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是现代高校通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鉴别能力。本文从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展开叙述,分析音乐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为音乐通识课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美育;音乐通识课;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最为感性的语言,也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最好途径,通过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因而高校教学音乐教育的通识课板块被学校、教师与学生逐渐重视起来,大大的强化了当前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的力度。
一、音乐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
音乐从狭义上来讲是由人类主动发出的在介质之中按照一定频率与规则不断重复的波动,从广义上来说是自然界之中规律波动的集合。但无论怎么说,音乐与语言相同,天生带有相当丰厚的信息,只不过音乐所带来的信息较为感性,但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利用音乐作品的本质来沟通不同人群的交流。音乐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学习音乐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人类能够通过体验与感知来欣赏音乐,能够通过重复与思考来学习音乐,这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机会接触与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能够长久流传的音乐经典,即使跨越时代与文化依旧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音乐欣赏教学能够通过音符与韵律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产生理解鉴赏、体验想象的音乐素养[1]。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种艺术形式之中,有音乐直接参与的就能够囊括五种,音乐平日里也掩藏在戏剧、舞蹈、电影与游戏之中,通过听觉刺激人的感官,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大学生能够通过对各个国家地区各个时代的音乐分析,培养音乐的核心审美情趣,持续的体验生活与情感的魅力。声音的艺术需要时间来验证和渗透,音乐教学也需要在较长时间限度之中逐步的对学生加以熏陶,对人的思想深彻的影响。学生需要对音乐作品之中的风格、曲词等表现方式之中获得启迪,来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2]。
二、音乐通识课程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
(一)音乐通识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多变的,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带有相当强烈的互通性,音乐审美的提升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审美的本意为欣赏一件事物最为终极与质朴的美丽,这种美丽将“美”这个字贯彻在整个人类艺术之中。人类会在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艺术感到美丽,音乐中既有“洛可可”的繁华,也有“爱奥尼亚”的简约,更有“波普”的狂放,更具“巴洛克”的高耸威严。人类的艺术总会与社会实践相互创造与追求,音乐之中的音符与曲调相互结合形成节奏与旋律,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记录意境、情感甚至记忆,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艺术。音乐是最能够直击人类心灵,也是最没有鉴赏要求的艺术形式,人天生就会鉴赏音乐,能够从沉稳的音符想象不列颠的群山,从流淌的旋律唤起对大河的记忆,用审美的态度去承载音乐艺术之中的娱乐、教育与思想启迪等诸多功能,从而让音乐欣赏能够成为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更多的需要从人类心灵之中的原始情感进行研究与分析,让音乐教育优化美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3]。
(二)审美能力可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艺术教学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终归是人类对于美的一种表达,是思想的一种形象化、感性化的寄托。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观看与分析本质,从人的情感、物的本质、精神的归宿三大方面来端详意见艺术创作。在音乐鉴赏之中,宽松的环境与良好的氛围都较为重要,依托音频、视屏或现场演奏,以教师引导教学为主,以审美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带动进入,让大部分学生对不同音乐和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当前的音高校音乐教学,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强化学生自身对于情感与韵律的了解,用音乐知识补足自身审美能力的不足,进而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善高校音乐教学的环境[4]。
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学生的审美兴趣
审美是一种艺术,在艺术之中兴趣的引导比任何的教学方法都要有用。良好的艺术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始化”理念,还有一个是“纯粹化”理念。“原始化”的概念来源于对音乐分析的批判,认为音乐分析毁灭了人类对于音乐本身的原始认知,经典的音乐作品本身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认识,任何需要进行解读或分析的音乐都没有欣赏的必要,因为它违背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从“原始化”理念来看,音乐欣赏课程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本身之中,而不是让教师根据乐谱或者段落来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许多学生的思想之中,让音乐欣赏当做一种学习任务,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排斥感,对教学毫无益处。“纯粹化”理念来源于柴可夫斯基,其认为音乐教学与鉴赏的底线就是《1812序曲》,任何在艺术水平上低于《1812序曲》的音乐,都不应当被列入教学之中。