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是一个人能力的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并将各部分的功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自信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内驱力,促使一个人有良好的表现。在许多情况下,有了自信,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一旦失去信心,则必败无疑。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在心理建立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
怎样激发孩子的自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赞扬,少批评
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称赞、鼓励、赞许,不喜欢被禁止、阻抑或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父母總用消极的语言对待孩子,其结果是,孩子在改过的时候总会有抵触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 孩子的自信大都来自于家长。他们往往根据家长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家长的信任和积极评价能使孩子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认识。 孩子都是具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当他们有进步的时候,如果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他们就会在情绪上获得满足,产生精神上的快感,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奋进心理。 家长切不可只顾自己发泄怒气来伤害和指责孩子,而应该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孩子,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认为: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去应付危险的局势。他说:“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为孩子做事,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许多孩子缺乏自信是由于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样会造成孩子缺乏实践经验,遇到事情无法正确处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 可见,如果父母能够多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甚至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做事,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获得自信。
3、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比
东京心理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金盛清子和山崎雅保认为,父母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相比,都是出自“激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心情,但千万不要认为这么做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么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像其他成功人士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是个出色的孩子呢? 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尤其是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来比较,让孩子与他原来的自己相比,看孩子有没有进步,有没有付出努力。
4、善于鼓励孩子的自信表现
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父母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而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树立起自信。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的鼓励,才能不断激起孩子的自信。
5、培养孩子一些特殊的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
怎样激发孩子的自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赞扬,少批评
著名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称赞、鼓励、赞许,不喜欢被禁止、阻抑或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父母總用消极的语言对待孩子,其结果是,孩子在改过的时候总会有抵触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 孩子的自信大都来自于家长。他们往往根据家长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家长的信任和积极评价能使孩子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认识。 孩子都是具有上进心的,包括那些缺点、毛病比较多的孩子,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当他们有进步的时候,如果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他们就会在情绪上获得满足,产生精神上的快感,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奋进心理。 家长切不可只顾自己发泄怒气来伤害和指责孩子,而应该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表扬、鼓励孩子,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认为: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去应付危险的局势。他说:“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为孩子做事,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许多孩子缺乏自信是由于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样会造成孩子缺乏实践经验,遇到事情无法正确处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 可见,如果父母能够多为孩子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甚至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做事,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获得自信。
3、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比
东京心理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金盛清子和山崎雅保认为,父母之所以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相比,都是出自“激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心情,但千万不要认为这么做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么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像其他成功人士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是个出色的孩子呢? 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尤其是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来比较,让孩子与他原来的自己相比,看孩子有没有进步,有没有付出努力。
4、善于鼓励孩子的自信表现
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父母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而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树立起自信。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 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的鼓励,才能不断激起孩子的自信。
5、培养孩子一些特殊的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钢笔字、毛笔字都行,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父母则可以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