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教学改革的背景,介绍了引进ISU先进教学理念进行模型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2》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了课程教学特色,探讨了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2》;模型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44-02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界交流的不断深入,各建筑院校都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改革建筑设计类课程,其中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启发成为设计课程改革的重点,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视,使得模型辅助设计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和设计过程的见证成为建筑设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回顾了《建筑设计2》课程2010~2012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分析总结各方面反馈意见,希望能对未来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学改革背景
  国外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作业主要以模型形式进行表现,模型辅助设计及最终成果表达在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远超过平面图纸的表达。国内建筑设计院校近年来进行的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对模型辅助设计的作用日益重视,增加了模型课程的设置以提高学生利用模型推敲设计和表达设计的能力。我院地处西北地区,成立时间较短,因此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设计课程沿用上世纪90年代类型学教学体系,以二维平面图纸为主要的推敲和表现手段、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图面的表现上,重视设计结果多于设计过程,因此无法适应现代建筑教育的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要求。与老八校及发达地区建筑院校之间差距日渐加大,因此进行全新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ISU)联合教学项目已经进行3年,笔者于2009年春季学期赴ISU设计学院学习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近两年与外教辅助外教讲授相关课程。在此基础上引进ISU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联合教学中的系列实践经验积极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在近几年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引入模型辅助设计,制定了长期规划、分步实现的教学改革计划。
  二、教学改革实践
  《建筑设计2》是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专业主干课。与建筑设计1同属建筑设计学习的入门阶段,为三、四年级建筑设计提高阶段的准备。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形态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侧重于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ISU的Architecture design II相当于国内建筑院校开设的《建筑设计2》课程,主要包括三个设计:艺术工作室设计、德莫伊饮食文化中心设计(旧建筑改造)、芝加哥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从小尺度室内空间设计到以室内空间设计为主限定设计部分外立面造型的室内外结合的设计,再到内外空间全方位的综合设计,课程内容设置由单一空间到复杂空间,训练学生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掌握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整个设计过程主要利用工作模型(work model)推敲设计,通过模型制作掌握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比例、尺度与材料的表现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解读和塑造能力,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以模型表现为主。我们在《建筑设计2》教学中参照ISU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和提高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入和强化模型辅助设计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安排了名建筑模型解析、小型展览馆设计和幼儿园设计三个题目。
  1.名建筑模型解析。制作优秀文化类建筑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1:50左右模型,要求反映外部造型、内部空间、结构构造方面等特点。训练学生掌握模型制作方法,对建筑相关背景、环境、建筑内部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设计内容进行解析的能力。
  2.小型文化建筑设计。小型展览馆、文化中心、美术馆等设计。地形环境限定较少,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等内容相对简单,空间设计自由度大。训练学生掌握文化建筑设计的一般设计原理和空间特征,对功能、材质、空间关系、细部进行处理能力,形成初步的城市设计意识。
  3.幼儿园建筑设计。在前2个题目基础上的综合设计,地形环境限定增多、尺度加大、功能关系复杂程度较大。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基于功能、环境、技术的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技能,学习重复功能单元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材料、色彩、空间变化处理建筑造型,关注基地内部环境的处理,创造特色空间。
  三、课程特色
  基于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正确的建筑设计思维方法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构筑理性的系统教学组织结构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
  1.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的模型辅助设计。在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之下,模型辅助设计贯穿设计全过程,从制作著名建筑大师作品分析模型开始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综合调研分析能力、三维空间的基本设计内容以及比例、尺度与材料的表现力等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同时作为小型文化类建筑设计同类建筑解读的基础。第二、第三个设计要求所有设计构思阶段都要进行工作模型俗称“草模”制作,制作基地模型进行交通、日照、景观等周边环境的分析,设计过程草模与草图同步进行(分为一草、二草、三草),利用功能分析模型、体量模型去推敲建筑空间形体的设计,成果展示模型丰富建筑表现手段,从始至终完全用模型去构思、完善、定案及至最后成果的表达。学生在设计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模型的制作实现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2.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过去的教学体系中教师过于注重图面表现能力的培养,设计全程学生主要利用二维的符号表达设计。缺乏体量、空间尺度等三维空间设计的推敲过程,失去了建筑设计的本质特征。我们通过一系列设计题目设置将模型辅助设计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轻松地了解书本上难以认知的空间形象、结构、形体、材料、色彩、肌理、构造等。增强了空间理解与想象能力,启发了设计灵感,开拓了设计思维、提高了审美能力。按步骤逐渐掌握基于功能、场地、技术条件下理性设计构思方法和建筑思维习惯,形成对建筑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中重视绘图技巧培养而忽视设计思维能力的问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三维空间表现力。   3.表现手法的丰富。设计过程不同阶段模型扮演不同的角色,辅助设计构思的同时丰富了设计表现手法。设计前期资料整理分析阶段,解析模型的制作重点是设计概念解析的三维表现,通过制作解析模型培养收集汇总资料,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初期草图模型作为辅助设计构思、完善对建筑空间理解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是以表达空间体量关系为主,重点是建筑构思意图的表达,包括设计构思的来源、建筑体块与场地的关系、体量穿插关系、屋顶形式等等;设计深入阶段强调结构模型、细部模型的推敲,掌握平面与立体形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构与空间的关系,配合草图绘制的训练形成正确的尺度感,是工作模型最重要的阶段,贯穿于设计全过程;设计完成阶段成果展示模型的重点是空间与形式之间的研究及设计理念的展示,包括细部节点之间的处理与表现。
  4.评价机制的全面改进。过去我们的成绩考核主要以设计完成阶段的二维平面图纸为主,设计重结果忽视过程,熟练的表现技巧而非完整的设计构思过程成为获取高分的主要依据。针对这一点,我们细化每一阶段设计任务和完成时间,制定详细的阶段考核标准,将包括草图、笔记、模型在内的所有设计过程中用来推敲设计的记录和参与课程掌握设计进度的工作能力都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考核最终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的质量。考察的重点是设计方案由构思起点到思考完成每一阶段设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漂亮的图纸或模型。最终成果先完成模型,再绘制图纸,图纸可以在模型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正改进。评价机制的全面改进促使学生关注设计构思的整个过程,注重设计方法原理的探索,而非仅仅是设计结果图纸表现的技巧。