纯粹化理念的意义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之中绝不能出现低水平的音乐,尤其是在学生学习鉴赏与培养审美兴趣的过程之中,更加应该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带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情感呼应,并且带有极强的艺术价值的音乐之中。审美培养是对于美的追求,有缺陷或者水平不足的音乐会影响学生在审美培养阶段的艺术思考。就如柴可夫斯基自己所认为的那样,《1812序曲》虽然带有强烈的情感与时代特征,但是在艺术价值方面却有所欠缺,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来说,正是音乐选取的底线。音乐是通过意境的培养来带动学生本身的情感触动,而审美兴趣的培养更是需要将这种触动转化为心灵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无尽的经典音乐之中领会音乐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音乐欣赏是非常抽象的课程,因为其没有任何的标准答案,唯独能够相信的是个人对于旋律的感受。这种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与感性联想能力的抽象感受让每一个经典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被分析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同样是对《克罗地亚狂想曲》的鉴赏,有些同学能够从中听出作者的欣喜,有些同学却能够认识到音符之中的悲伤,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其是一种无奈的疯狂。这些同学对于相同的乐曲能够产生不同的认识与想法,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所传递的东西是最原始的情感,是比语言和文章还要原始的灵魂之中最为纯粹的悸动,很不幸的是人类无法将这种悸动本身形象具体的表达出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审美与认知是对音乐欣赏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必要的指导是学生收获审美成效的重要推手。音乐在任何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之中都不是重点的必修课,在长期的教学之中缺乏正确的审美引导,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仅有的音乐欣赏之中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文素养、生活经验、思维逻辑、情感体验来独立的去欣赏一段音乐,让学生远离“正确答案”的束缚,单独而纯粹的去用正确的审美观念欣赏音乐。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独立的对艺术的理解,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帮助的。但是教师能够在艺术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用生活实践来审视自身的审美,逐步的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建立正确的自我审美
美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之中的,但是艺术创作就是发现最为朴素的美,用最为惊艳的视角去寻找最短暂的美的火花。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短暂的美的存在,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记录下每一个属于美的瞬间,培养出专属于自己的审美观。有些同学热爱波普艺术,对于原子朋克和赛博朋克风格的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有些同学认为管弦乐能够最打动自己的灵魂,对巴赫的管弦乐经典重复的欣赏。有些同学最喜欢广袤庞大的音乐,最喜欢《新世纪交响曲》,但是对柴可夫斯基的风格却难以接受,还有些同学喜欢轻缓典雅的国乐。自我审美的出现标志就是当学生在欣赏过各个风格的优秀作品之后,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所喜欢的音乐类型,所无法接受的音乐类型。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用自身的感悟来启迪学生的感悟,让学生从课堂上形成自己的音乐思想,产生属于自己的判断。自我审美在多方面都能够有所体现,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之中,更多的需要教师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逐步为学生推荐更多的音乐类型与典型风格,让学生从音乐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情感归宿,让音乐从灵感的火花迈入现实之中,化作能够真实存在的美的结晶。学生也能够在自我审美的形成过程之中,通过正确的审美情趣融合真实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四)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音乐鉴赏也不能一味的只是在听音乐,当学生初步的产生了一些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后,就需要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审美教育尝试性的结合在一起。应当说在整体音乐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欣赏最为重要,但是也应当让学生拥有部分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的学习和认識,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方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音乐作品。高校音乐通识课教育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当过于深入。许多教师在第一堂课之中将许多专业的音乐知识全部铺开,导致第二堂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剩下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不到,整个课堂效果非常惨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音乐欣赏等音乐课程的学习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的,简单来说就是来听音乐的,如果急于去进行音乐课的教学,迫切的想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直接放弃学习。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在学期的前半要尽量摒除对于乐理知识的教学,将教学的重心要放在音乐欣赏本身上。只有当学生明显的对音乐产生兴趣之后,在逐渐的渗透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要将音乐欣赏课程与音乐理论课程作出区别,重点让学会说呢过产生属于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特点,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己任,而不应当以未来作曲家的身份要求学生。
