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京九铁路也在武汉与京广铁路相联结,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铁路网络。运用SWOT分析工具,从地理、经济、旅游、行业等方面对武汉铁路客运总体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此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用以加速武汉铁路客运行业的发展,拓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并发挥铁路运输优势,从而带动各行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武汉 铁路客运 经济发展 GDP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1-283-02
SWOT分析法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分析组织中存在的优势(Strength)、不足(Weakness)以及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互相匹配,针对分析结论得出一系列最优战略的过程。随著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和务工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武汉旅客出行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客流结构变化也在时刻考验着武汉铁路客运市场。在新形势下,武汉铁路部门应对市场进行全面的SWOT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准市场定位,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进而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带动武汉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武汉铁路客运市场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s)。(1)地理优势。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京广铁路与“黄金水道”长江交汇于此。不管是铁路运输还是内河运输,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汉丹线、京广线等铁路干线也交汇于武汉,形成了一个较为稠密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毋庸置疑。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同时是华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大城市,也是国家的副省级城市之一,周边规模较大的城市有:荆州、宜昌、荆门、襄樊、十堰等。武汉位于湖北的中东部地区,其铁路客源流动可以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作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前往东南沿海的务工人员大部分选择从武汉出发或转乘。(2)地区经济优势。2006年和2007年湖北省GDP分别为7581.32亿元和9230.68亿元,武汉分别为2590.75亿元和3141.5亿元,,大约占全省的34.2%和34.1%。由此可见,武汉在湖北甚至华中地区的经济总量比重相当可观,拥有着特殊的经济地位。武汉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质量将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扩大国内、国际贸易份额,进一步带动来往客源的增加。(3)旅游优势。湖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地貌复杂多变,江汉平原和广大山区分布于东西两边。素有“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是中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也是全国商品粮棉和淡水养殖业的基地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城市及周边风景区、神农架林区,水电之都—宜昌葛洲坝、三峡工程、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武当山等一系列著名的旅游景点。省内旅游产品在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有较大的市场前景,相应的旅客流也会带动武汉铁路客运市场,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和综合经济的迅速发展。(4)行业优势。铁路客运较之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安全性高、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据统计分析,在500—1000km范围内,旅客选择铁路占87.3%,航空占12.7%。所以,中长途客流是铁路客运所要抢占的重要市场份额。(5)车站及相关配套设施优势。武汉市现有两座大型综合火车站—武昌站和汉口站,并且正在建设第三座大型车站—武汉火车站,这是国家建立的六座铁路交通枢纽站之一。其中武昌站已经重建完毕,相关配套设施也全面升级换代。汉口站也正在着手改造,主要服务于汉口地区新汉口站将大大提升武汉铁路的形象和效率。再建的位于青山区的武汉火车站又将是一个特大型综合车站。届时,武汉三座现代化的火车站将基本形成一个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使武汉铁路运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武汉的经济发展。
2.不足(Weaknesses)。(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2007年,武汉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5.6%,但3141.5亿元的经济总量与北京(9006.2亿元)、上海(12001.16亿元)、广州(7050.78亿元)等一线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六大铁路枢纽城市中,武汉的GDP排名靠后。因此,武汉的客运市场要赶上一线城市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旅游市场没有充分打开。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的旅游业,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虽然武汉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但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较低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武汉旅游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3)武汉的城市形象有待提高。许多外地游客对武汉城市的印象欠佳,服务行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这也是客流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4)有关管理部门的方针制定。在武汉铁路客运淡旺季的列车调配、运力投放、客运票价协调、客货车皮协调等方面没有形成更加完善、更加灵活的宏观调节机制。
3.机遇(Opportunities)。(1)国家宏观政策。长期以来,铁路一直在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虽然公路和民航在近几年的兴起对武汉铁路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但在石油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加之高速铁路的兴起和既有铁路的提速,国家依旧会把铁路作为客运的重点,铁路客运的优势不可小视。(2)能源消耗。权威部门研究显示,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在大力倡导环保节能的今天,铁路客运的拥有很大的潜力。(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客流量的增加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人员流动将大幅度增加,同时,城际间人员流动的数量将呈跳跃性增长,需要建设快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城际铁路。在此基础上,一批新车次可以被列入计划之中。客流量的增加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此,开发合理数量和方向的车次无疑将促进客流量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4)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旅游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武汉旅游市场带来了机遇。只要政府与旅游部门合作得当,武汉的旅游产业会有较大发展,从而带动铁路客运市场的发展。(5)国家的重视。作为国家规划的六大铁路枢纽站之一,加之第六次铁路提速等有利条件,武汉铁路部门应当抓住机遇,改造车站硬件设备和提高软件服务质量。同时火车票相对较低的价格,也有利于吸引广大中低端旅客,扩大了消费人群。
