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艺术精品而受人青睐。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解、分析记叙文时,往往先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线索,正像旅游要藉导游的指点一样,其意义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线索有哪些类型呢?线索可以是物线、事线、人线、情线,也可以是时线和地线。下面分别作诠释和例示。
物线,就是以具体的物品作为文章记叙和描述的线索。记物为主的记叙文或者以物喻人的文章,常常以物线贯穿。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现代文学史上以物喻人的代表作,全文以象征华北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的白杨树为线索,热情讴歌了他们高大伟岸、坚贞不屈、在抗日前线和敌后纵横决荡英勇顽强的伟大精神,白杨树是民族希望、民族精神的写照,意蕴深刻而鲜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以梅喻人,“病梅”象征被统治者肆意摧残了的各种人才,作者由病梅的艰难处境,写到决心“疗梅”以拯救人才、抖擞国威的坚强意志和果决行动,令人肃然起敬。文章句句写梅,以梅贯穿,但实际上又是句句写人,字字含情,构思巧妙。
事线是指文章中的中心事件,是作者紧紧围绕的记叙中心,因此中心事件常常作为记叙文的主线来贯穿全文。如莫怀戚的《散步》,就是以“一家三辈四口人田间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结构全文的,“劝母散步——全家散步——歧路之争——委屈儿子——依从孙子——温馨散步”,简单的事情,却一波三折,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皇帝的新装》一文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采用事线来组织材料和结构故事,可以突出材料的集中性、典型性、统一性,体现主题思想的单一性、深刻性。
人线,就是作品以刻画某一人物为线索。这个人物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非主人公。如果是主人公,则一定要是故事的见证人、叙述者或主宰者。这里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出细致的、艺术的分析和判断。鲁迅的《祝福》,以“我”的见闻为线索,而主人公则是祥林嫂,故事情节是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展开的。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我”见到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同她作了关于“灵魂”有无的谈话,后写第二天听到她的死讯,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接着追叙了“我”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整个故事都是用“我”的见闻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的。至于开头写“我”与鲁四老爷的见面、鲁镇年终祝福的习俗、开头与结尾的景物描写等,都是为展开情节而铺陈的特定环境,是非情节因素。但这些,也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串连起来的。
情线,通常是指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尤其是记叙中抒情成分很浓烈的散文,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记叙了七件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时线,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贯穿全文材料的线索。采用这种线索,能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勾勒得一清二楚,从时限上显示文章结构的发展性、条理性。蒲松龄的《山市》,它以时间的先后,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这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局阶段: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还有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也是以“江津号”轮船航行的时间先后作为记叙的线索,向人们展示了长江两岸迷人秀丽的风光。
地线,是以空间地点转移作为贯穿全文材料的线索。冰心的《小橘灯》、朱自清的《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是以地点的变换来记叙的。有时候,文章在时线和地线重合。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是根据作者在雨中游泰山的行踪、时间的推移为记叙的线索,而作者的行踪即是观察点的不断变化,因此,又是以地点转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
人说,记叙文的线索就是记叙文的结构顺序。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虽然两者之间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像有些游记性散文,线索常常根据游踪来确定,而作者的行踪变化,又总与时间的推移、空间位置的变化相一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线索和结构顺序才相重合。如上面提及的《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登山行踪为线索的,而记游顺序也是以作者登山沿途经历的地点先后为次序的,这里的“线索”和“顺序”就成了同一内容了。
这里还必须指明,有些记叙文还可以有两条线索,即所谓的明线和暗线。明线往往实写详写,暗线往往虚写略写。如鲁迅的《药》,明线实写的是“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母亲上坟”,暗线是写夏瑜革命被杀,两线交接点是人血馒头。再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则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了解了线索的类型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它呢?
