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擅长以凝练的语言描绘宏大的景象,还十分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事物最典型的特征。下面,笔者就谈谈《赤壁赋》中的细节描写,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
一、关于水的细节描写
水是文章中非常动人的景色。苏子不仅从宏观上充分表现出了水之浩荡,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水之柔美。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四个字写出了月下江面的静谧美。正值初秋,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风清月明,极目望去,只见清冷的月晖遍洒江面。微风自江面拂过,水面上漾起一层层涟漪。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缓缓从江中升起,横亘于江面之上,在月光的映照之下,江面一片波光粼粼,仿佛已经与浩瀚无垠的夜空连为一体。寥寥数语,写出了水之态、水之势,尽显水之神韵,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赤壁月下的图景固然别有一番意韵,但若无苏子的妙笔,我们又如何能见到这样一幅景象呢?苏子笔下的水静到极致,浩渺无边,令人想要捕捉却又无处着手。写水的词句看似粗犷,细细品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细腻温润之美。“白露”虽常见,但“白露横江”的景象却不是人人都见过的;“水光”本来就美,但“水光接天”的景象更美。苏子以一组四言短句充分写出了水之意韵。在《赤壁赋》中,直接写水的词句并不多,但每一处都非常细腻,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秋月之下,置身于氤氲的水雾之中,极目望去,水色与夜色全然融合,难分彼此……
二、关于箫声的细节描写
“客有吹洞箫者,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呜咽,似幽怨,又似倾慕,仿佛有谁在低声哭泣。耳听苍凉的箫声,眼看浩渺的烟波,众人不禁心荡神摇。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箫声原本无形,苏子却用“缕”来形容,让人顿觉那凄迷的箫声似乎从未消散,一直在众人耳边回荡。接着,他描绘箫声带给众人的独特感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两句与箫声并无直接关联,主要是描绘箫声带给人的感受。潜蛟原本伏于深渊,听到这样的箫声便开始起舞;嫠妇原本居于孤舟之中,听到这样的箫声也会自伤身世,潸然泪下。
可见,这箫声是非常感人的,从侧面展现了客人技艺之高超。箫声不像水那般可触可见,苏子却赋予箫声以独特的形体,借箫声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来加深读者的印象,非常巧妙。
三、关于人的细节描写
在《赤壁賦》中,“客”与苏子同样重要,苏子在写水、箫的同时,也细致地描写了“客”和“己”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客人的箫声让苏子格外惆怅,不由得收敛了笑意,端正坐姿,十分严肃地询问客人:“何为其然也?”
面对苏子的询问,客人并未隐瞒,而是实言相告。客人以三国时期的曹操作比,叹息天地万物之无穷,而自己有如沧海之一栗,转瞬便会消逝。听完客人的话,苏子也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已有主,若不是自己的,不当取。唯有这天上的明月与江上的清风,是我们应该尽情享受的。
苏子的话令客人心中豁然开朗,“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目睹清风明月之景,客人不禁想起当年曹孟德横槊赋诗,率领百万大军与蜀吴在赤壁一带大战的情景,因此唏嘘感慨,并通过箫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惆怅。苏子却通过自己的警言妙语,解开了客人的心结,让客人转忧为喜,“相与枕籍乎舟中”。苏子写人,重在写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反映其悲、愁、喜。
总之,《赤壁赋》的细节描写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正是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了赤壁一带的秀美风光,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客”与“己”之间的对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一、关于水的细节描写
水是文章中非常动人的景色。苏子不仅从宏观上充分表现出了水之浩荡,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水之柔美。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四个字写出了月下江面的静谧美。正值初秋,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风清月明,极目望去,只见清冷的月晖遍洒江面。微风自江面拂过,水面上漾起一层层涟漪。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缓缓从江中升起,横亘于江面之上,在月光的映照之下,江面一片波光粼粼,仿佛已经与浩瀚无垠的夜空连为一体。寥寥数语,写出了水之态、水之势,尽显水之神韵,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赤壁月下的图景固然别有一番意韵,但若无苏子的妙笔,我们又如何能见到这样一幅景象呢?苏子笔下的水静到极致,浩渺无边,令人想要捕捉却又无处着手。写水的词句看似粗犷,细细品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细腻温润之美。“白露”虽常见,但“白露横江”的景象却不是人人都见过的;“水光”本来就美,但“水光接天”的景象更美。苏子以一组四言短句充分写出了水之意韵。在《赤壁赋》中,直接写水的词句并不多,但每一处都非常细腻,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秋月之下,置身于氤氲的水雾之中,极目望去,水色与夜色全然融合,难分彼此……
二、关于箫声的细节描写
“客有吹洞箫者,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呜咽,似幽怨,又似倾慕,仿佛有谁在低声哭泣。耳听苍凉的箫声,眼看浩渺的烟波,众人不禁心荡神摇。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箫声原本无形,苏子却用“缕”来形容,让人顿觉那凄迷的箫声似乎从未消散,一直在众人耳边回荡。接着,他描绘箫声带给众人的独特感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两句与箫声并无直接关联,主要是描绘箫声带给人的感受。潜蛟原本伏于深渊,听到这样的箫声便开始起舞;嫠妇原本居于孤舟之中,听到这样的箫声也会自伤身世,潸然泪下。
可见,这箫声是非常感人的,从侧面展现了客人技艺之高超。箫声不像水那般可触可见,苏子却赋予箫声以独特的形体,借箫声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来加深读者的印象,非常巧妙。
三、关于人的细节描写
在《赤壁賦》中,“客”与苏子同样重要,苏子在写水、箫的同时,也细致地描写了“客”和“己”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客人的箫声让苏子格外惆怅,不由得收敛了笑意,端正坐姿,十分严肃地询问客人:“何为其然也?”
面对苏子的询问,客人并未隐瞒,而是实言相告。客人以三国时期的曹操作比,叹息天地万物之无穷,而自己有如沧海之一栗,转瞬便会消逝。听完客人的话,苏子也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皆已有主,若不是自己的,不当取。唯有这天上的明月与江上的清风,是我们应该尽情享受的。
苏子的话令客人心中豁然开朗,“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目睹清风明月之景,客人不禁想起当年曹孟德横槊赋诗,率领百万大军与蜀吴在赤壁一带大战的情景,因此唏嘘感慨,并通过箫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惆怅。苏子却通过自己的警言妙语,解开了客人的心结,让客人转忧为喜,“相与枕籍乎舟中”。苏子写人,重在写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反映其悲、愁、喜。
总之,《赤壁赋》的细节描写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正是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了赤壁一带的秀美风光,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客”与“己”之间的对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