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费尔巴哈幸福论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对西方幸福论思想的继承,以及基督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目的,是希望把人们从虚幻的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理念中解脱出来,主张唯物主义感觉论,主张将幸福当做人生的目的。费尔巴哈最终还强调,应当建立一种“爱的宗教”,通过“爱”来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也存在缺陷,在马克思看来,其根本缺陷在于实践的缺乏,即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还是一种抽象的、脱离现实社会实践的理论,缺乏革命的实践品质。总的来说,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我们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本幸福;宗教批判;实践
一、费尔巴哈幸福思想和宗教批判的内在联系
人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范畴,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当费尔巴哈人本学与宗教神学相碰撞,费尔巴哈指出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人本幸福思想也可以说是费尔巴哈宗教思想和道德论的际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幸福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的幸福欲是产生作为宗教基础的依赖感和作为宗教目的的自我感的最终原因,是导致宗教产生的总根源。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幸福观与宗教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幸福欲是导致宗教依赖感的基础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仅是基本而原始的追求,还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合理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也并不可能完全依照人们的意志进行,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与幸福相对立的事情,例如灾难、祸事、疾病和痛苦等,使人们产生莫名的畏怖和恐惧感,“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那么,费尔巴 哈所说的依赖感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依赖这种依赖感的对象呢? 正是由于人们的幸福欲,才使人们产生了对神的这种依赖。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依赖摆脱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畏怖、恐惧,另一方面,人们借助这种依赖感对神表达感恩和爱,以求获得神的更多的恩赐,实现更大的幸福。
2、宗教异化导致人的幸福状态的破坏
人信仰神,不仅因为他具有幻想和感情,而且也因为他具有要求幸福的意向。信仰神并不是像人所希望的那样得到神的眷顾,相反,正是因为对神的信仰,作为有意识的动物人,才甘愿放弃自己的主体性而跪拜在上帝面前,才会否定自己本质并将该本质置于另一异己对象之内,最终导致人的现存幸福状态的破坏。宗教异化导致神与人的对立,成为人的异己力量。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是一个矛盾,它既是上帝跟人的和解,同时又是上帝跟人的对抗,宗教异化的后果把人变成它的隶属品。人创造出了神,而人则成为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俘虏。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出来的精神实体转而成为人的存在的统治力量。宗教神学不仅提出一些反动理论来使人自己否定自己,把人沦为上帝的附庸、上帝的工具、上帝存在的证明物,以否定人的价值、贬低现世生活。在宗教神学中,人完全成了自己的精神创造物——上帝的附庸,成为了一种被动的存在。
二、批判与超越: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费尔巴哈幸福论的缺陷——缺乏实践
费尔巴哈幸福论思想有着很多可取之处,比如他对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强调,对物质性身体的强调,使得我们能够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能够尊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费尔巴哈幸福论思想也有自己的缺陷,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实践的缺乏。
1、实现了从超验彼岸返回到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仍旧带有一定的唯心成分。虽然在本体论上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对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上并不是彻底唯物的。费尔巴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谈到幸福的时候往往是抽象的,仍然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脱离具体的生产劳动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际交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本身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基础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首先应当考察的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的关系,而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首先就反映了阶级压迫的对立矛盾。忽视这种尖锐的对立矛盾,只是抽象地谈人际关系,谈伦理道德,这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幻想。所以说,当费尔巴哈谈到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的时候,他忽视了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把使得自己的幸福论思想缺乏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因而,在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中,所谓幸福就可能成为一种脱离社会实践的想象。
2、实现途径由建立“爱”的宗教到劳动实践
费尔巴哈在解决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冲突时,采用了道德原则的方式,希望通过义务、良心和爱来解决这种矛盾,并尤其强调“爱”的重要性。费尔巴哈曾经这样说: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个新的世界观,需要一个对于人类存在的最初因素和根据的新观点,需要——倘若我们要保留‘宗教’这个名词的话个新的宗教。费尔巴哈的意思是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宗教,当然这个宗教是必须和基督教神学划清关系的,不能像基督教神学那样束缚人性。这种新的宗教只能根植于对幸福的追求,根植于对绝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满足,因此费尔巴哈认为这种宗教就是“爱的宗教”,因为“爱”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能够使得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幸福,达到一种美满和谐的社会状态。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是脱离实践的,是不具有现实性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这是宗教和神学的恢复。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解决利己与利他矛盾的正确途径,只是从抽象的、想象的层面来设想解决人际冲突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在阶级斗争尖锐的现实社会中,企图通过“爱”来解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完全是幻想,根本没有任何实践性。
三、结语
当代社会,幸福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费尔巴哈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这是具有共识性的。什么是幸福?费尔巴哈认为生命是幸福、享受生活是幸福。在当代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人们还是有积极影响的。当我们在社会中遇到各种矛盾时,费尔巴哈所提倡的义务、良心、爱,能够有助于我们挣脱利己主义的束缚,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然,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确实存在一些缺陷,缺乏实践的革命品质。不过在当代社会,仍旧能够给予我们较大的启示,启示我们珍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更有价值;启示我们珍爱生活,让生活过得更加快乐;启示我们要关爱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 ].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 ].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穆勒.功用主义[M]庸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5]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書馆,1984.
