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了解幼儿的活动特点是实施有效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更好的针对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进行有效指导,教师从分析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寻区域活动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幼儿的交往、发展幼儿的创造、化解幼儿的矛盾,并通过多样化的观察表格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以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班;区域活动;观察;指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幼儿的主体性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与成人一样,幼儿学习的自主权应得到成人的尊重,而成人应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加强对幼儿学习的指导。区域活动无疑可以为幼儿的这种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小班区域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活动特点是实施有效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针对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进行指导,一直是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一大困惑,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们在本班区域活动进行了认真观察和深入研究。
二、研究实施
(一)分析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交往性
小班幼儿群体活动的意识弱,交往的范围小,很少把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后期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
2.活动的创造性
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对材料的操作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3.活动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对于新材料、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需要教师的指导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探寻区域活动有效的策略
1.促进幼儿的交往
由于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的无意识的交流转向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主动表达自己的活动体验,同时应提供可以引起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使用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交流。
2.发展幼儿的创造
教师可以结合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的形式,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习得。同时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应创设适当的环境,营造创造的氛围,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鼓励他们在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实现自己奇思异想。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3.化解幼儿的矛盾
小班幼儿的矛盾和问题更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问题,教师应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可以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可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克服困难,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如生活区的幼儿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播放或者图示的方法,使幼儿很快掌握方法。
(三)设计区域观察多样的方法
1.参与式观察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然后边游戏边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研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特点。由于教师深入到幼儿的游戏之中,与幼儿平等地游戏、对话,因而教师往往能获得幼儿的真实情况,客观地揭示幼儿的活动特点,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如: 教师参与幼儿的“夹物”活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玩法单一,便与幼儿一起游戏,指导幼儿从一般夹物拓展为多种材料的夹物,活动既充实又有拓展。
2.连续性观察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幼儿区域活动发生的行为事件作持续不斷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充分地了解、认识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活动情况和持续状态,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活动特征。因幼儿的活动特征常常是通过多次的活动零碎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全面、科学地了解幼儿的活动特征,必须经过连续的观察,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其中的特征。如为了了解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特点,我们就幼儿建构技能、建构材料的使用、建构经验的迁移、建构的创造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对幼儿做了连续性一个阶段的观察,从中获得幼儿在建构区的表现特点。
3.递进性观察
教师事前选择某一观察内容或观察区域,遵循循序渐进的观察原则,对该内容或区域进行层层深入地观察,以便了解、分析幼儿对该内容的操作特征或在该区域的活动特点及规律。如: 在数学区的排序活动中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观察幼儿在排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了解幼儿能否按一定规律往下排,了解幼儿对排序规律的感知情况;第二次则观察幼儿能否设计简单的规律排序,了解幼儿对排序规律的运用情况;;第三次则观察幼儿在排序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如发现幼儿遇到新的困难,将继续观察了解,让观察层层递进,深入进行,以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
关键词:小班;区域活动;观察;指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幼儿的主体性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与成人一样,幼儿学习的自主权应得到成人的尊重,而成人应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加强对幼儿学习的指导。区域活动无疑可以为幼儿的这种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小班区域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活动特点是实施有效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针对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进行指导,一直是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一大困惑,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我们在本班区域活动进行了认真观察和深入研究。
二、研究实施
(一)分析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交往性
小班幼儿群体活动的意识弱,交往的范围小,很少把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后期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
2.活动的创造性
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对材料的操作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3.活动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对于新材料、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需要教师的指导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探寻区域活动有效的策略
1.促进幼儿的交往
由于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的无意识的交流转向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主动表达自己的活动体验,同时应提供可以引起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使用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交流。
2.发展幼儿的创造
教师可以结合平行游戏、以行动代替说教的形式,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习得。同时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应创设适当的环境,营造创造的氛围,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鼓励他们在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实现自己奇思异想。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3.化解幼儿的矛盾
小班幼儿的矛盾和问题更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问题,教师应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可以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可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思维,克服困难,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如生活区的幼儿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播放或者图示的方法,使幼儿很快掌握方法。
(三)设计区域观察多样的方法
1.参与式观察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然后边游戏边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研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特点。由于教师深入到幼儿的游戏之中,与幼儿平等地游戏、对话,因而教师往往能获得幼儿的真实情况,客观地揭示幼儿的活动特点,并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如: 教师参与幼儿的“夹物”活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玩法单一,便与幼儿一起游戏,指导幼儿从一般夹物拓展为多种材料的夹物,活动既充实又有拓展。
2.连续性观察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幼儿区域活动发生的行为事件作持续不斷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充分地了解、认识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活动情况和持续状态,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活动特征。因幼儿的活动特征常常是通过多次的活动零碎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全面、科学地了解幼儿的活动特征,必须经过连续的观察,积累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其中的特征。如为了了解幼儿在建构区的活动特点,我们就幼儿建构技能、建构材料的使用、建构经验的迁移、建构的创造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对幼儿做了连续性一个阶段的观察,从中获得幼儿在建构区的表现特点。
3.递进性观察
教师事前选择某一观察内容或观察区域,遵循循序渐进的观察原则,对该内容或区域进行层层深入地观察,以便了解、分析幼儿对该内容的操作特征或在该区域的活动特点及规律。如: 在数学区的排序活动中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观察幼儿在排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了解幼儿能否按一定规律往下排,了解幼儿对排序规律的感知情况;第二次则观察幼儿能否设计简单的规律排序,了解幼儿对排序规律的运用情况;;第三次则观察幼儿在排序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如发现幼儿遇到新的困难,将继续观察了解,让观察层层递进,深入进行,以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