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人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l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
  1174年,朱熹来到信江上游的玉山。
  玉山有一位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钦点状元叫汪应辰的人,也是他的从表叔,在家乡创办了端明书院。在汪应辰的邀请下,朱熹以及吕祖谦等人来到书院讲学,并形成了《玉山讲义》学术成果。次年,一场更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在信州这片土地上演了。受当时名儒吕祖谦的邀集,朱熹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开展了一次著名的论战,这便是千古一辩——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会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并没有形成结论性的学术成果,但它的形式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意义,开创了学术会讲先河,成为了中国书院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可以说,鹅湖之辩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鹅湖之会后,朱熹对儒学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其哲学体系趋于完善。第二年,朱熹再次重游桑梓婺源,在婺源汪氏敬斋讲学,许多子弟慕名而来,他告诫学子:“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还在族人陪同下祭扫了祖墓,并在其四世祖母程氏墓前,亲手植下24棵杉木。
  1195年,65岁的朱熹迎来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在其宰相好友——信江下游的余干人赵汝愚的推荐下当上了帝师,但由于朝政斗争,赵汝愚随即倒台,朱熹也被罢,任帝师仅46天。四年后,朱熹在福建建阳病逝,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
  他十五次途经上饶,到信州各地讲过学的书院有二十余所。这一时期的上饶,朱熹与汪应辰、吕祖谦、赵汝愚等文化名人、朝廷重臣相交应和,与居住在这里的辛弃疾、韩元吉、徐衡仲等人同游赋诗,创造了上饶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至今上饶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朱子踪迹,端明书院、鹅湖书院、东山书院、南岩、文公杉、虹井等遗址,分布于全市。
  辛弃疾
  1181年,41岁的辛弃疾来到上饶,定居直至终老,二十余年。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军事天才,但历史却跟辛弃疾开了个大玩笑。本来可以带兵打仗、精忠报国的辛弃疾,却在南宋与金国和议中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位大智大勇的天才的生命价值难道就此蹉跎吗?
  果然,辛弃疾后来选择信州,既是对上饶山水的喜爱,又是因为这里距南宋都城临安不远不近,幻想可以随时听命朝廷的召唤去抗金,但终究没有等到。于是,他只有丢剑换笔,在长短句中纵横捭阖。在登上日夜北望的灵山时,他写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面对灵山,他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时光……那年,辛弃疾22岁,他参加了耿京的抗金起义军,并劝其归顺南宋朝廷。就在他返回耿京大营途中,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败,张安国叛逃到金营中。这时候,辛弃疾当机立断,亲率50人直奔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生擒张安国,出入金营犹入无人之境。
  辛弃疾是英雄,他有豪情,却只能愁绪如山:“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无奈之后,他没有陷入英雄末路,而是探究人生和宇宙的存在意义,在他的词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路转溪桥忽见”、“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人生的意绪、世间的无常、生命的律动都被他捕捉得那么准确和鲜活。
  1207年,辛弃疾带着无限的忧愤离开人世,临终还大呼“杀贼”数声。
  方志敏
  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方志敏是追求进步、热血爱国的文艺青年,他创作白话小说、散文诗,担任报刊编辑。
  1925年,五卅运动后,方志敏开始了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生涯。他组织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领导了赣东北地区的革命武装起义,率先创造性地运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游击战术,一年内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围剿”。1935年,方志敏、粟裕率领红军北上抗日,不幸遭到国民党将领王耀武部队追剿,在信江的源头、灵山山脉的发源地怀玉山被俘。
  方志敏在确定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后,他的革命就变得彻彻底底。他赤城地忠爱着祖国,心甘情愿地为她牺牲一切。当国民党把方志敏拉到上饶街上示众时,方志敏昂首凛然,目光坚定,街上的群众也沉默不语,没有欢呼,没有叫嚣,只有可怕的宁静和肃杀,国民党也害怕了。同样,他也热烈地爱着妻子和儿女。他曾说“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甚至把最可爱的女儿取名方梅。在敌人把他的家人关押到同一个监狱来,挑衅地把她们的照片给他时,他也只能抱在胸口痛哭,但這些都不能动摇他的信仰,因为他的信仰就如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已经充盈全身。
