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青年教师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课题。
青年教师师德机制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年教师走上高校教学的讲台,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在青年教师补充师资力量的同时,个别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也暴露出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提高,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总体师德水平和发展态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个人的成长背景,使得青年教师的师德存在一些问题。
1.急功近利,敬业意识淡薄
由于青年教师在过去的学习中缺少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培养,他们很少有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培养祖国、民族未来人才的神圣使命感。多数人仅作为就业岗位去看待,把教师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和个人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发生改变,趋向功利和实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心浮气躁,求利心切,精力投入不够。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意,有些甚至连教案也不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2.重业务素质提升,轻道德修养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学得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塑造能够担当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重任的人。“教师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承担起“教书”的责任,做科学的布道者,更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知识的同时,肩负起引领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责任感、价值观成长的文化使命。”因此,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略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从而导致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的严重失衡的状况。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
3.重个体利益,轻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工作的特点就是数个个体劳动与教师团队其他成员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学科群,既突出个人的教学成果、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又紧紧依靠团队其他成员,有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育人体系等,从而打造成一个高效团队,产生1+1>2的育人效果。”但在实践中,某些青年教师与同事相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青年教师年纪轻、阅历少、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在与同事合作时,因性格、为人处事或意见不一时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有些青年教师凡事只考虑自己,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有酬之劳则干,无酬的公益活动则推诿敷衍,缺乏奉献精神。同事之间不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积极合作,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1.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度不高
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深受改革开放环境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变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嬗变,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一部分青年教师,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还缺少系统地学习和深刻地理解,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缺少对国情的深入细致了解,政治上不够成熟,因而很容易产生政治迷茫和误区,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部分青年教师趋向功利和实惠,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心浮气躁,求利心切,对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不稳定。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给学校、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严重时更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不够完善
师德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普遍重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优化、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强调业务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偏颇,致使师德教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死角,导致教学科研工作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具体表现在青年教师的招聘上,重视学历、专业能力,忽略教师的个人思想品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更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不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要求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而思想道德方面却存在迁就、宽容,没有质和量的要求;重科研,轻教学,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也就谈不上教书育人。
3.高校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和正规培训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尽管现在高校要求教师要持教师资格证才可以从事教学工作,要获取教师资格证,虽然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可是这种培训毕竟只是一种短期培训,也带有某些应试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其中也包括师德素养。在高校迅速扩张,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不得不降低要求,只要专业对口、学历相当,就可以引入教师队伍,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在高校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针对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1.加强师德建设,要坚持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武装全体教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师德师风如何,人格魅力如何,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高校的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师德培训,吸引青年教师参加师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一方面,二级院(系)的基层党支部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
2.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高校教师来源广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借鉴国外教师培养经验,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如可以规定,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半年到一年的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执教。这可与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结合起来,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毕业生所在学科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在内容上应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素质培养的份量。培训计划同时还应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使在岗的青年教师每年都有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机会。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
加强师德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抽象说教,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广阔的舞台,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作为年轻人,学校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教师,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无后顾之优,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并设立针对师德的奖项,将其与职称、津贴挂钩,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使得在教师中除了比教学比科研之外,比师德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4.建立考评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将提高道德水平化作自觉的行动
“根据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道德范畴的师德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师德考评制度,形成一种科学的师德评价形式,促进教师师德意识的提高和师德行为的养成”。通过制定准则、建立制度、形成规范等,加强师德的“硬”约束,借此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师德考评的内容与标准,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加强师德师风有效建设的前提。这一考评体系可根据多层次的师德原则,依照教师在各自岗位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优秀的教师树立其为先进典型,并进行隆重表彰,大张旗鼓地宣传,让他们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感染、鼓励、引导其他教师。建立考评机制主要目标是将师德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虚功实做,努力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还应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高校依据青年教师的身心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特点,逐步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积极采取有效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从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淑玲,李焱,周春芳.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蒋晓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杜敏.关于构建高校师德考评制度必要性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
