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研读教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很少对整册教材或整个单元进行研读,只是孤立地看一课读一课;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导致教学盲目低效。下面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研读教材。
  一、研读教材,要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
  要想通透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就必须从整个单元、全册教材入手,思考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这个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特点、本册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价值等。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些课文都是说明文,但说明的方法有所不同:《秦兵马俑》一是用翔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埃及的金字塔》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音乐之都维也纳》从几个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与音乐的不解之缘。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说明方法上的异同,教学时侧重点才会有所不同,才能让学生学习不同的说明方法。理清课文间前后联系,使单元教学融为一体,更具整体感。
  二、研读教材必须与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紧密结合
  教师每次研读教材时,必须将《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文同时研读,看一看《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与各年段的具体目标,对文本的朗读与理解有哪些要求,对语言表达与习作又有什么要求,等等。然后再回过头来看课文,思考本文适合进行哪方面能力的训练。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段词、句、阅读理解的要求。
  从“了解”——“理解”——“理解恰当意义”,可以明显看出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学生词句理解的要求是不同的,也是循序渐进的。如一年级课文《蚂蚁和蝈蝈》,教学“满头大汗”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下夏天中午在外的情形,联系实际大致了解“满头大汗”的意思,这就是“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又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说明荷花很茂盛,一直往上长。接着,他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冒”字的妙处:能否将“冒”换成别的字?学生说出“长、挤、钻、伸”等字,王老师追问:那作者为什么用“冒”而不用其他字呢?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学生体会出“冒”的妙处:说明荷花生长迅速,争先恐后地向上长,迫不及待地往上长……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教学高年级课文《草原》时,可引导学生对“翠色欲流”进行赏析,将它与以前学过的“翠色欲滴”进行比较,同样是描写绿色很浓,“翠色欲流”比“翠色欲滴”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从而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及表达效果。由此可以看到,词句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研读教材,要学会“删选”
  有些教师喜欢将课文从头讲到尾,不管内容重要不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教师为了把教材挖得深刻,“逼”着学生反复思考;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又读又写又背,似乎语文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这些现象都表明,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心中没有学生。教师没有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材,思考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哪些是他们一读就懂的,哪些是有障碍需要重点讲解的,哪些语文能力是必须得到培养、训练的,哪些是需要深刻挖掘、深刻体会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只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先让学生阅读后思考、交流对林冲的印象和感受,再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来表现人物的感受。学生经过再读和静心思考,说可以用“忍”、“让”、“礼”等字来表现。接着,于老师又引导学生围绕 “让”字,三读课文并从中寻找到相关的语句来求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及教师智慧的点拨,从而理解林冲为人的核心是“让”——礼让、谦让、宽让,是做人的至高境界!整节课,由于教师删繁就简,精心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时而归纳,时而求证,时而剖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桃花心木》一文,引导学生探究种树人行为的“奇怪”时,有学生只找到一处“奇怪”就满足了,可薛老师却紧追不放,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思考,用“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来说种树人行为的多处“奇怪”。在这样句式的引导下,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找出直接写种树人行为“奇怪”的句子,更可喜的是,学生还找出没有明写但可以体会出种树人行为“奇怪”的地方。接着,薛老师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简要概述刚才交流的内容。整堂课,教师紧紧抓住“奇怪”不放,通过一再追问,“逼”着学生找到多处“奇怪”。这样,让学生通过语言理解与表达实践,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能只满足于盯住一处信息,要从多处寻找信息,往深处挖掘。
  两位特级教师的课上都注重删繁倡简,该讲的地方浓墨重彩,不该讲的地方惜语如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研读教材时要深入浅出并学会删选,删选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恰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有效地落实语言实践,提高教学效益。
  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应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今年是我市“有效教学”的成果年,为此,全市自下而上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汇报活动。在赛课活动中,有三位教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司马迁发愤写》的第二课时。虽然三堂课优劣互见,但是,这三堂课却共同演绎了“有效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这样一个课题。  走进课堂  甲老师的课堂:忽视语文课特有的课程特性,导致目标的预设“擦边”,语文课上成了综合实践课。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阅读教学中
明代吕坤《呻吟语》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要像天平一样,称量物体时,物体上下动荡而
问:我母亲54岁。在某大学任教。年轻时曾患过神经衰弱,睡不好觉,近年发现有轻度高血压,经服药治疗后恢复还好。两年前为达健身目的参加了气功练习班.而且练习的还很投入。不曾想几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读出学生眼中的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让学生感到我的精神和脉搏与他们一起欢笑?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惊喜?  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以追问的形式描绘出了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景。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期待,也正是我所向往的语文教学的境界。    生活——语文的源头
进入冬季,不少人为了御寒,调整饮食结构,多倾向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而这些高脂肪膳食正是促发某些癌症的“催化剂”,因此在调整饮食结构时,一定要警惕过量摄入高脂高热食物。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名言向我们阐述了想象力的重要性。的确,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文本的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画”说想象 
二、七情证候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活动,本是人体在情志上应答外界刺激的种种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若情志变化太过突然,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
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中心,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让人文之花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静静绽放。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
<正>~~
期刊
天津同仁堂有不少被市民称道的好产品,如天工牌安宫牛黄丸、紫雪散、万应锭、京墨和阿胶等,而更为海内外认知的天津同仁堂产品,当属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