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闭幕,上海市旧区改造工程似乎放缓了其前进的步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城市发展目标,也越来越少地被人们提及。因此在今年“两会”期间召开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表示:“旧区改造是民生工程,今年在各个区县的努力下,旧区改造的速度会比去年明显加快。”
政府加大力度,
开创改造新局面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参加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黄浦代表团全团审议时表示:“旧区改造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政府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出发,实实在在为群众考虑,对群众负责。旧区改造时一些群众日日想、天天盼的大事,加快旧区改造既能为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腾出发展的新空间,更能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新黄浦区要在旧区改造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无独有偶,今年2月杨浦区召开了2012年旧区改造工作大会,会议强调:“今年杨浦区将启动12个旧区改造项目,主要分布在平凉、大桥、定海等地区,涉及居民6000户。今年将力争完成5000户,并完成10个基地收尾的旧改征收任务。并在旧区改造过程中,重视历史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目前,杨浦区是上海市旧区改造工程涉及居民最多、任务最重、矛盾最突出的一个区,对此,杨浦区区委、区政府一直将旧区改造工作视为关注、服务及改善民生的重点。会议在报告去年工作时,总结道:“2011年全区共完成基地收尾的旧改征收任务10个,完成动迁3800多户,全年完成量名列前茅。”
会议还表示:“今年在动迁工作中,将尽快响应上级政府号召,通过旧住房拆除重建、购买合适房源等手段,在多个渠道筹措房源,确保保障性住房每年开工20万平方米;坚持公众参与、公众监督,促进阳光公开;加强对基地收尾和历史遗留地块的研究,力争在基地收尾和历史遗留矛盾地块工作取得新突破。”
回顾过去,
改造并非一帆风顺
总结旧区改造经验时,我们发现,上海曾经分别就“危棚简屋”、“二级旧里”及“平改坡”工程,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旧区改造工程。其中,针对“危棚简屋”的旧区改造工程可谓圆满完成,基本在2000年就解决了中心城区的“棚户区”这一遗留数十年的历史问题。但是“二级旧里”改造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使得政府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到“平改坡”上去。
“十一五”期间印发的《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中规划:“中心城区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00万平方米。根据旧住房不同情况,完成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及‘平改坡’等各种类型的旧住房综合改造200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住房成套率达到95%。”
然而,近日发布的《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十一五”住房发展的回顾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收益居民12.5万户。据此推算,4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完成率仅为85.75%,因此我们只能说上海市政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本市确定的住房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
所以,在“十一五”完成率较低的教训下,在全面实施事前征询居民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政府规划于“十二五”期间,适当加大旧区改造力度,中心城区完成350万平方米左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完成长宁、静安、徐汇等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启动城中村和郊区城镇集中成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并逐步推开,积极推进郊区国有农场危旧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宝山区顾村镇、金山区朱泾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
问题突显,
改造过程困难重重
从“十五”到“十一五”,再到“十二五”,上海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旧区改造政策,然而在获得成就的同时,也着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不少困难、不少阻力,使得改造的速度明显放缓。
普陀区109街坊地块(陆家宅后村、中兴村、岚凤新村)的张先生表示:我们这里“九五”计划就被纳入改造了,经过了“十五”、“十一五”,现在都“十二五”了,整整16年的期盼啊!前段时间附近有居民打电话去旧改办询问,得到的答复居然是“规划是规划,规划中有的不一定会拆,那里估计5年内不会动了,现在资金不够”。
张先生诉说道:“为什么‘十五’计划中都没有的建民新村改造了,到我们这里就没有资金了?政府曾经说过,群众呼声高的地方先改造,我们这里应该算是普陀区最大的二级旧里了,难道群众的呼声还不够响亮?附近一些二级旧里至少还进行了改善,建设了些健身设施,而我们这里似乎被领导们彻底遗忘了。兰田路上白天到处设摊,过往车辆通行不畅导致了喇叭声震天,晚上‘小姐’沿街拉客,小偷过往穿梭。居民每天要提着马桶,走上上百米的路!”