  方志敏的伟大,在于其人格的伟大。他如果不从事革命,或许能成为一个著名文人、作家,但他没有,而是投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去实现自我的理想。在他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前,为了保护中央苏区,他秉持大义,把亲手创建的红十军改编成红十一军,听中央调遣。他富有智慧,开创了方志敏式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范式;在监狱里,他继续开展各种斗争,以其人格的魅力感召战友,甚至折服了国民党监狱的工作人员,为他传达消息;狱中,他还以其卓越的才华、炽热的情感,喷薄出了《清贫》、《可爱的中国》名篇。
  方志敏以身殉志,他,完成了革命者救国的大义。
其他文献
我的母亲,十八岁结婚,生了七个孩子。每个孩子吃两年奶,断了。接着,母亲怀了下一个,隔三年生一个。二十多年里,母亲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不断地怀孩子,生孩子,奶孩子。生到我的时候,已是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了。我吃母乳,吃到三周岁,断奶的时候,都有记忆了。  母亲生的第二个丫头,叫妞妞,我大姐底下的姐姐,极有趣,人见人爱,虚岁三岁了,尚未断奶。有天下午,母亲在生产队干活,回家小歇。母亲喂完奶,说:“妞妞,
期刊
人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对此深有体会。  丁酉年三伏最高温的那些天,结识了一位本家同行。那是我到临沂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在某天去现场教学点的途中,我俩正好相邻而坐,有机会长时间个别交流。通过交谈得知,我们老家都在山东,而且均是胶东文登人,连家庭背景也很相似,父辈都是参加革命南下到南方落脚的。本家同行还告诉我,他是“德”字辈的。在得知我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后,他带着猜测的口吻
期刊
我们是从司里街小区进入的。一道有着雕花砖窗的围墙在我身后落下,将城市的喧嚣挡在后面,进入另一番天地。一群永远上涌的泉池,一段历经沧桑的城墙,一群享受生活的居民,他们在一条清清亮亮的河流周围生长。  这是济南的护城河,古称泺水。它是众多的泉眼手拉手围着老城旋着一圈优美的圆圈舞,这一旋转,便是1500年。在这不规则的圆圈上行走,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步。没有春日桃花浓艳若绮的华丽,冬日的阳光漫洒下来,透过柳
期刊
抚仙湖的美,没有到过的人,是绝对也想不到的。  当我亲近的时候,它正在醒来。微微晃动的湖面,如春风拂过三月的杨柳。湖岸没有人,静得只听见碧波的娇喘。初升的太阳,在湖里洗面,红红的脸蛋像是长在湖面的一颗朱砂。白鹭贴着水面飞过,照见自己缓缓的影子。沿湖人家的炊烟,此时正在升起。土生土长的模样,袅娜成一幅乡村写意的风景。三两只泊在芦苇丛中的渔船,还睡在柔软的床上。对岸的山谷,有几缕飘逸的晨雾,那是它遗落
期刊
大姐说,野菜醒来早。  想起小时候挖野菜,如果找不到野菜“聚居”的地方,只能提个篮子瞎晃荡;如果找到了一个野菜“扎堆”的地方,仿佛有了属于自己的宝库一样,年年春天,你就知道到哪里挖野菜了,有能分享给别人的“秘密宝库”了。  记得一次放学回来,看到路旁一个苹果园的地上绿绿的,走过去一看,哇,全是又大又美的野菜!“油勺勺菜”舒展着细长的泛着油绿色的叶片,叶片周边微卷,顶端弯弯地往上一翘,似一个个小小的
期刊
在安徽桐怀,把鸡、鱼、肉、圆子当成四大福星,供奉在除夕的桌上,已成定俗。  鸡,是吉祥“吉”的谐音,代表财源和运气。公鸡的打鸣,叫雄鸡鸣晓,预示着新的美好一天开始了。天天有鸡鸣,年年有好运。母鸡抱蛋,其寓意是生意兴隆,财源如鸡下蛋般,滚滚而来。有的人家把整只公鸡在盘中摆成金鸡独立状,翘首向上,一看就有种昂扬的姿态,令人振奋。母鸡都是用来炖汤的。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时,母亲总是在鸡汤里卧几只熟鸡蛋,并
期刊
前几天,接着朋友一个电话,邀去喝茶。本来还有别的事情,时间紧张,去到朋友就忙不迭地热水冲茶,犹如嫁女般的喜滋滋地奉上:“尝尝,尝尝!”  新茶酽酽,茶香怡人,轻嘬一口,唇齿之间顿生清香。而茶气袅袅腾腾,在指尖鼻翼萦绕。两口下去,气荡神逸。最好莫过二、三遍茶,此时的茶如少妇妩媚风情,让人饮之怡神悦情。“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此时的饮者与茶才是郎情妾意正浓,两相欢。  为了
期刊
冬至,天下大雪。  母亲把米缸里最后半瓢白面挖出来,又在里面掺加了些地瓜面粉,总算包上了一顿看似有滋有味的冬至饺子。至于饺子馅料,白菜榨碎后里面掺点豆腐及粉条,就相当于肉了。  当热腾腾的饺子准备从锅里盛出来时,一个乞讨的老妪走进家门。她像往常一样进了院子,拎只破口袋,拄一根打狗棍,一屁股坐到磨盘上去。她是常客,平时经常在村里转悠或到我家里来乞讨。但她乞讨有个习惯,就是不说话。也不知是哑巴还是不愿
期刊
娘家的邻居们都特别喜欢我的父母,说老两口对邻里时常多有照顾,拿着邻人当是自己家人一样热心帮助,是一对难得的和蔼可亲的老人。连带着我每次回娘家,都能看见邻居们发自内心地对我微笑着打招呼,其实我知道这是沾了父母的光,像我这种不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人,在公众的眼中说傲慢是轻的,只是真的不善于主动与人见面就能很热络地沟通。  母亲家门前即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每日车来车往,尘土飞扬。母亲清晨起来打扫家院后
期刊
在乡村,泥土的声音无处不在。  当农民赶着耕牛下地犁田,尖利的犁刀插进地里,那原本沉默着的泥土,立即就会扭动起来,发出快乐的声音:“哧噗……哧噗……哧噗……”这是蛰伏了一冬,渴望翻身的声音。听着这样的声音,满脸喜气的农民手上的牛鞭会挥舞得更高、更响:“叭——!驾——!”而那头牛走得更欢,踢踏得泥土欢声一片。  当插秧的村妇俯伏在水田里,握着秧把,将秧苗一棵一棵地插下时,手与泥土的接触就发出了好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