一般来说,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一个词,还有时是一个句子。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做法来抓文章的线索。看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比如巴金的《灯》,就是以“灯”为线索的,由“灯”展开回忆和联想,从而将现实的感受和往昔的一些故事贯穿起来,显示出“灯”的不凡意义和价值,给人以强烈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文章线索,所以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文段的开头结尾,找出照应的句子,从中也能找到文章的线索。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从外表、言论、居室、生活习惯及思想方式,无一不是套子式的,“套子”则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还可以找找文中是否有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如果有,那多半就是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线索了。
了解了线索的文学写作常识,熟悉有关线索的类型和分析方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务必抓紧、抓实、抓好。
分析、研究、清理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既是搞清结构、把握文章故事脉络的需要,也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挖掘作品主题思想、领会其审美意义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线索,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是衣服的领子,挈领则袖顺;线索又是一根主干,无论是直贯结局的顺序,还是枝蔓扶苏、旁逸斜出的穿插补充,它都把情节的绿叶与鲜果一一串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艺术精品而受人青睐。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解、分析记叙文时,往往先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线索,正像旅游要藉导游的指点一样,其意义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线索有哪些类型呢?线索可以是物线、事线、人线、情线,也可以是时线和地线。下面分别作诠释和例示。
物线,就是以具体的物品作为文章记叙和描述的线索。记物为主的记叙文或者以物喻人的文章,常常以物线贯穿。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现代文学史上以物喻人的代表作,全文以象征华北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的白杨树为线索,热情讴歌了他们高大伟岸、坚贞不屈、在抗日前线和敌后纵横决荡英勇顽强的伟大精神,白杨树是民族希望、民族精神的写照,意蕴深刻而鲜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以梅喻人,“病梅”象征被统治者肆意摧残了的各种人才,作者由病梅的艰难处境,写到决心“疗梅”以拯救人才、抖擞国威的坚强意志和果决行动,令人肃然起敬。文章句句写梅,以梅贯穿,但实际上又是句句写人,字字含情,构思巧妙。
事线是指文章中的中心事件,是作者紧紧围绕的记叙中心,因此中心事件常常作为记叙文的主线来贯穿全文。如莫怀戚的《散步》,就是以“一家三辈四口人田间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结构全文的,“劝母散步——全家散步——歧路之争——委屈儿子——依从孙子——温馨散步”,简单的事情,却一波三折,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皇帝的新装》一文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采用事线来组织材料和结构故事,可以突出材料的集中性、典型性、统一性,体现主题思想的单一性、深刻性。
人线,就是作品以刻画某一人物为线索。这个人物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非主人公。如果是主人公,则一定要是故事的见证人、叙述者或主宰者。这里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出细致的、艺术的分析和判断。鲁迅的《祝福》,以“我”的见闻为线索,而主人公则是祥林嫂,故事情节是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展开的。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我”见到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同她作了关于“灵魂”有无的谈话,后写第二天听到她的死讯,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接着追叙了“我”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整个故事都是用“我”的见闻这个线索贯穿起来的。至于开头写“我”与鲁四老爷的见面、鲁镇年终祝福的习俗、开头与结尾的景物描写等,都是为展开情节而铺陈的特定环境,是非情节因素。但这些,也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串连起来的。
情线,通常是指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尤其是记叙中抒情成分很浓烈的散文,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记叙了七件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时线,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贯穿全文材料的线索。采用这种线索,能把事物的发展过程勾勒得一清二楚,从时限上显示文章结构的发展性、条理性。蒲松龄的《山市》,它以时间的先后,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这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结局阶段: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还有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也是以“江津号”轮船航行的时间先后作为记叙的线索,向人们展示了长江两岸迷人秀丽的风光。
地线,是以空间地点转移作为贯穿全文材料的线索。冰心的《小橘灯》、朱自清的《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是以地点的变换来记叙的。有时候,文章在时线和地线重合。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是根据作者在雨中游泰山的行踪、时间的推移为记叙的线索,而作者的行踪即是观察点的不断变化,因此,又是以地点转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
人说,记叙文的线索就是记叙文的结构顺序。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虽然两者之间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像有些游记性散文,线索常常根据游踪来确定,而作者的行踪变化,又总与时间的推移、空间位置的变化相一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线索和结构顺序才相重合。如上面提及的《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登山行踪为线索的,而记游顺序也是以作者登山沿途经历的地点先后为次序的,这里的“线索”和“顺序”就成了同一内容了。
这里还必须指明,有些记叙文还可以有两条线索,即所谓的明线和暗线。明线往往实写详写,暗线往往虚写略写。如鲁迅的《药》,明线实写的是“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母亲上坟”,暗线是写夏瑜革命被杀,两线交接点是人血馒头。再如《藤野先生》,明线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暗线则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了解了线索的类型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它呢?
一般来说,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一个词,还有时是一个句子。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做法来抓文章的线索。看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比如巴金的《灯》,就是以“灯”为线索的,由“灯”展开回忆和联想,从而将现实的感受和往昔的一些故事贯穿起来,显示出“灯”的不凡意义和价值,给人以强烈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文章线索,所以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文段的开头结尾,找出照应的句子,从中也能找到文章的线索。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从外表、言论、居室、生活习惯及思想方式,无一不是套子式的,“套子”则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还可以找找文中是否有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如果有,那多半就是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线索了。
了解了线索的文学写作常识,熟悉有关线索的类型和分析方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务必抓紧、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