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切入,引导学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2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头,以期引领学生跃跃欲试,充满趣味的进入文本。但是,有些教师在切入新授时思考不够缜密,以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前不久,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在新授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是这样切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歌。”(韩红《天亮了》)
  师:歌听完了,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及演唱者吗?
  生:沉默。
  生:这是韩红演唱的《天亮了》(终于有一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知道关于这首歌的一个故事吗?
  生:没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
  师: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与这个故事有何相似点。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这首歌是陌生的,关于这首歌的故事更是一无所知。教者用歌曲导入课文(《天亮了》就是一首体现父母爱心的歌曲),这样导入的出发点非常契合文本,但教者却忽略了一点,学生对歌曲知之甚少,谈何情境设置呢?可以说,这样的切入是失败的。如果我们稍微调整一下导入流程,老师先声情并茂的讲述关于歌曲的故事,然后欣赏歌曲,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情境切入的效果。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呢?
  笔者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切入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巧换文题的切入。这是指教师有意改换文题的关键字根,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圆满完成任务的一种切入法。比如,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将文题中的“表”换成“记”,让学生比较两种文题的差异,了解“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而《出师记》则以记叙写景为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谈了哪些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用类似的更换法,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能力。
  2、添加标题切入。这是指在教学中给课题添加修饰语或另立标题的一种切入法。例如,教苏教版《变色龙》一课,以“_____的奥楚蔑洛夫”的形式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学生读课文后能够从不同角度概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再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晏子使楚》……均可以用这种形式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以达到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
  3、点讲故事切入。这是指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故事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法。譬如,新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选择以学生感兴趣,课文所涉及的故事“法显带着七个和尚过沙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以“沙漠真像法显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激发学生的思维,化难为易,完成教学任务。
  4、评点警句切入。所谓警句,就是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如果课文中有警句,抓住它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领会警句,最终理解课文的主题。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抓住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警句,请学生思考: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文中的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展开教学,就带起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5、紧扣结尾切入。名篇佳作,往往妙在结尾。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结尾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文章结尾写:“相同的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上和其他地方重演。”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故事重演,又为什么说“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熟悉课文,最终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期刊
初中一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由于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学习要求的不同、身体开始发育等等,使得刚入学初一学生适应新环境较为困难,学生中出现盲目自卑或妄自尊大的现状,他们把自己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或者是出现超出自身年龄模仿成人的言行,就是无法融入到学校、新班级 、新同学中来。为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加强同学间的了解,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初中这个新的成长阶段,在学生刚进班,我们就开始了“我是谁”这样
期刊
面对初一学生,面对新课改,今天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状物的方式。我的思路是想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只要他们读出了“自己”,目标就算达成了;品味语言我采用的是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默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从遣词造句、修辞使用和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的怕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教师也怕教作文,常常怕教学上“不得法”而苦恼。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学生怕写作文,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我个人认为,解决“习作难”,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抓住习作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落实“写前积累”、“写中指导”、“写后讲评”这三大环节。  一、写前积累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物”
期刊
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其平实语言蕴含的情趣深深吸引。  先说“趣味”。本文写自己的居室以及居室中的生活情景,写得饶有趣味。“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居室小得可爱。“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居室简陋、昏暗,却乐在其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稍加翻修,舒适明亮,怡然自得。“又杂植兰桂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这一道理运用到教师身上,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师的言行作为镜子来照亮自己,可以从中明得失,正言行,帮助自己找准努力的方向。  回想自己从教24年的经历,感觉是每年都在做相同的事——教书育人,每天的生活模式都是一样的,可用单调乏味来形容了,到现在已有教学倦怠之感,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
期刊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进步,如果我国国民不能跟上步伐,必将落后。因此针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我国教育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理念或多或少渗进了每一位教师的脑海中。但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市场。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摆设。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忙于做各科的作业,没有时间阅读。在家中,家长也
期刊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对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一、以读训练想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多的方法。通过朗读,能够透过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在脑海
期刊
一、案例陈述  师:同学们,本次期中考试的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那天,太阳好暖》,老师详细地统计了同学们的得分,请看投影:(出示作文得分统计表)哪位同学告诉老师,通过这张表格,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A:大多数同学得分不高,在46分左右,50分以上的只占12%,不及格作文有11篇,主要原因是偏题。  师:很好,下面老师手中有几篇典型的作文,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同学边听边分析,分组讨论。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