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老师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青徐老师
  
  1976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批知青从城市涌向农村,农村一夜之间热闹起来。知青给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带来了生机。他们穿着干净,谈吐文雅,性格开朗,又识文段字。他们穿皮鞋戴手表,早上用牙膏刷牙,晚上还得温水漱口。男生用皮带系裤,女士用黑绸子扎头发。他们虽然识文段字,肚子里灌满墨水,却搞不清稗和麦,分不清草和荠,不知道鸭晚间下蛋鸡白天抱窝。总之,他们区别于农村人。
  知青虽与农民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但他们总有些特殊的待遇。他们住的是国家拨款专盖的知青楼,吃的是知青食堂。最重的活儿队长不忍心要他们做,最脏的活儿他们不能做,最麻烦的活儿他们又不会做。他们是一群农民伯伯们惯着的孩子。他们当中最优惠的待遇,便是放下锄头到学校做代课老师。
  徐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知青代课老师。我上二年级时,音乐老师生孩子,学校一时没老师上课,需要请一位知青临时代课,徐老师会些乐器,是知青当中的文艺骨干。队长选派他给我们上音乐课。选派谁不是校长说了算,得听队长的。农民伯伯不仅经常被请到课堂上,讲“马尾巴的功能”之类的知识,还直接左右学校的管理,校长见了他们也得察言观色低三下四,所以,队长指派徐老师,就非徐老师莫属。
  徐老师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身材很高大,皮肤白皙,胸膛饱满,目光清澈。眼睛有些凹陷,鼻子自然挺出来,头发带点儿自来卷儿,颇有些欧化。徐老师穿件白衬衫,绿军裤,衬衣裤缝整理得一丝不苟。用现在时髦儿的话说,就是酷。他一入校,把其他灰头土面的老师全比下去了。就像那盏两百瓦的白炽灯,走到哪儿亮到哪儿。我们学校原有一架风琴,已很老了。琴盖上的铰链掉了一半,琴键黑黄黑黄,还缺了两个半音键,像老太太的牙齿,又松动又不着数。两条带动踏板的帆布曾经断过,后用铅丝加了固。旧虽旧,却是小学校的宝物。平日放在校长桌子对面,享受“科级干部”待遇。哪个班有音乐课,就抬到哪个班去,用完再抬回来。这架小破风琴是我生平看到的第一件乐器。我看到的第二件乐器是徐老师的琵琶。
  徐老师人高马大,坐着踏风琴膝盖顶在风琴挡板上,稍一触键琴键又翻过来弹不回去。第一次的音乐课因为不熟悉老琴的脾气,上的好不累人。第二次音乐课,徐老师自己带了个大“木瓜子”来了——它的形状像瓜子,比瓜子大好多,有半人高,“脖子”长长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把手,连着几根弦。徐老师向我们介绍这叫“琵琶”,是民族乐器中的一种。我却把“琵琶”听成“枇杷”,心想城里的树可真大,能结出这么大的“枇杷”出来。城里的新鲜事儿可真多,怪不得妈妈总说城里好。只一样比不上乡下:乡下的枇杷能吃,这个“枇杷”恐怕不能吃。
  徐老师修长的手指在琵琶上一敲,琵琶立刻发出“嘀嘀哚哚”好听的声音。徐老师索性一屁股坐在课桌上,跷起二郎腿,用琵琶为我们伴奏。若是我们学歌学快了,还可以得到听曲子的奖励。徐老师会弹好多曲子,信手弹弹,都是好听的。边弹边解释:这曲叫《昭君出塞》,这曲叫《大浪淘沙》,这曲叫《春江花月夜》,顺带还把故事讲给我们听。又听音乐,又听故事,真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我们还被要求闭上眼睛听,再回答听到什么。有一次徐老师在琴弦上乱拨一气,又轮指弹了个调调,一个女同学回答说,我看到眼前有点点星星,又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珠子落下来,撒了一地。徐老师听了很高兴,连声说“来事来事”。也不知是说女同学回答的“来事”,还是自己弹的“来事”,还是回答和弹的都“来事”,反正同学也高兴,老师也高兴。“来事”的意思就是very good!
  看着徐老师弹琵琶,学生手也痒痒的,但谁有那份闲钱呢?恐怕把学校卖了也买不来一架琴。徐老师带大家到野地采集树枝,选一扌乍长、两头带小枝杈的留下,做成“琴板”,用扎头发的橡皮筋扎住两端枝杈,权当“琴弦”,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拥有一把简易“琵琶”,徐老师课余教我们基本功,什么勾轮、满轮、凤点头、摇指等等。每人拿根树杈往大腿上一斜戳,二郎腿一跷,活像真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闷闷的,“邦邦邦”,像弹棉花,震得人虎口发痒。木棍琴好虽好,声音不好听。徐老师说,最好听的声音在心里。这有点像花和尚“心中有佛”。我们都“心中有佛”,学得还挺带劲儿。
  不久,学校有演出任务,要排节目到各生产队巡回演出。这是政治任务,校长很重视,由徐老师负责。当时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徐老师顺应形势,给我们排了个小合唱《大寨亚克西》,是当时的流行歌,写一位新疆老汉参观大寨后的心情。歌唱的不错,歌词儿也记牢了,可校长看了不满意。校长是个土八路,觉着有些勒头巴眼,不够耐看,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再加上徐老师又教唱又伴奏,教动作就顾不上了,校长和队长一合计,决定再请一位知青来,协助徐老师,把节目再拿捏拿捏。
  
