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依法治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法制教育对建立法制国家、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法治渗透 法制教育 责任
分类号:G623.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高,容易染上一些不良行为,思想单纯,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又由于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呢?目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考试成绩是教师评优、评定职称的重要因素,上自领导下至教师仍然重视教学质量,学校法制教育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我认为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中学教学中法治渗透的必然性
首先,物质需求的“无条件化”。家庭教育扮演着基础教育角色,现代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尽自己最大能力满足孩子需求。随着年龄增长,环境的改变,物质需求的档次也会随之增加,在生活中常听到很多父母会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想买什么买什么……或者如果这次你考得好,我就答应给你买……”,看似平淡的对话,其中蕴含着很大信息量,只要成绩好,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唾手可得,学习成绩变成了学生向家长索取物质需求的工具,成为家长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枷锁。
再次,亲情冷漠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人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针对目前了解的情况,一类是陪伴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为了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陪伴孩子读书,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等。二类是假性陪伴型父母,这类父母看似陪在孩子身边,实则为了忙工作、忙事业、忙生意等往往忽略了教育,可以提供的仅仅是充足物质和每天见面而已,对于孩子精神世界缺乏了解,平时表现等无暇顾及。三类是无陪伴型,父母外出打工,能够提供孩子的仅仅是生活费、学费等,其他的均无暇顾及。从以上看出,第一类陪伴对于孩子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第二类和第三类长此以往,孩子缺乏关注,对于父母的态度逐渐冷漠,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考虑问题偏激、做事极端,甚至违法犯罪。
二、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1.选取青少年犯罪案进行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高中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教师可以将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作为强化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手段,围绕高中生盲目讲义气、涉黄涉暴等方面的惨痛教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思想上防微杜渐。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近年来在本地区发生的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也可以将学生带进少管所等特殊警示教育基地,听取管教干警的法制讲座和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加深对“法律不可触犯”的感悟,帮助学生树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理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征文、主题探究等形式,深化思想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教师方面
教师可针对学科特点不同程度渗透法制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课更具优势,所以思想品德老师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加强以预防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之所以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实施“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是因为一些未成年人性格好斗,脾气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可能大打出手,持刀伤人。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错不改就会酿成大错,“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自觉告别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结合案例分析,深化法律知识,增强维权意识。作为老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具有最基本的权利,对于有关生命权、名誉权、人身权、隐私权等人格尊严权和受教育权有所了解,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不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同时也教育学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综上所述,针对中学生教学中法制渗透的脚步刻不容缓,对于中学生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才会相对认真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所以学校课堂、学校环境应加大法制渗透的力度,尽量将法制渗透作为一项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探析[J]. 刘聪瑶. 中外企业家. 2016(14)
[2]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黄艺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6)
关键词: 法治渗透 法制教育 责任
分类号:G623.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高,容易染上一些不良行为,思想单纯,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又由于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呢?目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考试成绩是教师评优、评定职称的重要因素,上自领导下至教师仍然重视教学质量,学校法制教育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我认为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中学教学中法治渗透的必然性
首先,物质需求的“无条件化”。家庭教育扮演着基础教育角色,现代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尽自己最大能力满足孩子需求。随着年龄增长,环境的改变,物质需求的档次也会随之增加,在生活中常听到很多父母会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想买什么买什么……或者如果这次你考得好,我就答应给你买……”,看似平淡的对话,其中蕴含着很大信息量,只要成绩好,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唾手可得,学习成绩变成了学生向家长索取物质需求的工具,成为家长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枷锁。
再次,亲情冷漠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人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针对目前了解的情况,一类是陪伴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为了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陪伴孩子读书,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等。二类是假性陪伴型父母,这类父母看似陪在孩子身边,实则为了忙工作、忙事业、忙生意等往往忽略了教育,可以提供的仅仅是充足物质和每天见面而已,对于孩子精神世界缺乏了解,平时表现等无暇顾及。三类是无陪伴型,父母外出打工,能够提供孩子的仅仅是生活费、学费等,其他的均无暇顾及。从以上看出,第一类陪伴对于孩子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第二类和第三类长此以往,孩子缺乏关注,对于父母的态度逐渐冷漠,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考虑问题偏激、做事极端,甚至违法犯罪。
二、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1.选取青少年犯罪案进行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高中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教师可以将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作为强化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手段,围绕高中生盲目讲义气、涉黄涉暴等方面的惨痛教训,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思想上防微杜渐。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近年来在本地区发生的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也可以将学生带进少管所等特殊警示教育基地,听取管教干警的法制讲座和涉案人员的现身说法,加深对“法律不可触犯”的感悟,帮助学生树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理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征文、主题探究等形式,深化思想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教师方面
教师可针对学科特点不同程度渗透法制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课更具优势,所以思想品德老师作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加强以预防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之所以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实施“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是因为一些未成年人性格好斗,脾气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可能大打出手,持刀伤人。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错不改就会酿成大错,“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自觉告别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结合案例分析,深化法律知识,增强维权意识。作为老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具有最基本的权利,对于有关生命权、名誉权、人身权、隐私权等人格尊严权和受教育权有所了解,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不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同时也教育学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综上所述,针对中学生教学中法制渗透的脚步刻不容缓,对于中学生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才会相对认真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所以学校课堂、学校环境应加大法制渗透的力度,尽量将法制渗透作为一项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探析[J]. 刘聪瑶. 中外企业家. 2016(14)
[2]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黄艺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