(五)创设音乐的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的重点,教师想要充分而积极的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必定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浓郁的音乐环境,简单的播放视频与音频对基础和审美较为薄弱的学生用处不大。还是以《1812序曲》为例,提升兴趣的方法较为简单,教师经常使用这样的开场白:“如果别人问你在《1812序曲》之中询问你所演奏的是什么乐器?你可以淡然的说到:‘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一门10磅的榴弹炮罢了’。”这样的开场白能够极为有效的让学生迅速的提起兴趣,用一个音乐之中的“噱头”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用多媒体放映手段播放一些拿破仑攻打俄国的影片,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让学生融入在战斗与胜利的喜悦之中,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情境之中体验到音乐最为简单的兴奋与冲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更为积极的使用现代的手段,大致能够分为这样的流程:首先,在播放前用一段开场白大致介绍一下音乐的背景与作曲家,让学生们对音乐本身产生兴趣。其次,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播放音乐背景的影片,让学生们在听觉刺激的同时,也享受到视觉上刺激。这种感官的联合刺激能够让学生更为真实的融入在音乐的情境之中,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利用资源与情感。教师也能够通过课前精心的准备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音乐感情,从而全面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等音乐教学课程是为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音乐本身来带动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艺术,形成自己正确而独特的审美观。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音韵之美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审美需求,让学生自主的数量正确积极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叶培结,张琦,万弋琳.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评《大学音乐欣赏》[J].高教探索,2020(04):142.
[2]王知正.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研究[J].黄河之声,2019(16):111+123.
[3]颜雯.浅谈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J].艺术评鉴,2019(12):89-91.
[4]王鹏.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J].品位经典,2019(06):84-86.
关键词:高校美育;音乐通识课;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最为感性的语言,也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最好途径,通过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因而高校教学音乐教育的通识课板块被学校、教师与学生逐渐重视起来,大大的强化了当前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的力度。
一、音乐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
音乐从狭义上来讲是由人类主动发出的在介质之中按照一定频率与规则不断重复的波动,从广义上来说是自然界之中规律波动的集合。但无论怎么说,音乐与语言相同,天生带有相当丰厚的信息,只不过音乐所带来的信息较为感性,但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利用音乐作品的本质来沟通不同人群的交流。音乐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学习音乐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人类能够通过体验与感知来欣赏音乐,能够通过重复与思考来学习音乐,这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机会接触与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能够长久流传的音乐经典,即使跨越时代与文化依旧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音乐欣赏教学能够通过音符与韵律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产生理解鉴赏、体验想象的音乐素养[1]。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种艺术形式之中,有音乐直接参与的就能够囊括五种,音乐平日里也掩藏在戏剧、舞蹈、电影与游戏之中,通过听觉刺激人的感官,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大学生能够通过对各个国家地区各个时代的音乐分析,培养音乐的核心审美情趣,持续的体验生活与情感的魅力。声音的艺术需要时间来验证和渗透,音乐教学也需要在较长时间限度之中逐步的对学生加以熏陶,对人的思想深彻的影响。学生需要对音乐作品之中的风格、曲词等表现方式之中获得启迪,来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2]。
二、音乐通识课程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关系