  知青李老师
  
  新来的知青是个女的,姓李,叫李云,是比徐老师晚一年下乡的。李老师圆圆脸,一对酒窝深陷,两根长辫子,拖到屁股梢儿,发梢儿用黑绸子扎成蝴蝶结。最好听的是她的声音,蹦而脆,似一折就断。李老师爱唱歌,是知青小百灵。那个年代全国上下黑白灰,李老师也不例外。然而她显然动过脑筋:她的绿军裤显然改过,裤腿没那么肥,裤腰也没那么皱。把臀包得圆圆的,大腿部分笔直,小腿肚顶出来,形成一个弧线,上身灰色毛衣胸部还嵌着波浪线。脖子上对襟扎着花手帕,若隐若显。瞧着特不一样。我们不知道这就是美,只是心里处处想学她,学她说话,学她走路,学她抿嘴笑,甚至学她咳嗽。她来了我们宣传队又热闹了许多。特别是徐老师,他的喜悦写在脸上。排练时,他早早就到,衬衫洗得更白,裤缝理得更挺,伴奏更带劲。李老师来了之后,就由李老师唱,徐老师只管伴奏就行。徐老师过门一弹,李老师唱一句:我参观大寨回家乡嘞——我们跟着唱一句:我参观大寨回家乡嘞——李老师唱一句:说不完的高兴话儿心里装嘞——我们跟着唱一句:说不完的高兴话儿心里装嘞——李老师唱一句:我到了这么样的好地方嘞,怎么能叫我——不——歌——唱?我们跟着唱一句:我到了这么样的好地方嘞,怎么能叫我——不——歌——唱?然后一起: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我们都摇头晃脑起来。我注意到唱第二段“大寨的姑娘都是铁肩膀嘞”这一句的时候,徐老师往往也要和着李老师一起唱,还相对望一下,眼睛里全是蜜意。
  也许李老师就是徐老师心目中的姑娘吧?我这样想,心里非常羡慕李老师能和徐老师并肩坐着。假如有一天长到李老师那么大,我能和徐老师并肩坐着唱歌吗?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到那么大呢?小女孩的懵懂的情感,就在日常的见识中,一点点一点点积累起来。唱累休息时,他们也不走开,还是那么并肩坐着。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谈得很开心。不知徐老师附着李老师耳朵说了什么,李老师忽然脸红了,斜眼嗔着徐老师,忽又大笑起来,全然不顾学生的吵闹。甚至到放学还留大家一会儿,以便他们聊天。他们两人单独聊是不合适的,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宣传队,二三十个孩子,都是电灯泡,照得各处汪汪亮,没人能说闲话。
  接下来,李老师把合唱改成“一领众和”的形式:由一男生在前领唱,其他同学围成半圆在其后和他。李老师教他扮成弯腰驼背老头,一手背在背后,一手做抹胡子的动作:大拇指抹过去,食指再勾过来,节目顿时生动许多。
  三个星期很快过去,我们的节目也滚瓜烂熟了。演出是在端午节的晚上学校附近生产队仓库里。端午那晚,同学早早吃过晚饭赶到学校等徐老师,却左等右等不见踪影。天渐黑了,黑暗中似有自行车驶过,来的正是徐老师。车一打钝,李老师从后座上跳下来,低头含胸不说话。徐老师似乎欲言,又止,嗓子嘟囔一下,对李老师:“不要怕夏莲,我——”后面的话我没听清楚,李老师默默走开去。
  大队仓库来了好多捧着水烟袋和夹着蒲扇的老爷爷老奶奶。我们的节目排在最前面,领唱的小男生特别卖力。今晚他很出彩,鼻子下面粘了个八字胡,是李老师的黑毛线做的。他唱一句:我参观大寨回家乡嘞——我们和一句:回家乡嘞——-回家乡嘞——他唱一句:说不完的高兴话儿心里装嘞——我们和一句:心里装嘞——心里装嘞——然后大家一起: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亚克西亚克西,亚克西亚克西,嘿——大寨真是亚克西!
  看节目的农民伯伯渐渐投入,都跟着摇头晃脑起来。唱第二段时,小男生的胡子老往下掉,想必粘性不太好,他就假装抹胡子,抹一抹,压一压,越抹越掉,越掉越压,他一着急,坏了,裤带子给撑断了,又得腾出手来提裤子,好不忙活。这样一来更把人逗乐了。农民伯伯看着眼前这“小老头儿”,还是个跟自己的孙子差不多大的娃娃,心里由衷地喜欢起来,缺了牙的嘴怎么也合不上了。
  演出赢得最热烈的掌声,但徐老师一点儿也没高兴。我偷偷看他,他表情冷漠,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英俊的脸像刀刻的一样。他似乎很难过。我也有些难过起来,我们这么努力,他怎么不高兴呢?是不是我们惹他生气了呢?别看我们是一帮八九岁的孩子,已很会揣度大人的心思,学会看大人的脸色。我又想起他刚才说的话:不要怕夏莲……夏莲是谁呢?我纳闷。
  
