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与其民族的文化背景,在动物词的运用、宗教方面的映射、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谚语 中西方文化 动物词 历史 宗教 环境
  谚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着谚语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又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概括及总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包含着语言,语言中又渗透着文化;语言与文化,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影响。首先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没有语言,何来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独特、互不相同;其次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会受文化的影响,却又能反映出文化。总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经验中的态度、思想。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不仅在内容上的表现手法简练精辟,在寓意中更能发人深省;它不仅具有广泛地感染力,还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谚语是出自民间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仅在用词上趋于简练、便于记忆,在用句上,语言生动、切合实际;而且在理解范畴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说是集该民族人民的聪慧、精神和经验的结晶。本文就中西方谚语在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研究各自特点。
  一、关于谚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习俗上的差异
  中西方谚语的最典型差异,就是以动物词为主体的习俗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相同的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众所周知,含有动物词的谚语在英汉语言文学中的数量相当庞大,而且构成了谚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一个动物词“狗”,狗在汉语意义中是种卑微的动物,如果在中国,被对方比做是狗,那将是很恶劣的中伤。我们汉语中也有不少与“狗”这个动物词有关的谚语:“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贬义词,虽然在现代社会有很多爱狗人士,社会上许多人把宠物狗当成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与日倍增,可由于汉语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汉语文字及口语表达中的贬义形象却不曾改变。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语谚语中出现以“狗”这个动物词来比喻人的行为的一般为褒义或是赞美。如:“You are a lucky dog.”(汉语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汉语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时)等。不仅“dog (狗)”这个动物词,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性以外,还有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谚语中的意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龙”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贵的人或物都以“龙”冠之。而在西方语言中,赞扬“dragon(龙)”的词语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贬义。比如在英语中,“dragon”一词,指凶狠残暴之人、严厉严肃之人、恶毒的老妇人。
  二、宗教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种人心向往,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宗教对其语言的影响反映得也颇为具体。西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信奉的宗教都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中的许多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如:“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汉语翻译为:佳节难逢);“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汉语翻译为: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等。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宗教种类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家学派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谚语多与这些宗教有关,如:“借花献佛”(意为:拿别人的东西做自己的人情);“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为:平时不用功,不提前做好准备,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才慌慌张张开始准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意为:即便一时可以逃脱,但由于其他无法脱离的牵绊,最后还是无法全身而退)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信奉佛教的人们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意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等谚语则反映出了道家在汉语文化中的影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为:别人不来侵犯我,我也不会主动去攻击别人。别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谚语则反映汉语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学派宽待以人、礼仪为先的思想。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作为流传在人民群众中脍炙人口的语言,是人民群众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所以谚语的产生与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靠海生活的沿海民族,他们所使用的谚语都关联着出海航行、捕虾捉鱼;而在大草原、戈壁滩出没的游牧民族,所使用的谚语多关联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汉语中的很多谚语都与农作物息息相关,如:“瓜熟蒂落”(意为:指一旦时机成熟,事情自然成功);“斩草除根”(意为:刨根取缔,消除后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为: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收获)。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航海业和渔业在其国家的人民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一个民族的谚语不仅是其文化的载体,又同时映射出该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如在语言上的差异、交流上的不同等。谚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谚语在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上,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有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谚语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起来。跨文化进行交际已经不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甚至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人们在跨文化进行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冲突。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交际原则和禁忌的不同,往往会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面的一大课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软、硬两个层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加强环境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提高英语素养。本文对此进行了
【摘要】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微课以其独特的方式活跃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非常重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信心,敢于挑战权威的专业精神。而英语作为现在国际化的语言,其重要性不得而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微课,是符合潮流趋势的,更是满足了新的教学目标的需求,顺应了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潮流。  【关键词】微课 小学英语教学 策略  计算机网络的流行,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分享的形式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英语学困生问题,提出在教学各个环节当中利用分层教学法实现学困生转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英语学习需要激发动机和提高能力等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分层教学法 学困生 转化  学困生是初中英语学习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困生的形成并不是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存在问题,而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或学习态度问题所致,分层教学法恰恰能够解决这
本文以奥普拉脱口秀中奥普拉对亚当·兰伯特的访谈为例,以人际功能中的语气系统为主要的理论依据,结合具体的话语语境,分析英语电视访谈节目的话语语气形成的模式。试图从语
【摘要】伴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英语的全面普及和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面对英语新课改的大潮,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困难重重。现在大部分城市,许多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课外也参加了许多英语辅导课、培训班等。但是,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接触英语相对来说比较晚,而且比城市学校的学习条件和教学资源有很大差异、因此就针对初中英语教学有几点看法进行
【摘要】语用失误现象经常发生于跨文化交际这一大环境之中,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致力于研究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之下,细化于语用学在其中能够产生的作用。语用失误现象因此会在跨文化语用学当中频繁出现,并成为众多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本文站在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上,俯瞰跨文化语用学失误现象,从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浅析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并试图给出分析。  【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
【摘要】本研究将对我国的外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中国外语教学的缺陷,发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借鉴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来纠正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文化因素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间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中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新课改的步伐,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对英语听力这方面的教学要求更高。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改进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途径,通过更好的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更好的为现实生活服务。  【关键词】改进 大学英语 听力 教学途径  21世纪是经济全球贸易化的时代,英语在与国际交流时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学好英语对自身对国家对社会都非常的
【摘要】托福考试作为国际主流的英语语言考试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及考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我国现今的四六级考试仍然能看到很多老托福考试的题型,比如听力短对话和阅读部分及总分计算。2006年起,托福考试发生质的变革,由纸质变为网络化考试,考试内容去除语法词汇,增加写作口语,近十年来,国内研究参与托福考试教学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好的建言,对大学英语教学与考试不无参考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新托福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