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设计的情感维度与案例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7843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情”是沟通“知”、“意”的中介桥梁,没有情感上的沟通与认同,学生不可能最终“行”。认知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感知和感觉,乃至领悟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若学生在开始就有态度上、情绪上的抵触,那么即使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会使学生付诸“行”。因此,教师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对学生认知、意志、行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黄金时段”导入环节中情绪的表达会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意向、接受态度和接受效果。因此,导入的情感维度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遵循审美原则, 让学生从情感上愿意接受教师的“教”,与教师一起共同建立正确的学习情境,主动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让课堂情动于中
   1.什么是情动于中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情感维度设计把调动学生的情绪放在首要的位置。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和周遭的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果让学生从内心就喜欢学习,那么教学目的的完成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关尹子语)“性之有动者谓之情。性之有喜怒犹水之有波浪。”(宋程颐语)学生的情感经过教师导入的引导产生波动,“情动于中”,由感兴趣、赞叹到认同到行动,如水到渠成,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对知识的认知和行动的准备。
   2.案例分析
   课文:《荷塘月色》
   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荷塘月色》,配以荷塘夜色的图片,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
   导入语:月映清荷,荷香迷人。凤凰传奇既唱出了“小荷淡淡的香”,也“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而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的心中也有自己的荷塘夜色,他是以怎样的笔触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触,一直到现在还在轻拂我们心灵的弦音?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欣赏《荷塘月色》吧。
   这样的导入,通过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歌曲,利用多媒体创设合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品味课文的感情做好了铺垫。
   二.教师进行情绪劳动
   1.什么是情绪劳动
   语文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学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1983)首先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指个体必须根据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甚至内在情绪感受。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的,Hochschild将情绪工作界定为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充分进行“情绪劳动”,用自己的外显情感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振。
   2.案例分析
   公开课,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教师。上课铃响了,只见上课的教师慌慌张张地走进了教室,师生问好,学生落座,教师对学生说:“不好意思,坏了,忘了带电脑和教材了。请同学先看教材,我回去拿电脑和教材。”然后教师慌慌张张地走出教室,学生在心里为教师捏了一把汗。5分钟后,教师进来了,要求同学们描述老师刚才的表现和学生内心的感受,然后投影本堂课的课题,原来是作文《心理描写》……
   这位老師用自己的情绪劳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把学生带入到了情境之中,学生从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感受到了教师的心理,真正收到了我手写我心的效果。
   三.消除学生的情绪屏障
   1.什么是情绪屏障
   导入决定着学生在课堂是集中注意力、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不满压抑,持消极态度的学生肯定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吸收教师所教的知识的。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V·POVAK)指出: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吸引学生还是引起反感,情绪调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导入的设计要特别强调消除学生的情绪屏障,扫清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2.案例分析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导入语:蚂蚁虽然弱小,但有一种精神足够让我们感动。在大火包围蚁穴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蚂蚁勇敢而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蚂蚁球冲向了火海,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蚂蚁为了种族而毅然赴死,死得悲壮。在旧中国那个积弱的时代,同样有人为中华民族而毅然挺身而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近刘和珍君。
   故事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导入方式,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铺陈渲染恰到好处,语言绘声绘色。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很容易消除学生的情感屏障,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四.设置疑问情境,驱动课堂学习
   1.什么是疑问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在导入阶段设置疑问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解决疑问的心理,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这种情境始终驱动课堂学习。同时,课文所收录的大都是名篇名作,这些选文基本上都非常重视课文题目的拟制。所以,由课文题目设疑导入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课文的题目设计为主问题,由主问题生发出一些支问题辐射全文,贯穿课文内容、感情、结构、手法等方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
   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导入语:本课的题目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文围绕常春藤叶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文章内容)?故事里面有几个人物,都是什么样的人(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为什么说是“最后”的常春藤叶(文章主题分析)?
   通过设置疑问情境,调动学生解决疑问的情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
   五.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
   1.什么是情感积累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通过调动学生以往的情感积累,由以往的情感积累巧妙地过渡导入新知,既巩固了学生旧知,又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从而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的“无缝对接”。
   2.案例分析
   课文:《想北平》
   导入语:同学们,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真。北平是许多文人墨客难以忘怀的地方,更是思乡之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如果把北平比作一本书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读,史铁生品读了北平的“地坛”,汪曾祺品读了北平的“胡同”,郁达夫品读了北平的“秋”,老舍先生又是怎么品读北平的呢?今天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走进老舍心中的北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学生学习过的文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同时这三篇文章和《想北平》在思乡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这样的导入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
   六.小结
   课堂导入既是一节课开始的“起点”,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们要结合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张齐,语文教师,现居山东枣庄。
其他文献
为庆祝《南京航空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我院于1986年10月25日下午在图书馆4楼报告厅举行了一次热烈而活跃的茶话会。余承业院长、丁锡洪副院长和许棠副院长均亲自到会.参加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问题是点燃学生智慧与思维的导火线,特别是高质量的问题,可以简化教学环节,牵引学生快速融入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更好的感悟文本思想情感,领悟主旨,提高鉴赏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以问引思,以思促学。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下建议。   一、挖掘留白,灵活设问,生成认识   在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留白处或者蕴含不确定点,富有
提示:这是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在2015年重大毕业典礼上送给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他称赞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他认为人们对成功的评判有些狭隘。在他眼里,只要你在自己的世界里,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切忌充当“话霸”角色,宜把课堂还给学生,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考语文阅读测试中辅助性文字的特点及其作用。这里所指的辅助性文字,是指阅读测试中文章主体与题干之外起到补充说明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的提示文本作者与出处,有的补充解释文中词义,有的帮助说明相关内容。由于这些文字一般以注解的形式出现,并不属于阅读材料的主体,所以往往被考生所忽视。   事实上,阅读材料前后附着的这些文字不是可有可无的,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文章的作者、出处,增加有关知识,
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有甘为人梯、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和较高的中、外文水平,而且必须具备信息识别、信息筛选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给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1949—1989),我刊已与新时代出版社签订出书合同,决定编著我国第一本大型彩色的《中华大厦》一书,约60万字,由《工程力学》编辑部负责组
传媒经管人才培养,需要基于社会发展和行业实践需要,找准站位,在完善实践教学基础与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用导向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行业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