4.威胁(Threats)。(1)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政府部门没有把铁路运输与具有附加值的行业重点联系起来,许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如铁路观光旅游、铁路沿线经济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2)在铁路货运市场有较大优势。武汉拥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如武钢、武船等重工业企业,货运行业前景看好,发展强势,政府投入较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在客运市场上优势不明显。(3)民航抢占铁路客运市场份额。民航机票价格不断下调,甚至出现两折机票,这对旅客尤其是大中专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航空运输的方便、快捷、服务周到等优势也吸引了许多中高端旅客。铁路客运市场的一部分客流被分离出去,是对武汉铁路客运市场的巨大考验与威胁。(4)公路运输日益崛起。湖北省内高速公路运输体系较为发达,拥有京珠、沪蓉、汉宜等高速公路干线,道路网络较为稠密,公路运输行业较为发达。在省内100—400km范围内,旅客更偏向于选择机动灵活的公路客运,对铁路客运冲击较大。(5)“铁老大“作风和工作效率不高。多年来铁路部门“铁老大”的垄断作风在旅客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中国铁路走过了艰难世纪的历程,在俗称“铁老大”的观念影响下,人们似乎觉得只要是在铁路工作就有了“铁饭碗”,致使工作处于低谷状态,客运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精神状态不佳。整个客运工作很被动。尤其是公路与铁路开展了竞争,客运从各个方面都陷入了“皮软”状态。因此,铁路部门的整体形象有待提高。
二、对策
1.确定正确的竞争目标市场。以500—1500km范围内为铁路运输的优势范围。北至北京,南至广州,东至上海,西至成都,与以上同为铁路枢纽的城市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更为完善的铁路客运运输网络。加快建设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把旅客的方便和快捷作为服务的宗旨,以过硬的设施条件吸引客流。
2.注重省内短途客运市场。与省内较大城市荆门、宜昌、襄樊等地连接成省内交通网,根据客流量灵活确定开行时间和列车数量,实现城际铁路与城内公路运输的无缝对接,缩短行程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3.提高服务质量。从旅客购票到到达目的地,形成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学技练兵,业务知识达标。改变服务态度,服务水平达标。围绕旅客满意,开展服务设计。塑窗口形象,微笑服务当头。引入工作人员灵活多变的考核机制,积极倡导优质服务月、文明服务旅客等活动,对乘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保证铁路部门与旅客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
4.树立铁路客运的良好形象。以“构建和谐文明武汉”为目标,创造一个文明、整洁、高效的乘车环境,以最优质的服务及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旅客。以“大武汉”为背景依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与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多行业、宽领域、广思路地进行思考,全面带动旅游、文教、商贸、金融、物流等行业的新发展,提高武汉铁路客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5.重视国家运输政策与铁路政策的制定。从宏观层面讲,实行运输政策的最终要目标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细化到客运市场,就是要做到旅客的合理高效的转移。这就要求武汉政府明确自身在国家铁路运输网络中的地位,认真制定符合武汉需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高其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其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荣朝和.探究铁路经济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何德权.运输定价机理、模型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责编:贾伟)
关键词:武汉 铁路客运 经济发展 GDP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1-283-02
SWOT分析法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分析组织中存在的优势(Strength)、不足(Weakness)以及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互相匹配,针对分析结论得出一系列最优战略的过程。随著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和务工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武汉旅客出行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客流结构变化也在时刻考验着武汉铁路客运市场。在新形势下,武汉铁路部门应对市场进行全面的SWOT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准市场定位,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进而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带动武汉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武汉铁路客运市场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s)。(1)地理优势。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京广铁路与“黄金水道”长江交汇于此。不管是铁路运输还是内河运输,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汉丹线、京广线等铁路干线也交汇于武汉,形成了一个较为稠密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毋庸置疑。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同时是华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大城市,也是国家的副省级城市之一,周边规模较大的城市有:荆州、宜昌、荆门、襄樊、十堰等。武汉位于湖北的中东部地区,其铁路客源流动可以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作用。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前往东南沿海的务工人员大部分选择从武汉出发或转乘。(2)地区经济优势。2006年和2007年湖北省GDP分别为7581.32亿元和9230.68亿元,武汉分别为2590.75亿元和3141.5亿元,,大约占全省的34.2%和34.1%。由此可见,武汉在湖北甚至华中地区的经济总量比重相当可观,拥有着特殊的经济地位。武汉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质量将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扩大国内、国际贸易份额,进一步带动来往客源的增加。(3)旅游优势。湖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地貌复杂多变,江汉平原和广大山区分布于东西两边。素有“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是中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也是全国商品粮棉和淡水养殖业的基地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城市及周边风景区、神农架林区,水电之都—宜昌葛洲坝、三峡工程、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武当山等一系列著名的旅游景点。省内旅游产品在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有较大的市场前景,相应的旅客流也会带动武汉铁路客运市场,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和综合经济的迅速发展。(4)行业优势。铁路客运较之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安全性高、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据统计分析,在500—1000km范围内,旅客选择铁路占87.3%,航空占12.7%。所以,中长途客流是铁路客运所要抢占的重要市场份额。(5)车站及相关配套设施优势。武汉市现有两座大型综合火车站—武昌站和汉口站,并且正在建设第三座大型车站—武汉火车站,这是国家建立的六座铁路交通枢纽站之一。其中武昌站已经重建完毕,相关配套设施也全面升级换代。汉口站也正在着手改造,主要服务于汉口地区新汉口站将大大提升武汉铁路的形象和效率。再建的位于青山区的武汉火车站又将是一个特大型综合车站。届时,武汉三座现代化的火车站将基本形成一个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使武汉铁路运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武汉的经济发展。
