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化学是醫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在遵循中等教育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创新,注重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在生物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等医学教育来讲,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遵循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原则,分别研究阐释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命体细胞结构中生物大分子的构成、特性与功能;二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三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信息传递的调控原理。这些知识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但又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同时,中专卫校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基础薄弱,对于微观世界的物质理解力有限,会造成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大,有畏难心理,从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后续课程的信心。所以针对中专学生的这种特点,为切实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充分研读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实现教学目的。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具有一支责任心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当前生物化学教研室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了解学科最新知识及发展动态;又掌握丰富了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中青年教师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逻辑性较差。鉴于此,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强化其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主动邀请学校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听课,将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临床实践经验及生动的案例传授给中、青年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形成良好的教学交流研讨制度,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集体研讨,推选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组织集体备课等,对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交流并推广。
多年来,中青年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认真准确地分析掌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力求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灵活,教学手段多样,对教学和科研问题主动积极地研讨和切磋,逐渐在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认识,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并以此为平台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交流,使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不断改革、完善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课程。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涌现并迅速的在实践中应用,使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宏观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很难适应现代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因而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授课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还要拓展知识面,大量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更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练驾驭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结构脉络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知识点前后联系顺畅、易懂,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比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爆发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病毒性流行病,要求从事临床和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将这些事件和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发展和更新,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生物化学在课程上内容多、知识点碎,微观的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和代谢相互联系紧密,但难以理解;临床上各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难以理解和记忆,因而造成学生对内容理解上的混乱,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中、青年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式和图表式教学,简化内容,将复杂的内容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点,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构;在讲解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启发学生去创新性思维,敢于去尝试解决新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讨寻求答案。例如在白血病的教学中,重点阐述产生白血病的原因,并将目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表达等问题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激发兴趣,感受知识海洋的博大精深,进而主动思考探究,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条理性强,就比较容易记忆。
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积极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例如结合新时代特点,要有较高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能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将课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易于掌握。
比如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它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根本,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其结构,学生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认识它的空间构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还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教师、教研室、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过程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要注重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是中专卫校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是其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能力,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筛选整合。按照中等卫生学校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开展相应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专业实验技能、独立思考及创新设计性实验等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建立涵盖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教学体系:(1)基本技能实验是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实验,主要选择实际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目的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如临床生化检测基本技术等(2)综合性实验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目前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试剂盒广泛应用的情况下,通过对乳酸脱氢酶(LD)测定试剂盒进行方法学评价实验等(3)创新设计性实验,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如疑似糖尿病病例、各种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病例等,由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病例,学生分为为实验小组单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老师加以点评和指导,确定和实施实验方案,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撰写实验小论文。
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综合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不断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方法,并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实验考核内容,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考核外,將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总之,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不断引进新理念,吸纳新知识,借鉴新标准,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生化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推进“新课堂教育实验”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方式,在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和改革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生物化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2]刘成玉,王元松.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7,(12):86-89
[3]郑启芳,冯清,李桂玲,等.“三优、一减、二指导”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1,9( 3):137-138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在生物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等医学教育来讲,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遵循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原则,分别研究阐释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命体细胞结构中生物大分子的构成、特性与功能;二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三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信息传递的调控原理。这些知识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但又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同时,中专卫校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基础薄弱,对于微观世界的物质理解力有限,会造成对该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大,有畏难心理,从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后续课程的信心。所以针对中专学生的这种特点,为切实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充分研读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实现教学目的。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具有一支责任心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当前生物化学教研室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了解学科最新知识及发展动态;又掌握丰富了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中青年教师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逻辑性较差。鉴于此,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到高等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强化其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主动邀请学校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听课,将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临床实践经验及生动的案例传授给中、青年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形成良好的教学交流研讨制度,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集体研讨,推选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组织集体备课等,对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交流并推广。
多年来,中青年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认真准确地分析掌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力求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灵活,教学手段多样,对教学和科研问题主动积极地研讨和切磋,逐渐在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认识,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并以此为平台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交流,使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不断改革、完善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课程。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涌现并迅速的在实践中应用,使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宏观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很难适应现代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因而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授课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还要拓展知识面,大量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更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练驾驭教材内容,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结构脉络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知识点前后联系顺畅、易懂,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比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爆发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病毒性流行病,要求从事临床和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及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将这些事件和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发展和更新,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生物化学在课程上内容多、知识点碎,微观的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和代谢相互联系紧密,但难以理解;临床上各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难以理解和记忆,因而造成学生对内容理解上的混乱,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中、青年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式和图表式教学,简化内容,将复杂的内容归纳、整理、分门别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点,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构;在讲解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典型的案例,启发学生去创新性思维,敢于去尝试解决新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树立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去探讨寻求答案。例如在白血病的教学中,重点阐述产生白血病的原因,并将目前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表达等问题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激发兴趣,感受知识海洋的博大精深,进而主动思考探究,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条理性强,就比较容易记忆。
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积极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例如结合新时代特点,要有较高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能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将课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易于掌握。
比如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它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根本,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像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其结构,学生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认识它的空间构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还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教师、教研室、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在线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过程应该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要注重实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是中专卫校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是其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能力,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整体优化和筛选整合。按照中等卫生学校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开展相应的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专业实验技能、独立思考及创新设计性实验等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建立涵盖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教学体系:(1)基本技能实验是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基本实验,主要选择实际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目的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如临床生化检测基本技术等(2)综合性实验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目前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试剂盒广泛应用的情况下,通过对乳酸脱氢酶(LD)测定试剂盒进行方法学评价实验等(3)创新设计性实验,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如疑似糖尿病病例、各种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病例等,由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病例,学生分为为实验小组单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老师加以点评和指导,确定和实施实验方案,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撰写实验小论文。
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综合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不断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方法,并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实验考核内容,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试与评价体系。除了基本技能考核外,將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总之,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不断引进新理念,吸纳新知识,借鉴新标准,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生化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推进“新课堂教育实验”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方式,在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和改革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生物化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2
[2]刘成玉,王元松.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7,(12):86-89
[3]郑启芳,冯清,李桂玲,等.“三优、一减、二指导”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1,9( 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