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的沉思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初一学生,面对新课改,今天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状物的方式。我的思路是想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只要他们读出了“自己”,目标就算达成了;品味语言我采用的是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默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从遣词造句、修辞使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批注,然后小组交流自学的收获,最后班内展示,大家共享学习的成果。
  原以为这样的设计会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的达成度会很高。但是,当课堂结束的时候,我有不少的遗憾。
  一、朗读能力的低下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缺憾
  这篇课文共有16段,在课前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课堂一开始我按照座次随意让前后并排的16名同学采用接力的方式读课文,觉得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同学机会,来表现自己。没想到的是,因为文章的每个语段都比较简短,再加上有许多听课老师,在情绪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让每个孩子在开场的时候一下子进入“角色”似乎不可能。结果是,学生朗读完了,课文也变得 “零散”了,课堂的“开局”显得有些拘谨。
  究其原因,就是平常对朗读的指导不具体,不到位,甚至有忽视朗读的现象。平日里让学生读课文往往以齐读、自由读、默读的形式进行,除了诗歌,似乎很少拿出完整的时间指导和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因此,关键时候,孩子们张不开嘴巴,放不开嗓子,读得平平淡淡、没有滋味,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些只可意会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言传”出来。有时候,一篇文章只要“会读”了,就说明已经读懂了。
  所以,我提醒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能让不会朗读成为孩子们永久的缺憾!
  二、对文字的感受不够灵敏
  在让学生做了独自的“静态”阅读和批注后,我让他们在组内交流学习的成果。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批注并不太理想,他们所找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并不是课文中那些看上去所谓的非常“典范”的地方,当然,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希望孩子们能够真正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但是,今天从学生的表现看,我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文字的一种漠视和麻木。
  他们要么只是在课本上简单的画了几条线段符号;要么只是用太笼统、太直白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觉;要么就是词不达意,不着边际;甚至有的同学“心里有话写不出”。能够很敏感、很准确地发现和说出文章“魅力”所在的同学,为数不是太多。
  其实,孩子们面对文字时眼睛的“粗糙”和心灵的“漠然”也并非个别现象。从各级各类公开课的情况看,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不容乐观。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感觉真正做了课堂主人的学生不多,老师或者几个学生“独霸”课堂的现象时有发生,多数学生处在被动“倾听”的位置上,这就慢慢形成了懒惰的习惯,对美丽的文字“熟视无睹”也就成为必然。再者,现在孩子们作业繁多,濒于应付,没有时间观察和阅读,这种脱离了生活和阅读的语文学习,终将走入死气沉沉的泥潭。还有甚者,认为语文是个“皮厚”的东西,语文课可听可不听,语文阅读可做可不做,语文学习也就可有可无。
  静下心来,密密地斟酌语言的内涵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享受好像成为一种奢侈!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旨归,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如何才能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年多来,我校致力于作文教学的探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收获甚丰。笔者认为体验性作文教学,是引领学生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也是让学生乐写、爱写的良药。  一、体验性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阅读实践,每当老师布
期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在人们的认知活动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而轻情感的渗透、感情的交流,再加上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 这样的教学现状,深深地困扰着中学的语文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理念,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样的现实,就
期刊
放假前,学生要去了我的QQ号,告诉我他们建了个班级QQ群。前几天,我去群里看了看,不禁大吃一惊,QQ个人空间里的妙笔生花;QQ聊天时的妙语连连,他们,真的是我的那些提起作文就头痛的弟子们么?可见,他们都有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可是他们就是害怕写作文,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静心反思,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有一个原因值得注意,这就是学生存有心理误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先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期刊
由于中考语文试卷中,涉及课本上的原题实在少之又少,因而有些学生就感慨语文课上不上一个样,甚至部分语文教师也失去了以往讲课的动力,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我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不仅仅是学懂字词,了解篇章结构,更是丰富情感的宣泄,审美意蕴的挖掘,思想的交流,对生活的感受。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从理解字词到体会渗透于句中的丰富情感,进而品味整部作品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分析、理解
期刊
诗词曲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言简意丰,音韵或婉转或铿锵,情感或缠绵或豪迈。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  一、当前语文教育者对新课标的一些误读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
期刊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尚不丰盛,认知程度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答复,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了一些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受动手的快乐、强化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期刊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句名言充分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精妙的评价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然而,如何去创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呢?  一、评价语应简明、准确、得体  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
期刊
语文是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味”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个性,有“语文味”的课堂洋溢着一种语言文字独有的迷人氛围,体现着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语文课堂若能充满语文味,便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而强烈的兴趣,使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得以默契,得到共同的发展。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现以教学中的片段实录为例加以阐述。  [案例]  ……  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比较理性化,
期刊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期刊
初中一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由于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学习要求的不同、身体开始发育等等,使得刚入学初一学生适应新环境较为困难,学生中出现盲目自卑或妄自尊大的现状,他们把自己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或者是出现超出自身年龄模仿成人的言行,就是无法融入到学校、新班级 、新同学中来。为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加强同学间的了解,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初中这个新的成长阶段,在学生刚进班,我们就开始了“我是谁”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