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人道德教育方法,是根据道德教育的内容、任务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是道德教育原则的具体运用。其中道德教育原则是教学方法运用的直接依据。教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依据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部队实际,改进道德教育方法,那么要如何改进军人道德教育方法呢?逼着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去改进:即做到晓之以理、示之以形、导之以行、陶之以境。
关键词:道德教育;形象;军人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94-01
一、晓之以理
理,就是道理,即所要传授的道德知识。所谓晓之以理,就是对军人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道德理论,及我军军人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启发和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军营生活的大量事实表明,军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说什么话,什么问题应该支持,什么问题不应该支持等,只有提高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由此可见,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是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思想前题。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晓之以理。如何做到晓之以理呢?首先,要使道理具有真实性。真实是道德教育的生命,真实才能令人信服,达到教育目的。其次,传授道理要有针对性,反对脱离实际,空讲大道理。要最大限度地解决官兵的思想与实际问题。如对待像干部为什么不安心问题,官兵福利待遇、住房问题,转业退路问题等,要有入情入理有血有肉的分析。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于有些同志过分追求形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思所想、行为方式、动机等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导致教育的庸俗化,使得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无所作为。
二、示之以形
形,就是指具体生动的形象,即道德榜样。所谓示之以形,就是在军人道德教育中,要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即运用道德的榜样去感染人、说服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榜样是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易受到感染、熏陶。又由于在榜样身上集中体现了军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要求,清楚地表现出军人道德思想与感情的一致,认识和行动的一致,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是抽象的军人道德准则的具体化、人格化,他不仅具体告诉军人应当怎样做,而且能启发、激励、诱导军人从内心下决心去这样做。所以,榜样就成了军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再加上我军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有许多先进人物可以作为教材,因此,运用人们对道德榜样的崇敬心理,影响和诱导军人向榜样看齐,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示范的榜样,既可以是享有崇高道德威信的革命领袖、革命先辈、著名的战斗英雄和军人集体,又可以是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运用榜样进行教育是我军道德教育的优势。在运用榜样进行教育中,榜样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选择的榜样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能体现军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军人效法的楷模。其次,榜样还应富有时代性,尽可能选择那些成长条件、生活经历、面临的困难等同现役军人相近的先进人物,因为他们的事迹更能激起共鸣,更具说服力。第三,榜样的选择,既要高大、感人,又要真实、合宜。他们不是被神化了的偶像,而是现实生活中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他们的思想品质对人们来说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既亲切又易于接受的。
三、导之行以
行,即行动 ,指军人生活实践。导之以行,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官兵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锻炼,从而达到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把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军人品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要从三个方面对军人进行引导:一是有目的地组织军人参加体验性质的实践活动。军人学到一定的道德知识后,如学习了社会公共生活道德和文明行为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军人到公共场所执勤,一来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对比遵循公共生活准则和违反公共生活准则,行为文明与不文明两种情况所引起的不同后果。有目的的体验性质的活动,既可以是军民共建活动以及拥政爱民活动,又可以是有目的的参观、防问、调查等。二是在正常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军人的品德。如在艰险的施工任务中,锻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品质;在抗洪抢险中,锻炼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品德;在战斗中,锻炼革命英雄主义品德等。高尚的军人品德,就是在这种千锤百炼中锻炼出来的。三是在日常活动中加强点滴养成。通过加强军人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日常锻炼,要求他们从点滴做起,从小处着手,使他们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的军人道德习惯。
四、陶之以境
这里的境是指培养军人道德品质所需要的、相应的道德环境。陶之以境,就是运用和设制一定的环境,对军人进行环境熏陶。军人所面临的既有社会大环境,又有军队内部环境。军内环境中,又以单位环境影响较大。单位环境是干部战士工作、生活的直接场所。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领导作风,部队风气,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条件等与干部战士的思想联系也最为密切。又由于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群体,在军队的群体实践过程中,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培养了群体成员之间的战友情谊,成为革命军人保持牢固联系的思想基础;保护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使革命军人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群体环境中,一方面,当某一成员发现自己的行为同群体准则和群体其它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压力,即“集体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他就会产生一种“从众行为”,即为了避免因与众不同而引起的孤立感和不舒服,自动放弃原来的行为,而顺从群体规范,同群体趋向一致。另一方面,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群体成员亲身体会到群体力量的伟大,明确了自己同群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和危急的情况下,更加意识到群体的重要,从而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群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使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与群体的目标一致起来,形成集体主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军内环境,尤其要重点营造单位环境,并努力消除社会环境对军人的消极影响,为军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道德教育;形象;军人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94-01
