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捕捉词语的训练点,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让词语教学焕发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语用”能力;词语;成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捕捉词语的训练点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易错词语,用心指导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可有些词语是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学生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指导,因为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
如《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一文的第11自然段: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什么是“忌讳”?“忌讳”这个词语学生虽然接触过,但却是不容易理解、容易用错的词语。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忌讳”一词的意思,经过预习,很多学生查找了词典,都能流利地说出“忌讳”就是指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对这个解释,学生还是很懵懂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紧接着问:“在这里要力求避免什么?会产生哪些不利后果?”很快,学生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力求避免失去好奇心,因为失去好奇心会让科学家闭目塞听,止步不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忌讳”,我反问:“为什么失去好奇心会让科学家闭目塞听,止步不前呢?”有学生举手:“因为没有了好奇心,科学家就不去探索了,就没有发明与创造了。”“因为没有了好奇心,科学家就停止在自己原有的成绩上,就没有进步。”……我及时小结:“是啊,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最应力求避免的,这就是最大忌讳。”学生理解了“忌讳”,也就明白了好奇心对科学家的重大意义,对拉曼从男孩身上受到启发,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开始时对“忌讳”的理解只停留在此词义上,这时,我恰当地追问,并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现象指导学生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忌讳”一词的含义。而造句练习,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言语能力。
二、关键词语,品读体会
词语有极强的生命力,有些关键词语对表现课文中心起很大的作用。没有了这些词语,主人公的品质、文章的思想、人物的情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品读,就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还能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写作时用好关键词语。如《永远的歌声》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课文中第7自然段: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这段中的“拽住”“悄悄”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看到老师不断地咳嗽,心里难受,在偷偷商量挖草药的情景。“我”想起了大人的告诫,仍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立即”“使劲”可看出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定决心。为了老师不顾一切危险,这是多么诚挚的爱师之情啊!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这几个词语认真品读,“这几个词能去掉吗?去掉试着读读。”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对文章中心——“我们”的爱师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关键词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贴切用词,比较领悟
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这是指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词语的训练点。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写父亲看了儿子写的第一首诗后,“‘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这句中的“扔”可把它换成“放”吗?为什么?教学时,我抓住“扔”这个词指导学生品味。“不行,扔说明父亲不满意这首诗。”“不行,扔可看出父亲很严厉。”“不行,扔这个动作与前面父亲说的糟糕透了的话相吻合。”……一个“扔”就可看出父亲的严厉,为指导学生感受父亲那严厉的爱做了铺垫。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换词比较学习,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在一般情况下,换词往往是为了证明不能换词,而这“换—不能换”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品味、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贴切、生动。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会准确用词的实践体会过程。
四、理解成语,积累运用
有些课文中出现了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写话,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孔子》,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导人们为人处世之道。“生活中与人相处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如:爸爸端着一盆快要枯萎的花,对小明说,小明,这盆花扔了怪可惜的,把它送给隔壁王奶奶吧!;有一筐橘子是烂的,自己不要,但也不能把它给别人……学生能举出例子,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正确的理解。文中还有“推己及人”“为所欲为”“韦编三绝”等成语,敦学时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再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为人处世”的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屋及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积累表示勤奋的成语:闻鸡起舞、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平常注重积累,说话、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厚积才能薄发!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用“推己及人、為所欲为、为人处世”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这样就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融为了一体,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悟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再把词语教学认为是扫清阅读障碍的一个环节,认为学生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就是解决了词语的教学。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捕捉词语的训练点,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让词语教学焕发无穷的魅力!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用”能力;词语;成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捕捉词语的训练点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易错词语,用心指导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可有些词语是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学生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指导,因为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
如《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一文的第11自然段: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什么是“忌讳”?“忌讳”这个词语学生虽然接触过,但却是不容易理解、容易用错的词语。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忌讳”一词的意思,经过预习,很多学生查找了词典,都能流利地说出“忌讳”就是指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对这个解释,学生还是很懵懂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紧接着问:“在这里要力求避免什么?会产生哪些不利后果?”很快,学生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力求避免失去好奇心,因为失去好奇心会让科学家闭目塞听,止步不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忌讳”,我反问:“为什么失去好奇心会让科学家闭目塞听,止步不前呢?”有学生举手:“因为没有了好奇心,科学家就不去探索了,就没有发明与创造了。”“因为没有了好奇心,科学家就停止在自己原有的成绩上,就没有进步。”……我及时小结:“是啊,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最应力求避免的,这就是最大忌讳。”学生理解了“忌讳”,也就明白了好奇心对科学家的重大意义,对拉曼从男孩身上受到启发,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开始时对“忌讳”的理解只停留在此词义上,这时,我恰当地追问,并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现象指导学生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忌讳”一词的含义。而造句练习,让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言语能力。
二、关键词语,品读体会
词语有极强的生命力,有些关键词语对表现课文中心起很大的作用。没有了这些词语,主人公的品质、文章的思想、人物的情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品读,就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还能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写作时用好关键词语。如《永远的歌声》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课文中第7自然段: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这段中的“拽住”“悄悄”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看到老师不断地咳嗽,心里难受,在偷偷商量挖草药的情景。“我”想起了大人的告诫,仍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立即”“使劲”可看出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定决心。为了老师不顾一切危险,这是多么诚挚的爱师之情啊!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这几个词语认真品读,“这几个词能去掉吗?去掉试着读读。”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对文章中心——“我们”的爱师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关键词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贴切用词,比较领悟
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这是指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词语的训练点。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写父亲看了儿子写的第一首诗后,“‘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这句中的“扔”可把它换成“放”吗?为什么?教学时,我抓住“扔”这个词指导学生品味。“不行,扔说明父亲不满意这首诗。”“不行,扔可看出父亲很严厉。”“不行,扔这个动作与前面父亲说的糟糕透了的话相吻合。”……一个“扔”就可看出父亲的严厉,为指导学生感受父亲那严厉的爱做了铺垫。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换词比较学习,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在一般情况下,换词往往是为了证明不能换词,而这“换—不能换”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品味、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贴切、生动。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会准确用词的实践体会过程。
四、理解成语,积累运用
有些课文中出现了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写话,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孔子》,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导人们为人处世之道。“生活中与人相处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如:爸爸端着一盆快要枯萎的花,对小明说,小明,这盆花扔了怪可惜的,把它送给隔壁王奶奶吧!;有一筐橘子是烂的,自己不要,但也不能把它给别人……学生能举出例子,才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正确的理解。文中还有“推己及人”“为所欲为”“韦编三绝”等成语,敦学时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再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为人处世”的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屋及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积累表示勤奋的成语:闻鸡起舞、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平常注重积累,说话、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厚积才能薄发!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用“推己及人、為所欲为、为人处世”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这样就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融为了一体,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悟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再把词语教学认为是扫清阅读障碍的一个环节,认为学生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就是解决了词语的教学。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捕捉词语的训练点,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让词语教学焕发无穷的魅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