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关键词体育教学;转换角色;主体参与;兴趣化;多样化
一、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二、运用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从1998年秋季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改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三、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小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四、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促激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會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约,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总之,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教学的内部机制上稍作调整,有针对性的把情感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涓涓入海流”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转换角色;主体参与;兴趣化;多样化
一、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上一年级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虚拟的动物王国运动会中,学习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二、运用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从1998年秋季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改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三、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小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四、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促激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會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约,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总之,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教学的内部机制上稍作调整,有针对性的把情感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涓涓入海流”的良好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