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的提出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精心设计、优化问题,以问题导人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指导学生开展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引入新课——问题情境要趣味性
创设一个新奇、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求解心理,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进而设疑:
一粒种子能够长成一棵植物的奥秘在哪里?
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产生了深入探究的动力。
在学生观察了课前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种子以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种子图片后,教师提问:
植物种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
此问题呈现了事物之间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探究种子结构的学习中去了。
2 认识种子结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设计这样的问题:“种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种子的哪些结构与萌发有关?”然后再组织学生对照课本插图,开展观察种子的活动。
实践证明,这样过大的、笼统的设问仅仅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无从下手,探究观察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2.1教师细化观察要求,分步骤地、有层次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观察活动
教师细化的观察要求见表1。
2.2在设计“探究种子与萌发有关的结构”问题时,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
教师展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图片后,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①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哪部分提供?
②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③将大米粒播种到地里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④将煮熟的大豆种子种到地里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⑤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学生在学习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要开展的一个探究活动,其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假设以及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方案,学生会感到太难,无从下手;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实验步骤,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失去了探究教学的意义。因此,要顺利开展此项探究活动,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与指导尤为重要。
3.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困惑,得到启发,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背景资料:俗话说“春种一粒蜀,秋收万颗籽”,农民在播种上还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播种前往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①阅读以上资料,你认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哪些外界条件有关?
②结合以上资料,你确定的探究问题是什么?
③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你做出的假设是什么?
3.2巧设问题串,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探究实验的两个重要原则(设计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或者表现出幼稚、片面、转牛角尖等缺陷。教师针对学生思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或错误,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①在本次探究实验中,你选择下列哪些器皿和材料?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盘子、塑料桶。
材料:种子、餐巾纸、滤纸、棉花、土壤。
②为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应当选择什么种子?
③探究“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④对照实验中每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一粒行吗?为什么?
⑤设计探究方案,用简图或文字表达出探究“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设计思路。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多个,但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只是先针对一个变量——温度设计方案。这样,在组织交流探究方案时,既能展示各个小组的智慧,又能促进学生互相质疑,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进而完善小组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3使问题升华,促进深入探究
一个问题解决之时,同时又是一个新问题的开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方案交流活动中,教师敏锐地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抓住契机,使问题升华,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①可以对“温度”这一变量设计多组对照吗?如何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知道了一组对照实验可以是两组、三组或多组,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密。)
②如何对“水分”、“空气”这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通过知识、技能的迁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将体现得更充分。)
③阳光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吗?(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课标,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始终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维,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有效教学。
目前,以“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教师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策略。有效的问题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灵动,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提问、优化问题来实现有效教学值得广大生物教师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广。
笔者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的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引入新课——问题情境要趣味性
创设一个新奇、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求解心理,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进而设疑:
一粒种子能够长成一棵植物的奥秘在哪里?
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产生了深入探究的动力。
在学生观察了课前收集的各种各样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种子以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种子图片后,教师提问:
植物种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
此问题呈现了事物之间的矛盾,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探究种子结构的学习中去了。
2 认识种子结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设计这样的问题:“种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种子的哪些结构与萌发有关?”然后再组织学生对照课本插图,开展观察种子的活动。
实践证明,这样过大的、笼统的设问仅仅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无从下手,探究观察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探究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2.1教师细化观察要求,分步骤地、有层次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观察活动
教师细化的观察要求见表1。
2.2在设计“探究种子与萌发有关的结构”问题时,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
教师展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图片后,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种子结构和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①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哪部分提供?
②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③将大米粒播种到地里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④将煮熟的大豆种子种到地里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⑤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学生在学习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要开展的一个探究活动,其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假设以及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方案,学生会感到太难,无从下手;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实验步骤,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失去了探究教学的意义。因此,要顺利开展此项探究活动,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与指导尤为重要。
3.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困惑,得到启发,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背景资料:俗话说“春种一粒蜀,秋收万颗籽”,农民在播种上还是很有讲究的。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播种前往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①阅读以上资料,你认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哪些外界条件有关?
②结合以上资料,你确定的探究问题是什么?
③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你做出的假设是什么?
3.2巧设问题串,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探究实验的两个重要原则(设计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或者表现出幼稚、片面、转牛角尖等缺陷。教师针对学生思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或错误,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①在本次探究实验中,你选择下列哪些器皿和材料?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盘子、塑料桶。
材料:种子、餐巾纸、滤纸、棉花、土壤。
②为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应当选择什么种子?
③探究“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④对照实验中每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一粒行吗?为什么?
⑤设计探究方案,用简图或文字表达出探究“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设计思路。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多个,但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只是先针对一个变量——温度设计方案。这样,在组织交流探究方案时,既能展示各个小组的智慧,又能促进学生互相质疑,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进而完善小组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3使问题升华,促进深入探究
一个问题解决之时,同时又是一个新问题的开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方案交流活动中,教师敏锐地把握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抓住契机,使问题升华,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①可以对“温度”这一变量设计多组对照吗?如何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知道了一组对照实验可以是两组、三组或多组,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密。)
②如何对“水分”、“空气”这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通过知识、技能的迁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将体现得更充分。)
③阳光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吗?(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课标,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始终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维,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有效教学。
目前,以“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教师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策略。有效的问题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灵动,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提问、优化问题来实现有效教学值得广大生物教师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有计划、有组织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