   知青夏老师
  
  不久我知道夏莲是谁了,是另一位知青。接下来一周,她代替徐老师走上我们讲台。是她揭发徐老师和李老师谈恋爱,是资产阶级情调,徐老师弹外国曲子给学生听,是资产阶级“靡靡之音”。她揭发有功,自然当上代课老师。
  夏老师天生是个破嗓子,琴又不会弹,语录倒会不少。她根正苗红,思想觉悟很高。可苦了我们这帮八九岁的孩子。上课要背语录,下课要背语录,中途上茅厕也要背语录。我们用得最多的,上下课尚好应付,上厕所就困难了。下面尿一憋,上面脑子就空了。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句。特别是薛根宝,他本身是个淘气蛋,下课只顾疯玩,尿要憋到上课,用“公家”的时间小便,正好乘机出来遛遛。
  向夏老师请假可不是和徐老师那么简单,要背一条语录才放行。阿宝使用率最高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条,字少,好记。但阿宝背起来并不顺溜。他有些结巴,遇事儿结巴得更厉害。“报、报、报、报告老师”就用掉50秒,再磕磕巴巴背下来,又要比人家多用3倍时间。下面已憋得不行了,两脚在地上轮番跺,膝盖一会儿合一会儿开,左手捏着小鸡鸡,右手举在头顶报告还没拿下来。为、为、为了半天,才到“人”,又人、人、人了好几回,滑到“民”上,好不容易到“服”,“服”来“服”去,“务”就是出不来,全班同学都在替他着急,就夏老师不急。夏老师腰背挺直,双手对绞在胸前,不等“务”出来,绝不松口。可怜的阿宝,等不到夏老师松口,只好自己松口,“务”尚在心中,尿已到体外,一决堤,喷涌而出,淅淅沥沥一路下来,畅通无阻。阿宝的尿有传染性,氨的味道在教室里一散,全班同学都要小便,一个个哭丧着脸咬牙憋着,却没人敢举手。
  我们越发想念徐老师了。徐老师犯了这样大的“事情”,被退回到生产队挑大粪。放学大家就去找徐老师,帮他捡麦穗,割蒿草。徐老师用他那双颀长的,覆盖着半透明指盖的手干最脏最累的农活儿,嘴里还能哼出调调来,他真是心里有音乐。再后来,徐老师又转到另一个生产队去了,我们再也没见到他。
  1987年我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在校园里遇到一同学,看着面熟,一聊起来,是小学十年未谋面的同学。她在南师大音乐系读三年级,我问她什么专业,她说,当然是琵琶了,还记得树杈琵琶吗?我的基本功,就是在那上头练的呀!她这样一说,我记起来了,她就是那个徐老师表扬她“来事来事”的黄毛丫头。
  我们相对望着,心里又想起徐老师来……
其他文献
本文围绕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展开讨论,针对影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加强管理控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一步完善生化检验流程,规避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而提高生化检验质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教研组、备课组都在不断学习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形式也有所变化.我们并不否认,传统的语文“常态课”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目的,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2017年患有肺炎的患儿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将这组患儿分为常规组和观
那时,朋友正在读高中,和两个学画的同学租住在一起,过着缺粮少菜有志而贫穷的生活。  一天,他们又弹尽粮绝,实在太想吃炒菜了,于是,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把放在窗台上的两只已经快风干了的用来画静物的苹果炒了。  朋友的室友把皱巴巴的苹果洗净,切成细细的丁,然后像炒土豆、炒萝卜一样放了油、盐——还未出锅就已香气四溢,他们的口水全被勾了出来。结果,朋友说那是他记忆里最美味的东西了!那天,他们吃完苹果就像醉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现代的一项巨大的发明创造,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载体.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丰硕的文明内容,如文学、安康、艺术等,这些文明对幼儿审美情味、审美感触感染才能、文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精英人物聚集的职场更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江湖,因为随处都有任我行、慕容复之类的麻烦人物挡在你面前!这些麻烦人物中,有的总是跟在你的后面鸡蛋里挑骨头,
目的 探讨分析流感病毒肺炎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流感病毒肺炎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来我院体检健康人员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采
新课程已经实施几年,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是新课?什么样的课是旧课?我们自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做得如何,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我们教师可以自查,看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贯彻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践中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更好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