(一)音乐通识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多变的,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带有相当强烈的互通性,音乐审美的提升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审美的本意为欣赏一件事物最为终极与质朴的美丽,这种美丽将“美”这个字贯彻在整个人类艺术之中。人类会在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艺术感到美丽,音乐中既有“洛可可”的繁华,也有“爱奥尼亚”的简约,更有“波普”的狂放,更具“巴洛克”的高耸威严。人类的艺术总会与社会实践相互创造与追求,音乐之中的音符与曲调相互结合形成节奏与旋律,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记录意境、情感甚至记忆,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艺术。音乐是最能够直击人类心灵,也是最没有鉴赏要求的艺术形式,人天生就会鉴赏音乐,能够从沉稳的音符想象不列颠的群山,从流淌的旋律唤起对大河的记忆,用审美的态度去承载音乐艺术之中的娱乐、教育与思想启迪等诸多功能,从而让音乐欣赏能够成为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更多的需要从人类心灵之中的原始情感进行研究与分析,让音乐教育优化美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3]。
(二)审美能力可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艺术教学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终归是人类对于美的一种表达,是思想的一种形象化、感性化的寄托。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观看与分析本质,从人的情感、物的本质、精神的归宿三大方面来端详意见艺术创作。在音乐鉴赏之中,宽松的环境与良好的氛围都较为重要,依托音频、视屏或现场演奏,以教师引导教学为主,以审美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带动进入,让大部分学生对不同音乐和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当前的音高校音乐教学,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强化学生自身对于情感与韵律的了解,用音乐知识补足自身审美能力的不足,进而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改善高校音乐教学的环境[4]。
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学生的审美兴趣
审美是一种艺术,在艺术之中兴趣的引导比任何的教学方法都要有用。良好的艺术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始化”理念,还有一个是“纯粹化”理念。“原始化”的概念来源于对音乐分析的批判,认为音乐分析毁灭了人类对于音乐本身的原始认知,经典的音乐作品本身来源于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认识,任何需要进行解读或分析的音乐都没有欣赏的必要,因为它违背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从“原始化”理念来看,音乐欣赏课程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本身之中,而不是让教师根据乐谱或者段落来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许多学生的思想之中,让音乐欣赏当做一种学习任务,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排斥感,对教学毫无益处。“纯粹化”理念来源于柴可夫斯基,其认为音乐教学与鉴赏的底线就是《1812序曲》,任何在艺术水平上低于《1812序曲》的音乐,都不应当被列入教学之中。纯粹化理念的意义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之中绝不能出现低水平的音乐,尤其是在学生学习鉴赏与培养审美兴趣的过程之中,更加应该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带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情感呼应,并且带有极强的艺术价值的音乐之中。审美培养是对于美的追求,有缺陷或者水平不足的音乐会影响学生在审美培养阶段的艺术思考。就如柴可夫斯基自己所认为的那样,《1812序曲》虽然带有强烈的情感与时代特征,但是在艺术价值方面却有所欠缺,对于音乐欣赏教学来说,正是音乐选取的底线。音乐是通过意境的培养来带动学生本身的情感触动,而审美兴趣的培养更是需要将这种触动转化为心灵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无尽的经典音乐之中领会音乐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音乐欣赏是非常抽象的课程,因为其没有任何的标准答案,唯独能够相信的是个人对于旋律的感受。这种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与感性联想能力的抽象感受让每一个经典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被分析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同样是对《克罗地亚狂想曲》的鉴赏,有些同学能够从中听出作者的欣喜,有些同学却能够认识到音符之中的悲伤,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其是一种无奈的疯狂。这些同学对于相同的乐曲能够产生不同的认识与想法,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所传递的东西是最原始的情感,是比语言和文章还要原始的灵魂之中最为纯粹的悸动,很不幸的是人类无法将这种悸动本身形象具体的表达出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审美与认知是对音乐欣赏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必要的指导是学生收获审美成效的重要推手。音乐在任何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之中都不是重点的必修课,在长期的教学之中缺乏正确的审美引导,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仅有的音乐欣赏之中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文素养、生活经验、思维逻辑、情感体验来独立的去欣赏一段音乐,让学生远离“正确答案”的束缚,单独而纯粹的去用正确的审美观念欣赏音乐。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独立的对艺术的理解,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帮助的。但是教师能够在艺术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用生活实践来审视自身的审美,逐步的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建立正确的自我审美
