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觉诗歌的魅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这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
关键词: 诗歌;少教多学;吟咏;联想;想象
诗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是诗人至真至纯的情感的爆发和倾吐,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觉诗歌的魅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这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
一、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及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不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味和领悟意象的情感及内容,帮助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其次,我请四五位同学读,每读一次让学生指出朗读的优点和不足,并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体会音韵美,体会意象内涵。第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配有音乐与图画背景的朗诵,让学生更身临其境的走近诗歌的殿堂,用自己的真情与文本对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一边解读诗歌的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头脑去构想画面,让学生在学习中渐渐由生动的意象步入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内在情景,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天净沙—秋思》即通过“枯藤”“老树”“瘦马”“西风”等意象让学生想象游子身处的环境及情形,从而体会游子背井离乡的苦意。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叶落、秋风萧瑟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高台上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有志难伸、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点播诗歌鉴赏的技巧,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3、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4、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模仿学习,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复制或引用诗歌语句,也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进行转变或替代,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对诗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学生的写作模仿教学应从诗歌的内涵、结构、遣词方面进行分析,在领悟与内化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或哲理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意义的模仿,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有新意、有内涵的现代诗歌,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和培养创新思维。
四、进行拓展和积累,让诗歌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诗歌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3、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诗歌是文学殿堂一朵美丽的奇葩,我们要尽量的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诗歌情景,用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知及诗歌鉴赏的技巧去感受文本内容、情感,从而达到与文本的忘我的,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哀文本所哀,乐文本所乐。
关键词: 诗歌;少教多学;吟咏;联想;想象
诗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是诗人至真至纯的情感的爆发和倾吐,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觉诗歌的魅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这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
一、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及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不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味和领悟意象的情感及内容,帮助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位和审美情趣。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其次,我请四五位同学读,每读一次让学生指出朗读的优点和不足,并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体会音韵美,体会意象内涵。第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配有音乐与图画背景的朗诵,让学生更身临其境的走近诗歌的殿堂,用自己的真情与文本对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一边解读诗歌的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诗中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用头脑去构想画面,让学生在学习中渐渐由生动的意象步入诗中的意境,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内在情景,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天净沙—秋思》即通过“枯藤”“老树”“瘦马”“西风”等意象让学生想象游子身处的环境及情形,从而体会游子背井离乡的苦意。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叶落、秋风萧瑟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高台上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有志难伸、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点播诗歌鉴赏的技巧,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3、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4、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模仿学习,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复制或引用诗歌语句,也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进行转变或替代,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对诗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学生的写作模仿教学应从诗歌的内涵、结构、遣词方面进行分析,在领悟与内化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或哲理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意义的模仿,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有新意、有内涵的现代诗歌,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和培养创新思维。
四、进行拓展和积累,让诗歌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诗歌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3、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诗歌是文学殿堂一朵美丽的奇葩,我们要尽量的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诗歌情景,用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知及诗歌鉴赏的技巧去感受文本内容、情感,从而达到与文本的忘我的,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哀文本所哀,乐文本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