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专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用富于个性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去诠释课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诵读 专题研究 成果展示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可见,新时期的语文教与学已不再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文化遗产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唯一目标了,它的“三维目标”体系中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探究与创新,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必将随之由程式化、标准化的灌输向开放性、求异性的指导转变。
一、具体做法
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化的观念、审美的观念、个性的观念和时代的观念去品评和研究教材,既让学生通过优秀作品的品读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渐染,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鼓励他们用富于个性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去诠释课文,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加强诵读
学好语言学科的第一要素是“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取感性认识,在“读”中揣摩情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把握作品特点。包括以下四点:
(1)默读——查阅工具书正音正义,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2)自由朗读——揣摩作品情感,把握语调和节奏,用普通话放声诵读。该激昂处则激昂,如长江大河喷涌而出,像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当舒缓处则舒缓,似细流小溪涓涓而淌,像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须热情时则热情,犹夏阳冬火烈焰烘人,像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应愁苦时则愁苦,恰羌笛箜篌忧郁哀怨,像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等等。
(3)范读—成果展示—指教师抑扬顿挫的诵读或者录音机、VCD、电脑课件的播放,既为学生更进一步准确把握语调、节奏和情感提供指导,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4)全班齐读——检验前述三读的成果,增强情调、加强气势。
第二步——专题研究。
通过设计求异性的问题和设置开放性的习题确立研究课题,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使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或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内容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或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进行探讨,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设置一些结果多样、表现形式个性化、思路开放、方法开放、结果开放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是虚伪、假善,这是否合乎情理?请以‘周朴园是否爱侍萍’为题进行辩论,正方(男同学)——周朴园爱侍萍;反方(女同学)——周朴园不爱侍萍。”(《雷雨》)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句中的‘老虎’改为‘饿虎’是否更深刻?”(《守财奴》)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般人都认为是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心理调节。你怎么看?为什么?”(《阿Q正传》)
……
问题明确后,让学生按以下要求进行研究:
(1)资料搜集——作者生平,作者思想,作品风格,写作背景,相关材料等。
(2)品评研究。包括三个步骤:
①独立研究。②小组讨论交流。③结果整理。
第三步——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根据不同专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如写出研究论文,组织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改编并演出课本剧,对教材进行改写、模仿创作,等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体会、感受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展示活动成为既是对学习成就的总结,又是新的学习活动开展的契机。
二、学生研究成果例示
(1)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研究李白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研究成果之要点整理:
原本极普通的道理,一到李白的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化平凡为神妙了。强烈个性的展现和炽热情感的表现,常常是排山倒海先声夺人,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又如大潮奔涌恰似火山喷发,骇人心目。而当平常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惊人的想象、匪夷所思的夸饰与奔放的激情等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发挥了强大感人的艺术力量。十步九折的艺术构思,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有力突出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均是学之习之,无穷无尽的崇高典范。千载之后读之,诗中那极端的理想主义色彩,作为诗歌之神思飞动、韵味氤氲固然让我辈俯首;但,之于现实,因其过分的理想化,而难免失于冷静思考、细微察变,从而制约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判断、合理定格;又难免流于自高自大,浮躁有余而务实不足,一旦理想受阻便易坠入颓废或者不满而难以自拔。也有的甚至认为,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固然堪称泰山北斗,但在政治方面当属“志大才疏”,空有一腔报国志,未必真有济世才等等。因此,要结合现实,正确认识自我。
(2)诗歌模仿创作:
苍鹰武靖
劲风浮云深处寻,惊雷闪电自狂笑。
疑是收翅欲回巢,却做雄姿冲九霄。
中秋节张立超
瑟瑟秋风黄叶零,凄凄笙箫学子心。
一年一度秋月夜,只见圆月难见亲。
钟表王敏
嘀嗒的声音时时提醒着别人抓紧时间
却总走不出为自己划定的圆
复读机顾庆云
只会重复别人的声音
自己的声音又在哪里
三、体会
笔者通过过去近两年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的指导发现,不仅学生们对这一新课型所表现出的空前高涨的热情让我惊奇,而且他们的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也委实让人叹服,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作为教师,带给了我诸多的启发与思考。教师该如何教?教书匠?导演?演员?导游?助手?学生又当如何学?“两脚书橱”?“背书机器”?主人?怎样就是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干些什么?