美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之中的,但是艺术创作就是发现最为朴素的美,用最为惊艳的视角去寻找最短暂的美的火花。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短暂的美的存在,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记录下每一个属于美的瞬间,培养出专属于自己的审美观。有些同学热爱波普艺术,对于原子朋克和赛博朋克风格的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有些同学认为管弦乐能够最打动自己的灵魂,对巴赫的管弦乐经典重复的欣赏。有些同学最喜欢广袤庞大的音乐,最喜欢《新世纪交响曲》,但是对柴可夫斯基的风格却难以接受,还有些同学喜欢轻缓典雅的国乐。自我审美的出现标志就是当学生在欣赏过各个风格的优秀作品之后,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所喜欢的音乐类型,所无法接受的音乐类型。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用自身的感悟来启迪学生的感悟,让学生从课堂上形成自己的音乐思想,产生属于自己的判断。自我审美在多方面都能够有所体现,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之中,更多的需要教师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逐步为学生推荐更多的音乐类型与典型风格,让学生从音乐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情感归宿,让音乐从灵感的火花迈入现实之中,化作能够真实存在的美的结晶。学生也能够在自我审美的形成过程之中,通过正确的审美情趣融合真实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四)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音乐鉴赏也不能一味的只是在听音乐,当学生初步的产生了一些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后,就需要将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审美教育尝试性的结合在一起。应当说在整体音乐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欣赏最为重要,但是也应当让学生拥有部分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的学习和认識,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方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音乐作品。高校音乐通识课教育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当过于深入。许多教师在第一堂课之中将许多专业的音乐知识全部铺开,导致第二堂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剩下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不到,整个课堂效果非常惨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音乐欣赏等音乐课程的学习本质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的,简单来说就是来听音乐的,如果急于去进行音乐课的教学,迫切的想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直接放弃学习。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在学期的前半要尽量摒除对于乐理知识的教学,将教学的重心要放在音乐欣赏本身上。只有当学生明显的对音乐产生兴趣之后,在逐渐的渗透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要将音乐欣赏课程与音乐理论课程作出区别,重点让学会说呢过产生属于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特点,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己任,而不应当以未来作曲家的身份要求学生。
(五)创设音乐的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的重点,教师想要充分而积极的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必定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浓郁的音乐环境,简单的播放视频与音频对基础和审美较为薄弱的学生用处不大。还是以《1812序曲》为例,提升兴趣的方法较为简单,教师经常使用这样的开场白:“如果别人问你在《1812序曲》之中询问你所演奏的是什么乐器?你可以淡然的说到:‘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一门10磅的榴弹炮罢了’。”这样的开场白能够极为有效的让学生迅速的提起兴趣,用一个音乐之中的“噱头”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用多媒体放映手段播放一些拿破仑攻打俄国的影片,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让学生融入在战斗与胜利的喜悦之中,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情境之中体验到音乐最为简单的兴奋与冲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更为积极的使用现代的手段,大致能够分为这样的流程:首先,在播放前用一段开场白大致介绍一下音乐的背景与作曲家,让学生们对音乐本身产生兴趣。其次,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播放音乐背景的影片,让学生们在听觉刺激的同时,也享受到视觉上刺激。这种感官的联合刺激能够让学生更为真实的融入在音乐的情境之中,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利用资源与情感。教师也能够通过课前精心的准备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音乐感情,从而全面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等音乐教学课程是为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音乐本身来带动学生独立自由的思考艺术,形成自己正确而独特的审美观。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音韵之美来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审美需求,让学生自主的数量正确积极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叶培结,张琦,万弋琳.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评《大学音乐欣赏》[J].高教探索,2020(04):142.
[2]王知正.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研究[J].黄河之声,2019(16):111+123.
[3]颜雯.浅谈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J].艺术评鉴,2019(12):89-91.
[4]王鹏.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J].品位经典,2019(0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