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行的“3+1”联合培养方式,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安排刚性过强;实施弹性学分计划,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物流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提升。
[关键词] 物流;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5-0114-02
1 引 言
受地缘因素影响,西南地区民族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民族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物流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资金和师资短缺等因素,物流学科建设远不能满足本地区迅速增长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需求,同时,民族院校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衔接不够顺畅,成为制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瓶颈之一。随着发达地区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再满足于原来的粗放型,而是逐渐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成为民族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2 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自2006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学院的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到东南亚国家留学一年,大四回国完成毕业论文。因此,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都必须在大一、大二完成,有些必需的数学知识还未开始学习,就已经进入了专业课阶段,知识衔接不畅。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很大,比例占招生总数10%以上的预科生,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学校实行了学分制,允许部分成绩优异学生提前毕业,但是受计划学分制的影响,优秀的学生无法提前修完学分,特别是在一年的国外课程学习也被要求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快速成长。
在社会实践环节上,物流管理专业开辟时间较短,尚未完全形成与企业的联合实训培养机制,适合企业需要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这部分能力培养恰好是企业最需要的。从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迫切希望接触社会实践的愿意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其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拓展。
3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实施多元分类教学,调整培养模式为弹性学分制
在当前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大背景下,教学效果个体差异化较大,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适应诸如运筹学之类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这类学生,可以考虑延长学年,让他们从容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当允许其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课,如果能够提前修完学分,可以参加高年级的毕业答辩。这种管理模式也可以适当缓解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的贫困生比例高达30%,硬性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出国学习,无疑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在第一届招生的物流专业学生中就有部分没有出国,他们选择在国内学习物流专业课程。这些未出国的学生通过创办物流协会、组织社会实践和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对物流专业认识的视野,也改善了贫困生因出国费用不足而造成思想包袱过重的问题。
3.2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型学习
高等教育改革关键在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观念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过渡,由主动式教学逐渐向互动式教学过渡,了解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得益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启迪,用经典案例等实践教学正确引导和吸引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堂调查的结果表明,87.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提供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渴望脱离书本枯燥的理论讲解,用实际案例引导专业知识学习。如果能够满足学生们的这种需要,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好处。
在多媒体教学实施方面,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教学资源,但是利用效果有限。长期以来,由于频繁的师资流动,相同的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内容差别较大。商学院鼓励教师使用表达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件质量的提高,教师上课积极性得到推动。
3.3 在实训环节增加实验室演练,改变学生只会背书不懂操作的教学通病
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经验总结,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但是社会实践的方式单一,主要还是以参观一些大型物流公司和物流园区为主。许多物流企业出于多种原因考虑,不肯让学生接触实地操作,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尽管本科学生在理论水平上高于高职、高专,但物流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就是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对此,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与多家区内大型物流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培养意向协议,期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
鉴于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在实验室就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实验室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最好的场所,而物流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训平台。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深化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室建设上应继续加大投入,把物流实验室建设成为物流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实务技能训练基地,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加大物流仿真系统建设投入,增设物流系统仿真实验模拟课程和沙盘演练,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验室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真实情景下的物流运作,也可以为将来的硕士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3.4 改变不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重新优化组合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辟时间短,专业化的物流教师队伍刚刚组建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还在不断摸索前进,部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非物流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占据很大的学分比例,“3+1”的培养机制使得物流专业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物流专业学科交叉现象极为特殊,涉及工、管、文等多方面学科领域。由于课程设置宽泛,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毕业生的就业和社会生存能力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应对物流专业课程安排重新优化组合,加大物流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压缩人文方面的公共课程学分。
3.5 积极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工作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和英语。从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看,大多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精通一门东盟语言,掌握扎实的物流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具备优秀的英语水平,无疑是物流企业人才招聘的首选。
针对这种普遍的社会需求,商学院也开始关注双语教学内容。双语教学中要求母语和英语比例达到1∶1,通过学习既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又可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英语教学需要较好的语言封闭环境,目前广西民族大学还无法实现全封闭教学,这方面的实践相对落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借鉴外语专业教学的方法,遵循先易后难、难易结合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使用英语。
民族地区物流专业办学历史比较短,工科教学与科研的背景较弱,师资和硬件方面还缺乏培养研究生条件。尽管目前存在一定困难,但广西民族大学在物流专业上投入逐渐加大,近年来,商学院开始积极申报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物流专业在广西民族大学拥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郑锡伟. 外语非通用语人才跨国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5): 109-111.
[2] 郑确辉. 应对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高校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20): 35-36.