2.不足(Weaknesses)。(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2007年,武汉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5.6%,但3141.5亿元的经济总量与北京(9006.2亿元)、上海(12001.16亿元)、广州(7050.78亿元)等一线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六大铁路枢纽城市中,武汉的GDP排名靠后。因此,武汉的客运市场要赶上一线城市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旅游市场没有充分打开。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的旅游业,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虽然武汉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但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较低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武汉旅游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3)武汉的城市形象有待提高。许多外地游客对武汉城市的印象欠佳,服务行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这也是客流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4)有关管理部门的方针制定。在武汉铁路客运淡旺季的列车调配、运力投放、客运票价协调、客货车皮协调等方面没有形成更加完善、更加灵活的宏观调节机制。
3.机遇(Opportunities)。(1)国家宏观政策。长期以来,铁路一直在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虽然公路和民航在近几年的兴起对武汉铁路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但在石油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加之高速铁路的兴起和既有铁路的提速,国家依旧会把铁路作为客运的重点,铁路客运的优势不可小视。(2)能源消耗。权威部门研究显示,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在大力倡导环保节能的今天,铁路客运的拥有很大的潜力。(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客流量的增加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人员流动将大幅度增加,同时,城际间人员流动的数量将呈跳跃性增长,需要建设快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城际铁路。在此基础上,一批新车次可以被列入计划之中。客流量的增加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此,开发合理数量和方向的车次无疑将促进客流量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4)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旅游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武汉旅游市场带来了机遇。只要政府与旅游部门合作得当,武汉的旅游产业会有较大发展,从而带动铁路客运市场的发展。(5)国家的重视。作为国家规划的六大铁路枢纽站之一,加之第六次铁路提速等有利条件,武汉铁路部门应当抓住机遇,改造车站硬件设备和提高软件服务质量。同时火车票相对较低的价格,也有利于吸引广大中低端旅客,扩大了消费人群。
4.威胁(Threats)。(1)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政府部门没有把铁路运输与具有附加值的行业重点联系起来,许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如铁路观光旅游、铁路沿线经济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2)在铁路货运市场有较大优势。武汉拥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如武钢、武船等重工业企业,货运行业前景看好,发展强势,政府投入较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在客运市场上优势不明显。(3)民航抢占铁路客运市场份额。民航机票价格不断下调,甚至出现两折机票,这对旅客尤其是大中专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航空运输的方便、快捷、服务周到等优势也吸引了许多中高端旅客。铁路客运市场的一部分客流被分离出去,是对武汉铁路客运市场的巨大考验与威胁。(4)公路运输日益崛起。湖北省内高速公路运输体系较为发达,拥有京珠、沪蓉、汉宜等高速公路干线,道路网络较为稠密,公路运输行业较为发达。在省内100—400km范围内,旅客更偏向于选择机动灵活的公路客运,对铁路客运冲击较大。(5)“铁老大“作风和工作效率不高。多年来铁路部门“铁老大”的垄断作风在旅客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中国铁路走过了艰难世纪的历程,在俗称“铁老大”的观念影响下,人们似乎觉得只要是在铁路工作就有了“铁饭碗”,致使工作处于低谷状态,客运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精神状态不佳。整个客运工作很被动。尤其是公路与铁路开展了竞争,客运从各个方面都陷入了“皮软”状态。因此,铁路部门的整体形象有待提高。
二、对策
1.确定正确的竞争目标市场。以500—1500km范围内为铁路运输的优势范围。北至北京,南至广州,东至上海,西至成都,与以上同为铁路枢纽的城市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更为完善的铁路客运运输网络。加快建设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把旅客的方便和快捷作为服务的宗旨,以过硬的设施条件吸引客流。
2.注重省内短途客运市场。与省内较大城市荆门、宜昌、襄樊等地连接成省内交通网,根据客流量灵活确定开行时间和列车数量,实现城际铁路与城内公路运输的无缝对接,缩短行程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3.提高服务质量。从旅客购票到到达目的地,形成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学技练兵,业务知识达标。改变服务态度,服务水平达标。围绕旅客满意,开展服务设计。塑窗口形象,微笑服务当头。引入工作人员灵活多变的考核机制,积极倡导优质服务月、文明服务旅客等活动,对乘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保证铁路部门与旅客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
4.树立铁路客运的良好形象。以“构建和谐文明武汉”为目标,创造一个文明、整洁、高效的乘车环境,以最优质的服务及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旅客。以“大武汉”为背景依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与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多行业、宽领域、广思路地进行思考,全面带动旅游、文教、商贸、金融、物流等行业的新发展,提高武汉铁路客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5.重视国家运输政策与铁路政策的制定。从宏观层面讲,实行运输政策的最终要目标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细化到客运市场,就是要做到旅客的合理高效的转移。这就要求武汉政府明确自身在国家铁路运输网络中的地位,认真制定符合武汉需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高其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其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荣朝和.探究铁路经济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何德权.运输定价机理、模型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