新时期的教与学正面临着“四个转变”:由依赖性转为自主性;由单一性转为多样性;由封闭性转为开放性;由传承性转为探究性。
沐浴着新课改、新教材的春风,我看到了“语文复兴”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诵读 专题研究 成果展示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究。可见,新时期的语文教与学已不再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文化遗产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唯一目标了,它的“三维目标”体系中更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探究与创新,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必将随之由程式化、标准化的灌输向开放性、求异性的指导转变。
一、具体做法
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文化的观念、审美的观念、个性的观念和时代的观念去品评和研究教材,既让学生通过优秀作品的品读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渐染,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鼓励他们用富于个性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去诠释课文,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加强诵读
学好语言学科的第一要素是“读”,让学生在“读”中获取感性认识,在“读”中揣摩情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把握作品特点。包括以下四点:
(1)默读——查阅工具书正音正义,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2)自由朗读——揣摩作品情感,把握语调和节奏,用普通话放声诵读。该激昂处则激昂,如长江大河喷涌而出,像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当舒缓处则舒缓,似细流小溪涓涓而淌,像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须热情时则热情,犹夏阳冬火烈焰烘人,像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应愁苦时则愁苦,恰羌笛箜篌忧郁哀怨,像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等等。
(3)范读—成果展示—指教师抑扬顿挫的诵读或者录音机、VCD、电脑课件的播放,既为学生更进一步准确把握语调、节奏和情感提供指导,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
(4)全班齐读——检验前述三读的成果,增强情调、加强气势。
第二步——专题研究。
通过设计求异性的问题和设置开放性的习题确立研究课题,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使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或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内容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或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进行探讨,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设置一些结果多样、表现形式个性化、思路开放、方法开放、结果开放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是虚伪、假善,这是否合乎情理?请以‘周朴园是否爱侍萍’为题进行辩论,正方(男同学)——周朴园爱侍萍;反方(女同学)——周朴园不爱侍萍。”(《雷雨》)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句中的‘老虎’改为‘饿虎’是否更深刻?”(《守财奴》)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般人都认为是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心理调节。你怎么看?为什么?”(《阿Q正传》)
……
问题明确后,让学生按以下要求进行研究:
(1)资料搜集——作者生平,作者思想,作品风格,写作背景,相关材料等。
(2)品评研究。包括三个步骤:
①独立研究。②小组讨论交流。③结果整理。
第三步——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根据不同专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如写出研究论文,组织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改编并演出课本剧,对教材进行改写、模仿创作,等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体会、感受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展示活动成为既是对学习成就的总结,又是新的学习活动开展的契机。
二、学生研究成果例示
(1)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研究李白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研究成果之要点整理:
原本极普通的道理,一到李白的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化平凡为神妙了。强烈个性的展现和炽热情感的表现,常常是排山倒海先声夺人,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又如大潮奔涌恰似火山喷发,骇人心目。而当平常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惊人的想象、匪夷所思的夸饰与奔放的激情等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发挥了强大感人的艺术力量。十步九折的艺术构思,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有力突出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中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均是学之习之,无穷无尽的崇高典范。千载之后读之,诗中那极端的理想主义色彩,作为诗歌之神思飞动、韵味氤氲固然让我辈俯首;但,之于现实,因其过分的理想化,而难免失于冷静思考、细微察变,从而制约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判断、合理定格;又难免流于自高自大,浮躁有余而务实不足,一旦理想受阻便易坠入颓废或者不满而难以自拔。也有的甚至认为,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固然堪称泰山北斗,但在政治方面当属“志大才疏”,空有一腔报国志,未必真有济世才等等。因此,要结合现实,正确认识自我。
(2)诗歌模仿创作:
苍鹰武靖
劲风浮云深处寻,惊雷闪电自狂笑。
疑是收翅欲回巢,却做雄姿冲九霄。
中秋节张立超
瑟瑟秋风黄叶零,凄凄笙箫学子心。
一年一度秋月夜,只见圆月难见亲。
钟表王敏
嘀嗒的声音时时提醒着别人抓紧时间
却总走不出为自己划定的圆
复读机顾庆云
只会重复别人的声音
自己的声音又在哪里
三、体会
笔者通过过去近两年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的指导发现,不仅学生们对这一新课型所表现出的空前高涨的热情让我惊奇,而且他们的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也委实让人叹服,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作为教师,带给了我诸多的启发与思考。教师该如何教?教书匠?导演?演员?导游?助手?学生又当如何学?“两脚书橱”?“背书机器”?主人?怎样就是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干些什么?
新时期的教与学正面临着“四个转变”:由依赖性转为自主性;由单一性转为多样性;由封闭性转为开放性;由传承性转为探究性。
沐浴着新课改、新教材的春风,我看到了“语文复兴”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