[收稿日期] 2009-03-31
[作者简介] 唐连生(1974—),辽宁盖州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关键词] 物流;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5-0114-02
1 引 言
受地缘因素影响,西南地区民族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较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民族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物流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资金和师资短缺等因素,物流学科建设远不能满足本地区迅速增长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需求,同时,民族院校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衔接不够顺畅,成为制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瓶颈之一。随着发达地区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再满足于原来的粗放型,而是逐渐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成为民族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2 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自2006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学院的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三时到东南亚国家留学一年,大四回国完成毕业论文。因此,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都必须在大一、大二完成,有些必需的数学知识还未开始学习,就已经进入了专业课阶段,知识衔接不畅。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很大,比例占招生总数10%以上的预科生,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学校实行了学分制,允许部分成绩优异学生提前毕业,但是受计划学分制的影响,优秀的学生无法提前修完学分,特别是在一年的国外课程学习也被要求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快速成长。
在社会实践环节上,物流管理专业开辟时间较短,尚未完全形成与企业的联合实训培养机制,适合企业需要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这部分能力培养恰好是企业最需要的。从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迫切希望接触社会实践的愿意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也限制了其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拓展。
3 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3.1 实施多元分类教学,调整培养模式为弹性学分制
在当前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大背景下,教学效果个体差异化较大,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适应诸如运筹学之类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这类学生,可以考虑延长学年,让他们从容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当允许其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课,如果能够提前修完学分,可以参加高年级的毕业答辩。这种管理模式也可以适当缓解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的贫困生比例高达30%,硬性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出国学习,无疑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在第一届招生的物流专业学生中就有部分没有出国,他们选择在国内学习物流专业课程。这些未出国的学生通过创办物流协会、组织社会实践和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对物流专业认识的视野,也改善了贫困生因出国费用不足而造成思想包袱过重的问题。
3.2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型学习
高等教育改革关键在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观念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过渡,由主动式教学逐渐向互动式教学过渡,了解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得益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启迪,用经典案例等实践教学正确引导和吸引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堂调查的结果表明,87.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提供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渴望脱离书本枯燥的理论讲解,用实际案例引导专业知识学习。如果能够满足学生们的这种需要,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好处。
在多媒体教学实施方面,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教学资源,但是利用效果有限。长期以来,由于频繁的师资流动,相同的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内容差别较大。商学院鼓励教师使用表达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件质量的提高,教师上课积极性得到推动。
3.3 在实训环节增加实验室演练,改变学生只会背书不懂操作的教学通病
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经验总结,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增设了社会实践环节,但是社会实践的方式单一,主要还是以参观一些大型物流公司和物流园区为主。许多物流企业出于多种原因考虑,不肯让学生接触实地操作,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尽管本科学生在理论水平上高于高职、高专,但物流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就是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对此,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与多家区内大型物流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培养意向协议,期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
鉴于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在实验室就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实验室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最好的场所,而物流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训平台。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深化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室建设上应继续加大投入,把物流实验室建设成为物流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实务技能训练基地,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加大物流仿真系统建设投入,增设物流系统仿真实验模拟课程和沙盘演练,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验室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真实情景下的物流运作,也可以为将来的硕士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3.4 改变不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重新优化组合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辟时间短,专业化的物流教师队伍刚刚组建起来,在课程设置上还在不断摸索前进,部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非物流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占据很大的学分比例,“3+1”的培养机制使得物流专业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物流专业学科交叉现象极为特殊,涉及工、管、文等多方面学科领域。由于课程设置宽泛,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毕业生的就业和社会生存能力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应对物流专业课程安排重新优化组合,加大物流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压缩人文方面的公共课程学分。
3.5 积极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工作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和英语。从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看,大多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精通一门东盟语言,掌握扎实的物流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具备优秀的英语水平,无疑是物流企业人才招聘的首选。
针对这种普遍的社会需求,商学院也开始关注双语教学内容。双语教学中要求母语和英语比例达到1∶1,通过学习既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又可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英语教学需要较好的语言封闭环境,目前广西民族大学还无法实现全封闭教学,这方面的实践相对落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借鉴外语专业教学的方法,遵循先易后难、难易结合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学生使用英语。
民族地区物流专业办学历史比较短,工科教学与科研的背景较弱,师资和硬件方面还缺乏培养研究生条件。尽管目前存在一定困难,但广西民族大学在物流专业上投入逐渐加大,近年来,商学院开始积极申报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物流专业在广西民族大学拥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郑锡伟. 外语非通用语人才跨国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5): 109-111.
[2] 郑确辉. 应对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高校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20): 35-36.
[收稿日期] 2009-03-31
[作者简介] 唐连生(1974—),辽宁盖州人,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