青年教师师德机制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批青年教师走上高校教学的讲台,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在青年教师补充师资力量的同时,个别青年教师在师德方面也暴露出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提高,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甚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总体师德水平和发展态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个人的成长背景,使得青年教师的师德存在一些问题。
1.急功近利,敬业意识淡薄
由于青年教师在过去的学习中缺少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培养,他们很少有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培养祖国、民族未来人才的神圣使命感。多数人仅作为就业岗位去看待,把教师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和个人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发生改变,趋向功利和实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心浮气躁,求利心切,精力投入不够。有些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钻研业务,备课不认真,教案缺乏新意,有些甚至连教案也不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2.重业务素质提升,轻道德修养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学得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塑造能够担当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重任的人。“教师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承担起“教书”的责任,做科学的布道者,更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知识的同时,肩负起引领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责任感、价值观成长的文化使命。”因此,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略了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从而导致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的严重失衡的状况。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
3.重个体利益,轻团队合作精神
“教育工作的特点就是数个个体劳动与教师团队其他成员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学科群,既突出个人的教学成果、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又紧紧依靠团队其他成员,有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育人体系等,从而打造成一个高效团队,产生1+1>2的育人效果。”但在实践中,某些青年教师与同事相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青年教师年纪轻、阅历少、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在与同事合作时,因性格、为人处事或意见不一时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有些青年教师凡事只考虑自己,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有酬之劳则干,无酬的公益活动则推诿敷衍,缺乏奉献精神。同事之间不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积极合作,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1.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度不高
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深受改革开放环境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变化,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嬗变,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一部分青年教师,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还缺少系统地学习和深刻地理解,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缺少对国情的深入细致了解,政治上不够成熟,因而很容易产生政治迷茫和误区,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还没有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部分青年教师趋向功利和实惠,看重实现个人价值和利益,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心浮气躁,求利心切,对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不稳定。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给学校、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严重时更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高校师德建设制度不够完善
师德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的培养,普遍重视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优化、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优化,强调业务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偏颇,致使师德教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死角,导致教学科研工作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具体表现在青年教师的招聘上,重视学历、专业能力,忽略教师的个人思想品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更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不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要求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要求,而思想道德方面却存在迁就、宽容,没有质和量的要求;重科研,轻教学,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缺乏积极性,也就谈不上教书育人。
3.高校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和正规培训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深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尽管现在高校要求教师要持教师资格证才可以从事教学工作,要获取教师资格证,虽然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可是这种培训毕竟只是一种短期培训,也带有某些应试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其中也包括师德素养。在高校迅速扩张,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不得不降低要求,只要专业对口、学历相当,就可以引入教师队伍,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在高校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针对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1.加强师德建设,要坚持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武装全体教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师德师风如何,人格魅力如何,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高校的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师德培训,吸引青年教师参加师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一方面,二级院(系)的基层党支部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
2.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高校教师来源广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借鉴国外教师培养经验,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如可以规定,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半年到一年的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执教。这可与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结合起来,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毕业生所在学科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在内容上应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素质培养的份量。培训计划同时还应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使在岗的青年教师每年都有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机会。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
加强师德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抽象说教,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广阔的舞台,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作为年轻人,学校要在生活上多关心教师,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无后顾之优,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并设立针对师德的奖项,将其与职称、津贴挂钩,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使得在教师中除了比教学比科研之外,比师德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4.建立考评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将提高道德水平化作自觉的行动
“根据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道德范畴的师德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师德考评制度,形成一种科学的师德评价形式,促进教师师德意识的提高和师德行为的养成”。通过制定准则、建立制度、形成规范等,加强师德的“硬”约束,借此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师德考评的内容与标准,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加强师德师风有效建设的前提。这一考评体系可根据多层次的师德原则,依照教师在各自岗位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优秀的教师树立其为先进典型,并进行隆重表彰,大张旗鼓地宣传,让他们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感染、鼓励、引导其他教师。建立考评机制主要目标是将师德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虚功实做,努力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还应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高校依据青年教师的身心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特点,逐步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积极采取有效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从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淑玲,李焱,周春芳.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内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蒋晓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杜敏.关于构建高校师德考评制度必要性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