  四、课程改革意义及思考
  回顾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举办作业展览,参与模型制作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专业兴趣和热情,同时扩大了校内外的专业影响力。同时教学改革应当是持续更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建筑设计2》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建筑设计类课程、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建筑技术类课程、建筑历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建筑理论类课程联系紧密、内容交叉且都需要关注形体与三维空间关系处理。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希望从专业整体范围来统一安排教学目标、理论原理和表现技巧等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整体推广模型辅助设计,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教学最大作用,以此推进设计过程理论化、系统化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各种空间结构、构造节点的想象能力,深层次理解建筑技术问题,也可促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丰富化、趣味化。
  随着联合教学的深入,不断将ISU先进的教学理念纳入教学框架之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与检讨,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的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基础全面、口径宽广、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强的新型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萍,陈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分析[J].价值工程,2012,2(3):162-163.
  [2]刘向峰.理性技术的精神——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建筑系教育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10,(11):251-255.
  [3]陈秋光.整体中的片断——关于建筑设计入门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新建筑,2009,(5):101-105.
  [4]龚恺,张彤,吴锦绣.借鉴—互动—创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课程中外联合(合作)教学[J].世界建筑,2005,(3):64-67.
  作者简介:张萍(1979-),甘肃兰州人,讲师,建筑学硕士,兰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建筑、城乡人居环境;陈华(1977-),江苏泰州人,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景观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我国跟西方国家在贸易往来、政治联系、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所加强,这也促使英语专业变得越来越热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学习“幸福感”降低,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习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杭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问卷和采访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英语专业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关系,发现现有教学方式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民办艺术院校将科研工作作为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重点,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本院科研创新水平的发展,将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那么这种科研激励手段在促进民办艺术院校科研发展过程中,成效如何呢?本文通过分析Y学院科研成果量化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办艺术院校;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文章结合上海大学实施大类招生的实践探索,对本科生导师制顶层领导组织、导师工作制度及类型设置等进行重新设计,并阐述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类招生;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28-0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我国大学所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通识教育,且在教学模式上
摘要:本文就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以读促写”的实践,并对其现实意义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状;以读促写;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34-02  随着课改的深入,高中英
摘要:水产学科作为我国一级学科之一,在国内多所高等院校设有本科专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设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由于水产相关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艰苦的行业,所以稳定生源数量成为困扰水产学科和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为了扩大水产专业生源量,稳定水产专业学生专业思想,降低转学率,湖南农业大学特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了水产专业导论课。通过对两届学习完导论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能
摘要:本研究收集了一个15个月大的儿童的日常语言,并对其做了一些实验研究。以探讨其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与输出的语言知识的关系。发现儿童在15个月之前内化的语言知识远远多于其输出的知识。在对观察记录的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归纳法获得了早期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特征。同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内化;输出;语言习得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法律认识、法律情感、法律信仰等方面,对江西省6所高校637名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水平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法律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02-02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
摘要: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例,以“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深度融合,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采用“433”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完善培育过程实施内容,巩固“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汽运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能力递进;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问题,明确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给课程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分析课程建设为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这些都是《理论力学》课程需要考虑的情况。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力学》;双语教学;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81-02  
摘要:本文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和分析,从七个方面提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61-02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中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学生读者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馆员在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