色彩上,除了以色彩象征社会秩序的和谐外,亦包含着色彩之美的和谐性。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往往与画家自身的人格修养相关,他们追求宁静、平和的艺术趣味,内心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表现在审美情趣上就是追求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他们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相通。
山水画中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即便在浓色重彩的青绿山水画中,也大抵用青、绿、赭石等与大自然中的物象比较接近的颜色,最多是用金银勾染来体现富丽堂皇的大气,却极少使用紫色系列的颜色,这也许正与画家们对儒家思想当中“恶紫夺朱”对紫色的警惕。
儒家这一色彩观,追求山水画的色彩表现需要既丰富又整体,画面中色彩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和谐。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对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用色清纯和色彩关系的和谐两方面,即画面要有统一的主色调,同时主色与辅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又要融洽有度,忌燥、脏、乱、火等。
三、“佛教学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东传而来的佛教美术,极大地改变了汉代以来绘画以“五色”为主,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调的色彩程式,带动了中国绘画技巧与风格样式的演变。佛教壁画用色饱满,色彩表现追求直率厚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
表现佛教内容的石窟壁画使用的颜色主要是矿物质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土黄,群青等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尤其是石绿色的运用,更是古代青绿山水画对佛教艺术色彩的直接引用。
同时,西域传来的具有凹凸感的“天竺晕染法”,开启了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渲染技法表现新形式。由于文化的渗透和同化,使得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也在文化融合中进行着自我调整,摒弃了不适合中国人审美传统心理的色彩表现,改变了中国早期绘画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绘画表现形式,使得以青绿为主色调的山水画形式逐渐兴盛起来。
四、“道家学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自然观、宇宙观同样影响了古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审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墨”,庄子的“虚室生白”中所谓的有与无,虚与实的对比关系,对于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布局的空间表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道教的影响下,人们追求道教倡所导的神仙世界,因而青绿山水画多以游仙题材为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家中“学道参禅”者不胜枚举,这一行为对他们的主观审美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宗炳的绘画论著《画山水序》就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他认为山水画是体验圣人之道、参悟佛家之理的媒介,就如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都曾是出世为官儒家学者,之后又与道、释结缘,成为文人画家。无论五行与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以及具体的青绿山水画和文人色彩画,我们都能够看出:中国文化极其重视色彩的伦理象征和哲学价值,不仅上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也深入到人的心灵归宿之中,因此,中国人的色彩理论也可以称之为哲学色彩学。
总结:
五行与五色对应,为青绿山水提供了色彩的认知与调色的基础。儒家讲求色彩象征社会秩序的和谐,为青绿山水提供了伦理基础。道教名士隐居山林,纵情山水,使得古代青绿山水画蕴含着仙道气息,为青绿山水画提供了题材选题的基础。外来佛教的传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观念,具有凹凸感的“天竺晕染法”对本土绘画技法革新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青绿山水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青绿山水是在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出现和确立的,以及包含了对外来文化的整合、共鸣和消化吸收。它的形成原因有诸多方面,异常复杂,从五行与五色之收摄,在儒、道、佛之融合,使得青绿山水虽借鉴了一部分外来的色彩样式,但最终建立的是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味道和程式化准则。
参考文献
[1]周人军 注译.《考工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3]宗炳.《画山水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郭熙.《林泉高致》[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5]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6]庄子.《庄子》[M].海潮出版社.2008.
[7]斯坦因.《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