一、晓之以理
理,就是道理,即所要传授的道德知识。所谓晓之以理,就是对军人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道德理论,及我军军人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启发和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军营生活的大量事实表明,军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说什么话,什么问题应该支持,什么问题不应该支持等,只有提高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由此可见,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是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思想前题。对军人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晓之以理。如何做到晓之以理呢?首先,要使道理具有真实性。真实是道德教育的生命,真实才能令人信服,达到教育目的。其次,传授道理要有针对性,反对脱离实际,空讲大道理。要最大限度地解决官兵的思想与实际问题。如对待像干部为什么不安心问题,官兵福利待遇、住房问题,转业退路问题等,要有入情入理有血有肉的分析。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由于有些同志过分追求形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思所想、行为方式、动机等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导致教育的庸俗化,使得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无所作为。
二、示之以形
形,就是指具体生动的形象,即道德榜样。所谓示之以形,就是在军人道德教育中,要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即运用道德的榜样去感染人、说服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榜样是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易受到感染、熏陶。又由于在榜样身上集中体现了军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要求,清楚地表现出军人道德思想与感情的一致,认识和行动的一致,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是抽象的军人道德准则的具体化、人格化,他不仅具体告诉军人应当怎样做,而且能启发、激励、诱导军人从内心下决心去这样做。所以,榜样就成了军人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再加上我军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有许多先进人物可以作为教材,因此,运用人们对道德榜样的崇敬心理,影响和诱导军人向榜样看齐,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示范的榜样,既可以是享有崇高道德威信的革命领袖、革命先辈、著名的战斗英雄和军人集体,又可以是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运用榜样进行教育是我军道德教育的优势。在运用榜样进行教育中,榜样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选择的榜样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能体现军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军人效法的楷模。其次,榜样还应富有时代性,尽可能选择那些成长条件、生活经历、面临的困难等同现役军人相近的先进人物,因为他们的事迹更能激起共鸣,更具说服力。第三,榜样的选择,既要高大、感人,又要真实、合宜。他们不是被神化了的偶像,而是现实生活中充满活力的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他们的思想品质对人们来说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既亲切又易于接受的。
三、导之行以
行,即行动 ,指军人生活实践。导之以行,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官兵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锻炼,从而达到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把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军人品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要从三个方面对军人进行引导:一是有目的地组织军人参加体验性质的实践活动。军人学到一定的道德知识后,如学习了社会公共生活道德和文明行为的有关知识后,组织军人到公共场所执勤,一来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对比遵循公共生活准则和违反公共生活准则,行为文明与不文明两种情况所引起的不同后果。有目的的体验性质的活动,既可以是军民共建活动以及拥政爱民活动,又可以是有目的的参观、防问、调查等。二是在正常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军人的品德。如在艰险的施工任务中,锻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品质;在抗洪抢险中,锻炼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品德;在战斗中,锻炼革命英雄主义品德等。高尚的军人品德,就是在这种千锤百炼中锻炼出来的。三是在日常活动中加强点滴养成。通过加强军人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日常锻炼,要求他们从点滴做起,从小处着手,使他们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的军人道德习惯。
四、陶之以境
这里的境是指培养军人道德品质所需要的、相应的道德环境。陶之以境,就是运用和设制一定的环境,对军人进行环境熏陶。军人所面临的既有社会大环境,又有军队内部环境。军内环境中,又以单位环境影响较大。单位环境是干部战士工作、生活的直接场所。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领导作风,部队风气,人际关系、工作生活条件等与干部战士的思想联系也最为密切。又由于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群体,在军队的群体实践过程中,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培养了群体成员之间的战友情谊,成为革命军人保持牢固联系的思想基础;保护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使革命军人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群体环境中,一方面,当某一成员发现自己的行为同群体准则和群体其它成员的行为不一致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压力,即“集体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他就会产生一种“从众行为”,即为了避免因与众不同而引起的孤立感和不舒服,自动放弃原来的行为,而顺从群体规范,同群体趋向一致。另一方面,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群体成员亲身体会到群体力量的伟大,明确了自己同群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和危急的情况下,更加意识到群体的重要,从而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群体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使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与群体的目标一致起来,形成集体主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军内环境,尤其要重点营造单位环境,并努力消除社会环境对军人的消极影响,为军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