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生活与艺术的共存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夏天结束之际,上海永丰村5号的老洋房里,一场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创造才刚刚开始。这个名为“Objective”的空间,从建筑、室内、艺术、家具等多个维度,寻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探索以情感为连接的家居生活之本。
  踏入这幢墨绿色老洋房建筑的一层空间,沙发、茶几、灯具、艺术品......功能性和美学在這些单品的搭配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艺术家韩冰的《无题》是进门后的第一个展品,以这幅作品作为开场,既是这个空间的起点,也是一种情感连接。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孤寂,和空间主理人在美国创业时的情景非常相似。多年后,这份共情跨越大洋彼岸,从纽约来到上海。原本只是想要落地一间办公室,却在打造会客厅和创造家具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空间所具备的商业价值,以及它层出不穷的新玩法。
  Chris在纽约的办公室是 三四十年代的档案室风格,以老洋房作为上海的起点,几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在“新”与“旧”中创造,寻求共存和共生,一直是他所感兴趣的。Objective,意在从生活的本质思考,以空间为载体,以人为轴心,创造美学与性能融合的居家物件。正如空间选品的构成,30%是原创产品,30%是艺术家的成品,30%是回收的古董家具,最后10%是一些周边定制产品。每一层空间,新艺术与旧家具搭配陈列,不仅是当下与过往的对照,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和对艺术生活的重构。
  一个年轻的事务所,快速打开市场,是非常明确而现实的目标。作为一个有着商科学术背景的设计师,Chris会以一种更为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室内设计。他认为,与纯艺术相比,室内设计是具有它内在商业逻辑的。一个好的设计项目,也需要实现它的商业价值。谈到自己为什么如此坚定地想要做Objective这个空间,Chris坦陈,“在以往的地产项目里,会跟客户去强调事务所软装的能力,与其一直空谈理念,不如去落地一个更为直观的案例。”
  正如Chris所预期的那样,Objective的商业价值开始慢慢彰显。通过策展的形式,客户的渠道被拓宽得更加多样化,B端客户和C端客户因为一个空间而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展览空间开始对设计业务进行反哺。“来这里看展或者是看家具的人,看到了我们的设计能力,也会找我们咨询一些设计业务。”我们从Objective的表达,也可窥见Chris目前对于理想居所的希冀,他坦言非常希望能住在一个展厅里。用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去呈现新的内容。“我希望家是动态的,是不被轻易定义的。”
  下一步,Objective将不再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家具展厅。从设计、选材到制作,这个展厅的每一件单品,也是设计师、艺术家与匠人们不断探索的过程。它要讲述人与家具、与空间的故事。模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让来到这个空间的人,真正体会到一种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Lifestyle。“先有life(生活),才会有style(方式)。”






其他文献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骤然停摆,在经历了近半年的恢复与隔离期后,国内的大小城市开始迎来个体经济和创意力量的复苏,新的店铺也如雨后春笋般开遍城市的大街小巷。随着夏天的到来,人潮涌动的街道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这也要得益于这些极力保持独特风格与品牌基因的商业店铺,让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让城市生活再次变得美好。为此,我们拜访了疫情后依然选择开店的创业者们,并由他们讲述在信息时代和受疫情打击
期刊
移动的“家”,当代人的第二生活空间  “家”有多少种可能?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多元化,“家”的定义也更加充满想象。各种形态的空间,便是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需求与理解。而除了居住的家,车也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看似狭小而局限,但却成为了能够满足家庭多种生活场景所需的必要空间。解读全新家用车概念  传统家用车,往往会受限于空间与功能上的问题。而一直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五菱品牌,深刻感知
期刊
Littlenap是打盹儿的意思,在俚語里有赌的成分。想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想证明自己可以不用按着父母的意愿走,想拥有对生活的决定权,对金钱有明确的欲望,试图在熟悉的故乡融入自己对空间的理解,也希望去更多地方打开眼界。Luk、Chen和大岑相遇后,决定一起赌一把,闯进感兴趣的民宿/旅游行业,通过Littlenap这个品牌去实现想法,收获回报。  三个人尽管认识时间不长,从细节、言谈就能知晓是不是一
期刊
走在乌鲁木齐中路,恍惚以为又冒出一家新店。每隔几个月,3ge3project会在与不同艺术家的合作中变化着全新的样貌。相较于素然旗下的其他品牌,klee klee主打环保,An Ko Rau侧重运动,in thePARK则是买手店,尽管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个点出发,3ge3 project在不断尝试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中,有着更为特殊的品牌基因。  3ge3 project的团队里都是个性突出的孩
期刊
从愚园路开始,又回到愚园路重新开始。罗阳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咖啡,与之相关事无巨细都曾参与过,咖啡烘焙、培训、比赛、裁判、运营店铺,从业至今16年,他依然觉得咖啡很单纯。  罗阳有自己完整的好恶评价体系,加之常常思考如何将工作流程优化,品牌的內在逻辑已经形成。BAsd BAN是罗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店,他赋予的输出方式简洁、直接。无意居高临下引导或教育消费者,人们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去体验这个品牌。
期刊
媒体人乌云是公号“乌云装扮者”和“荒野气象台” 的主理人,资深设计师出身的李冠儒负责书店的品牌和视觉设计。很长时间以来,旅行既是他们共同的兴趣,也是工作内容之一。  Jetlag Books 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对出版物的热爱的延伸,也是用设计塑造新的实体书店的尝试。以“Jetlag”为名,也是取义“时差综合症”。 他们还请来柏林 Buschmeyer+Cai 建筑工作室为书店做空间设计。 B+C
期刊
集市,一個逐渐披上年代感的词,在近年爆发出新的号召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COMMON RARE凡几,在8月的上海掀起一阵热议。火爆的线下市集现场同时涌现一百多个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文创、独立印刷品牌,美食、演出、工作坊也颇具吸引力,让更多年轻人将视线拉回现实生活,去发现险些错过的精彩。很多年后,他们会用另一种态度和感情来诠释“集市”,异于传统,别有乐趣。  正因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去感受,“凡
期刊
位于巨鹿路758弄一个充满拱形建筑元素的空间,有着双重身份:白天,它是光线通透的咖啡店SmallCompany Coffee。夜幕降临后,灯光被重新接起,同一空间摇身一变成为沉稳、时髦的都市酒吧BarLotus。  这家有着高人气的店由Derek一手策划打造。2015年Derek从欧洲回国,与调酒师、空间设计师一道,在成都开了第一家店Bar Lotus,三年后,Bar Louts来到上海,今年,有
期刊
如果把这三个好朋友的各自学业职业背景拼加起来是一个很跨界的组合。林哞哞学习策展出身,热爱红酒、对餐饮和外贸行业很感兴趣;Jeffery学的是俄苏文学,在电视台工作过、做过厨师和品牌咨询工作;邱正学金融数学,工作之后做杂志、视觉创意,经营买手店。在踏葡TaP BaRà VIN之前,三个人分别有自己其他的创业项目,有接地气的一手经验。兼具文理商科的背景,让这三个人的小团队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如何做。
期刊
或许是出于对伦敦艺术店铺的怀念,两年前,嘟嘟和Mika想做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小馆子。“艺术能走进生活”一直是一个简单却难以实现的概念,所以对两位主理人来说,把艺术融入吃喝玩乐就是最直接的方式。而当时的愚园路正在经历一场城市更新规划,这个街边小小的空间因为艺术性的同时兼顾了咖啡厅、市集、活动场地等可能性,于是,Fiu Gallery和fiu Pump诞生了。  寻找愿意跟公众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建立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