[6] 萧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本幸福;宗教批判;实践
一、费尔巴哈幸福思想和宗教批判的内在联系
人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范畴,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当费尔巴哈人本学与宗教神学相碰撞,费尔巴哈指出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人本幸福思想也可以说是费尔巴哈宗教思想和道德论的际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幸福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就是认识到人的幸福欲是产生作为宗教基础的依赖感和作为宗教目的的自我感的最终原因,是导致宗教产生的总根源。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幸福观与宗教批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幸福欲是导致宗教依赖感的基础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仅是基本而原始的追求,还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合理追求。然而,现实生活也并不可能完全依照人们的意志进行,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与幸福相对立的事情,例如灾难、祸事、疾病和痛苦等,使人们产生莫名的畏怖和恐惧感,“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那么,费尔巴 哈所说的依赖感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依赖这种依赖感的对象呢? 正是由于人们的幸福欲,才使人们产生了对神的这种依赖。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依赖摆脱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畏怖、恐惧,另一方面,人们借助这种依赖感对神表达感恩和爱,以求获得神的更多的恩赐,实现更大的幸福。
2、宗教异化导致人的幸福状态的破坏
人信仰神,不仅因为他具有幻想和感情,而且也因为他具有要求幸福的意向。信仰神并不是像人所希望的那样得到神的眷顾,相反,正是因为对神的信仰,作为有意识的动物人,才甘愿放弃自己的主体性而跪拜在上帝面前,才会否定自己本质并将该本质置于另一异己对象之内,最终导致人的现存幸福状态的破坏。宗教异化导致神与人的对立,成为人的异己力量。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是一个矛盾,它既是上帝跟人的和解,同时又是上帝跟人的对抗,宗教异化的后果把人变成它的隶属品。人创造出了神,而人则成为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俘虏。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出来的精神实体转而成为人的存在的统治力量。宗教神学不仅提出一些反动理论来使人自己否定自己,把人沦为上帝的附庸、上帝的工具、上帝存在的证明物,以否定人的价值、贬低现世生活。在宗教神学中,人完全成了自己的精神创造物——上帝的附庸,成为了一种被动的存在。
二、批判与超越: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费尔巴哈幸福论的缺陷——缺乏实践
费尔巴哈幸福论思想有着很多可取之处,比如他对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强调,对物质性身体的强调,使得我们能够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能够尊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费尔巴哈幸福论思想也有自己的缺陷,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实践的缺乏。
1、实现了从超验彼岸返回到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仍旧带有一定的唯心成分。虽然在本体论上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但是对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上并不是彻底唯物的。费尔巴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谈到幸福的时候往往是抽象的,仍然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脱离具体的生产劳动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际交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本身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基础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首先应当考察的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的关系,而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首先就反映了阶级压迫的对立矛盾。忽视这种尖锐的对立矛盾,只是抽象地谈人际关系,谈伦理道德,这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幻想。所以说,当费尔巴哈谈到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的时候,他忽视了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把使得自己的幸福论思想缺乏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因而,在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中,所谓幸福就可能成为一种脱离社会实践的想象。
2、实现途径由建立“爱”的宗教到劳动实践
费尔巴哈在解决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冲突时,采用了道德原则的方式,希望通过义务、良心和爱来解决这种矛盾,并尤其强调“爱”的重要性。费尔巴哈曾经这样说: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一个新的世界观,需要一个对于人类存在的最初因素和根据的新观点,需要——倘若我们要保留‘宗教’这个名词的话个新的宗教。费尔巴哈的意思是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宗教,当然这个宗教是必须和基督教神学划清关系的,不能像基督教神学那样束缚人性。这种新的宗教只能根植于对幸福的追求,根植于对绝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满足,因此费尔巴哈认为这种宗教就是“爱的宗教”,因为“爱”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能够使得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幸福,达到一种美满和谐的社会状态。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是脱离实践的,是不具有现实性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这是宗教和神学的恢复。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解决利己与利他矛盾的正确途径,只是从抽象的、想象的层面来设想解决人际冲突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在阶级斗争尖锐的现实社会中,企图通过“爱”来解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完全是幻想,根本没有任何实践性。
三、结语
当代社会,幸福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费尔巴哈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这是具有共识性的。什么是幸福?费尔巴哈认为生命是幸福、享受生活是幸福。在当代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对于人们还是有积极影响的。当我们在社会中遇到各种矛盾时,费尔巴哈所提倡的义务、良心、爱,能够有助于我们挣脱利己主义的束缚,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然,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确实存在一些缺陷,缺乏实践的革命品质。不过在当代社会,仍旧能够给予我们较大的启示,启示我们珍惜生命,让生命过得更有价值;启示我们珍爱生活,让生活过得更加快乐;启示我们要关爱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 ].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 ].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穆勒.功用主义[M]庸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5]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書馆,1984.
[6] 萧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