张先生的呼声在上海数十万等待旧区改造的居民中,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旧区改造中突显的问题也的确较难解决。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地皮成本不断攀升,同时,人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动迁成本成倍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每平方米动迁成本约为7000元左右,“十一五”早期,这一数字跃居到了16000元,而现在这一数字可能又翻了番,到了惊人的30000多元,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政府的确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此外,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使得动迁房源数量日趋减少,居民不得不迁往更偏远的地区。政策的变化使得首轮改造中的居民在改造中获利,现在的旧区居民心理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
加强政策引导,
学习国外经验
以上这些困难,有经济环境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政府施政主观上的不足。城市是在旧区不断改造和新区不断开发的交替过程中,实现发展、扩大的,然而我市旧区改造在开始阶段,并没有遵循这一理念。城市旧区改造过程需要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疏散旧区的过量人口,进一步迁出工业设施,而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新区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毕竟部分发达国家有着数百年的旧区改造经验。英国在这一点上,就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其一,在《2000年英国城市改造白皮书》中,对城市建设与改造制定了基本原则,其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其二,英国各城市政府对旧区保护和改造都十分重视,有相对独立的,具有半司法性质的规划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事务,周密规划制定详尽保护和改造方案草案,并由公众参与最终方案的确定。其三,成立国资的城市开发公司,杜绝政府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建立一种私人资本和国有资本公私合作的运营机制。
我们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旧区改造指导思想,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由政府出面主导科学规划,并通过各种形式,将规划的目标、必要性广而告之,大胆引导市民以各种形式参与规划草案的讨论、听证,并在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相信上海市政府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政府加大力度,
开创改造新局面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参加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黄浦代表团全团审议时表示:“旧区改造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政府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出发,实实在在为群众考虑,对群众负责。旧区改造时一些群众日日想、天天盼的大事,加快旧区改造既能为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腾出发展的新空间,更能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新黄浦区要在旧区改造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无独有偶,今年2月杨浦区召开了2012年旧区改造工作大会,会议强调:“今年杨浦区将启动12个旧区改造项目,主要分布在平凉、大桥、定海等地区,涉及居民6000户。今年将力争完成5000户,并完成10个基地收尾的旧改征收任务。并在旧区改造过程中,重视历史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目前,杨浦区是上海市旧区改造工程涉及居民最多、任务最重、矛盾最突出的一个区,对此,杨浦区区委、区政府一直将旧区改造工作视为关注、服务及改善民生的重点。会议在报告去年工作时,总结道:“2011年全区共完成基地收尾的旧改征收任务10个,完成动迁3800多户,全年完成量名列前茅。”
会议还表示:“今年在动迁工作中,将尽快响应上级政府号召,通过旧住房拆除重建、购买合适房源等手段,在多个渠道筹措房源,确保保障性住房每年开工20万平方米;坚持公众参与、公众监督,促进阳光公开;加强对基地收尾和历史遗留地块的研究,力争在基地收尾和历史遗留矛盾地块工作取得新突破。”
回顾过去,
改造并非一帆风顺
总结旧区改造经验时,我们发现,上海曾经分别就“危棚简屋”、“二级旧里”及“平改坡”工程,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旧区改造工程。其中,针对“危棚简屋”的旧区改造工程可谓圆满完成,基本在2000年就解决了中心城区的“棚户区”这一遗留数十年的历史问题。但是“二级旧里”改造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使得政府只能将工作重点,放到“平改坡”上去。
“十一五”期间印发的《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中规划:“中心城区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00万平方米。根据旧住房不同情况,完成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及‘平改坡’等各种类型的旧住房综合改造200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住房成套率达到95%。”
然而,近日发布的《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十一五”住房发展的回顾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收益居民12.5万户。据此推算,4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完成率仅为85.75%,因此我们只能说上海市政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本市确定的住房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
所以,在“十一五”完成率较低的教训下,在全面实施事前征询居民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政府规划于“十二五”期间,适当加大旧区改造力度,中心城区完成350万平方米左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完成长宁、静安、徐汇等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启动城中村和郊区城镇集中成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并逐步推开,积极推进郊区国有农场危旧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宝山区顾村镇、金山区朱泾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
问题突显,
改造过程困难重重
从“十五”到“十一五”,再到“十二五”,上海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旧区改造政策,然而在获得成就的同时,也着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不少困难、不少阻力,使得改造的速度明显放缓。
普陀区109街坊地块(陆家宅后村、中兴村、岚凤新村)的张先生表示:我们这里“九五”计划就被纳入改造了,经过了“十五”、“十一五”,现在都“十二五”了,整整16年的期盼啊!前段时间附近有居民打电话去旧改办询问,得到的答复居然是“规划是规划,规划中有的不一定会拆,那里估计5年内不会动了,现在资金不够”。
张先生诉说道:“为什么‘十五’计划中都没有的建民新村改造了,到我们这里就没有资金了?政府曾经说过,群众呼声高的地方先改造,我们这里应该算是普陀区最大的二级旧里了,难道群众的呼声还不够响亮?附近一些二级旧里至少还进行了改善,建设了些健身设施,而我们这里似乎被领导们彻底遗忘了。兰田路上白天到处设摊,过往车辆通行不畅导致了喇叭声震天,晚上‘小姐’沿街拉客,小偷过往穿梭。居民每天要提着马桶,走上上百米的路!”
张先生的呼声在上海数十万等待旧区改造的居民中,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旧区改造中突显的问题也的确较难解决。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地皮成本不断攀升,同时,人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动迁成本成倍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每平方米动迁成本约为7000元左右,“十一五”早期,这一数字跃居到了16000元,而现在这一数字可能又翻了番,到了惊人的30000多元,由于投资主体单一,政府的确承受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此外,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使得动迁房源数量日趋减少,居民不得不迁往更偏远的地区。政策的变化使得首轮改造中的居民在改造中获利,现在的旧区居民心理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
加强政策引导,
学习国外经验
以上这些困难,有经济环境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政府施政主观上的不足。城市是在旧区不断改造和新区不断开发的交替过程中,实现发展、扩大的,然而我市旧区改造在开始阶段,并没有遵循这一理念。城市旧区改造过程需要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疏散旧区的过量人口,进一步迁出工业设施,而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新区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向发达国家学习,毕竟部分发达国家有着数百年的旧区改造经验。英国在这一点上,就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其一,在《2000年英国城市改造白皮书》中,对城市建设与改造制定了基本原则,其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其二,英国各城市政府对旧区保护和改造都十分重视,有相对独立的,具有半司法性质的规划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事务,周密规划制定详尽保护和改造方案草案,并由公众参与最终方案的确定。其三,成立国资的城市开发公司,杜绝政府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建立一种私人资本和国有资本公私合作的运营机制。
我们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旧区改造指导思想,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由政府出面主导科学规划,并通过各种形式,将规划的目标、必要性广而告之,大胆引导市民以各种形式参与规划草案的讨论、听证,并在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相信上海市政府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