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k710867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育家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如今的品德课程,一改“事例”加“遁理”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用精彩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用现实的生活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影响。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构建开放和谐的教学空间,让学生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让教育无痕成为品德课堂的理想追寻。
  
  一、挖掘课程资源。营造开放课堂
  
  1 挖掘资源,创设多彩课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浓浓乡土情》一课时,我不仅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等方式,搜集家乡的民居、艺术品、歌谣和家乡菜等资料,请畲族老爷爷介绍畲族文化,还将我们当地民间秧歌队的奶奶们请到教室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同他们一起跳秧歌。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学生体会到了家乡民风民俗的魅力,懂得了要珍惜热爱这些民风民俗,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 改进教材,建立快乐课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中的“我的家庭小调查”部分,教材提供了一份访问提纲,由8个问题构成。我在指导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这份调查提纲进行取舍。哪些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问题:哪些是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的问题;哪些更适合我们农村家庭;哪些问题我可以设计得比教材上的还要好;哪些是可以再补充的,如“我很想知道长辈小时候的生日是怎么过的,过年的时候呢?在那时,他们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让调查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个性化的调查提纲。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调查,通过比较调查结果和现实生活,有所发现、感悟,以及生成一些问题。
  
  二、创设互动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品德课堂上,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感受、体验和认识。我们必须创设与孩子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教学活动转化成轻松的互动交流,在互动中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新知识,领悟新道理。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时,我围绕“选什么样的人当干部”部分,开展圆桌讨论会;针对“干部轮岗制大家谈”部分,我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把赞成和不赞成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效果就不同,选择班干部的标准就明显不同了。因此,在讨论中,我引导学生选举班干部一定要从班级的需要出发。从同学们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班级的进步和发展出发,从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出发,必须有利于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于是。在认真交流中,学生就能够用心体会同学的心声,去发现同学身上的美,去关心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去分享班级的荣誉和进步,分享同学的幸福和快乐。在辩论中,明白干部选举制度在发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培养锻炼学生中所起的作用。交流者、倾听者角色的不断变换,促使孩子们学会倾听和交流,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更大的体现,自主意识和创造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三、联系生活经验,拓展延伸课堂
  
  在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可以摹拟某种生活情景,如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摹拟中学习。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我在该课伊始,先课件出示2006年全国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和受伤人数,以及马路上发生事故的场景导入新课;接着提问:如果我们把马路当成游戏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出示书中案例)介绍这起交通事故,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1)什么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因为两个孩子在马路上玩耍引发交通事故) (2)这起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恶果。 (事故造成骑车的妇女当场死亡……) (3)谈谈你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想象一下遭遇不幸的家庭会怎样。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交通事故,让学生观看本校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录像,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擂台赛,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马路上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等等,挖掘更多新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责任编辑:林 彦
其他文献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种诗化的语文教学尝试。在这种诗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及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引导编拟,整体把握。感悟内蕴    由于高年级课文较“长”,学生在初步感知时,不容易把准内容,突入中心;在理解内容时,缺乏准度;在总结提高时,缺乏全面,主题得不到揭示和升华。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编拟诗文的方式。即
期刊
一、预设为生成保驾护航    1 预设的广度性——灵活应对。  预设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上。我们不妨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对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
期刊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科普知识的课文,利用文中的科技知识培养小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这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把这类课文上成自然常识课、人文地理课、社会科学课等。因为语文课的课文凭借字、词、句、段、篇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的科学知识只是为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埋下欲望的种子。科普课文的教学不能丧失语文课的本质特点,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性
期刊
品德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它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以评价促发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切的话题。有效品德课堂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为导向。    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基础教育课
期刊
众所周知,在有些情况下,掌握一种智力技能或习惯的主要困难在于感知最初的事实方面,而不在于感知后的操作方面。如:解一道数学题,或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当学生对题目所给的条件从本质上理解后,在列式和计算方面就不一定有很大的困难(否则就是一道毫无意义的繁杂题目)。  对于具备较强数学能力的学生来说,对题目的初步定向有其独特性。他们从分析、综合的两方面出发,首先感知题目的每个条件,把每个条件看作整体的一部分。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对自己平常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其他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中,笔者觉得“创设问题情景”应当探讨并把握住几点。  1 何谓“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应当成为一种刺激,让学生觉得是“问题”,激起悬念,产生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的单位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数学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学生在测量中发现测量标
期刊
课堂互动,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的创新点  1 通过动手操作和科学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实践是何等重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眼、脑等各种器官参与学习。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实现以人为本。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等活
期刊
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感觉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障碍,而且每一种障碍都是递增式发展的。    1 情感方面障碍。    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在情感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布卢姆认为:“学习成绩中的四分之一的差异是由于学习前的情感特点造成的。”我们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常常是按照“失败一再失败一还是失败”的过程进行的。当老师同学不断给他们以失败性的评价,他们会把前一次学习活动中的失败情感带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
期刊
因工作需要,听了不少教师的说课。在说课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  误区一:大玩“空手道”。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述“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运用得越多,说课含金量就越大,自己的水平就越高。于是。盲目地搬用名家论述、滥用理论术语,至于具体的教材该如何处理,具体的程序该如何设计,具体的文本内容该如何取舍等,则谈及甚少,
期刊
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小学美术课是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美术教师在导课设计中,除了遵循普通教育和一般艺术教育的规律外,还应遵循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    一、紧扣教学目标导入    导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  如《重复图案》的导人:教师出示一只白色的硬纸盒,让学生改变这只盒子面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