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当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生活主题就是解决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子。我在教学中,无论是复习旧知,还是传授新知,总是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孩子们常常对提出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总能激起他们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让同桌把6个糖果分成两份,通过分,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分得巧,分得公平,老师就把其中一份奖给谁。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分得公平,因为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这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得“平均分”这一概念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激发起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6~12岁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个抽象、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展示给他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开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出示平面图让学生算算这套三室一厅的实际居住面积有多大。要计算新房的面积,我们先要测量出哪些长度的数据,再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怎样处理一些没有直接知晓的数据问题。我还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求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的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学具,激发兴趣
利用学具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我组织学生一起撕面粘叠,证明长方体对应面的面积相等,拆框架比较验证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再将拆散的长方体框架还其原貌。通过“撕—拆—装”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个个学得既有兴趣,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发展,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对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到校园寻找与“植树问题”相关的生活原型,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排队伍等,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另外,围绕数学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如:中高年级几何图形的学习时,七巧板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而且在拼摆的过程中,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想象力更加丰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更多的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有意识的让孩子们来尝试一下用对称的方法剪纸。我提供了一些硬纸让学生剪树叶,其中有折过的、还有对称画好的。一开始大部分的孩子们都选对称画好的纸来剪,动手后发现很好剪,而且剪出来是一片完整的树叶。孩子们特别的感兴趣,就开始自己折纸、自己画着剪。可不一会儿,张华剪好后成了两片分开的半边叶子。这是怎么回事呢?看到同桌已经获得了成功,她着急的寻求我的帮助,我没有急于告诉她正确的方法,而是让她再看看老师提供的画好的材料、再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画的,于是她又拿起了一张纸,折好后要画,刚下笔魏明就说:“从这边画,要不你一剪就断了。”于是张华又重新从另一头开始画,画好后一剪,果真没有断。她又拿起第三张纸很快地剪好了一片完整的树叶。我问她:“先前怎么会剪断呢?”她说:“得从有折痕的这边开始画。”我说:“你真聪明。”听到我表扬她,她骄傲的笑了,孩子是多么渴望成功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知识,还发展了能力,体会了成功感。可见,成功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也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教师要对症下药,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活有趣的事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激活剂,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当学生一旦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浓厚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生活主题就是解决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子。我在教学中,无论是复习旧知,还是传授新知,总是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孩子们常常对提出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总能激起他们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让同桌把6个糖果分成两份,通过分,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分得巧,分得公平,老师就把其中一份奖给谁。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分得公平,因为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这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得“平均分”这一概念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激发起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6~12岁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个抽象、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展示给他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开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出示平面图让学生算算这套三室一厅的实际居住面积有多大。要计算新房的面积,我们先要测量出哪些长度的数据,再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怎样处理一些没有直接知晓的数据问题。我还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求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的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学具,激发兴趣
利用学具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时,我组织学生一起撕面粘叠,证明长方体对应面的面积相等,拆框架比较验证长方体对应棱长度相等,再将拆散的长方体框架还其原貌。通过“撕—拆—装”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个个学得既有兴趣,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培养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发展,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对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到校园寻找与“植树问题”相关的生活原型,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排队伍等,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另外,围绕数学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如:中高年级几何图形的学习时,七巧板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更加熟悉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而且在拼摆的过程中,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想象力更加丰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更多的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有意识的让孩子们来尝试一下用对称的方法剪纸。我提供了一些硬纸让学生剪树叶,其中有折过的、还有对称画好的。一开始大部分的孩子们都选对称画好的纸来剪,动手后发现很好剪,而且剪出来是一片完整的树叶。孩子们特别的感兴趣,就开始自己折纸、自己画着剪。可不一会儿,张华剪好后成了两片分开的半边叶子。这是怎么回事呢?看到同桌已经获得了成功,她着急的寻求我的帮助,我没有急于告诉她正确的方法,而是让她再看看老师提供的画好的材料、再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画的,于是她又拿起了一张纸,折好后要画,刚下笔魏明就说:“从这边画,要不你一剪就断了。”于是张华又重新从另一头开始画,画好后一剪,果真没有断。她又拿起第三张纸很快地剪好了一片完整的树叶。我问她:“先前怎么会剪断呢?”她说:“得从有折痕的这边开始画。”我说:“你真聪明。”听到我表扬她,她骄傲的笑了,孩子是多么渴望成功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知识,还发展了能力,体会了成功感。可见,成功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也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教师要对症下药,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活有趣的事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激活剂,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