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百色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反思,探寻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3-02
当下,能力本位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均为热点。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显然是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低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能力成长遭遇阻碍。本文以百色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计算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教学环境改善、师资专业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障碍
(一)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脆弱
综观高职院校状况,基础课课程建设仍潜藏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的理解定位偏离,教学理念与改革的滞后,缺乏与专业贯通的相应教材,缺乏特色的同质化培育等,这些都无疑直接或间接削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百色职业学院由于受地缘、经济状况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脆弱的教学实力和内部压力影响,资源相对有限,与计算机应用快速更新的矛盾日益凸现。学校的计算机实训机房是2006年学校合并组建时新建的,总共10个机房,有2个大机房,每间有50台机子,其余小机房每间30台机子,已经使用了7年的时间,期间几乎没有更新过计算机。目前已经有2个机房无法使用,不少机子基本老化报废,能用的性能也非常差。老师在被淘汰的硬件设施环境下授课,经常得花大量的精力处理硬件出现的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统一考试中,经常出现死机状况,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烦躁,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
(二)教学团队构建欠合理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管理粗放、师资水平不高、课堂效率低下仍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中还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合理的组构、轻视教学团队能力建设的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学校安排了一些非计算机专业、非专职教师去授课。虽然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能够完成教务安排的教学内容,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非专业背景使得这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就很难把握教学的切入点,用实际应用引导教学,把难点简单化。而往往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最后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况。而针对基础好并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专业性不足,更无法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也是越来越专业、多元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求跟紧时代的步伐。非专业、非专职的教师由于工作重点不在计算机的教学,不能主动更新计算机知识,教学内容往往陈旧。
(三)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
我校地处老少边山穷的百色市,高职招生始终处于尴尬境地。尤其是这几年,广西高职高专招生政策急转直下。从200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首个单独招生高职院校至今,广西区内已经有15所高职院校“抱团”单独招生,能够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这几个广西发达地区。这项政策对不能单招的高职院校生源会有一定冲击。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但是在2012年招生人数不到800人。
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不仅抢去了大量的生源,抢去的也是优质的生源,留在百色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计算机基础水平本来就低,质量不高的生源还存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涣散、人格修养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学校必须付出更多的教学精力,支出更多的管理成本,陷入“生源质量低—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低—学院声誉更低”的恶性循环。
学生入学成绩很低,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也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层次难以提升,以下一组数据可以为此写下注脚:2012年12月,百色职业学院报考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考试中通过率只有30%,而2009年6月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全区平均通过率68%,学校通过率明显偏低,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在广西全区还属于低下水平。
(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和表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线,将知识点划分单元,采用由理论到应用举例、实验习题的结构模式。基于上述提到的我校计算机教师队伍的情况,我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局限教科书的“教科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没有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产品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城市中的中学甚至小学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教学内容,让不少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过于简单,从而不愿意学,甚至不屑于学。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强化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一)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
观念更新,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支撑平台,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为学生学习进行课程学习和电子化作业的传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靠的保证。我校的计算机实验机房配备其实是比较充裕的,通过合理的教务安排,我校的机房计算机远远超出1:1的配备标准。但实际上,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却无法满足课堂和考试的需求。关键是我们没有建立计算机实验机房维护管理机制并落到实处。我们曾经还拿部分机房来作为商业网吧运营,这实在是不可取的;甚至出现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失窃现象,损失惨重。
落实机房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硬件设施正常运行。机房维护管理机制不仅要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对机房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更新,同时安防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重新完善计算机实验机房之后,应该重视对机房的维护和管理,才能确保机房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期限,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
(二)优化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可忽略的重大课题。其改革举措的付诸实行,对建立教师队伍优化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极为关键。
首先,实施思想先行策略。一是来自管理层面上,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愿意百分百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二是教学团队成员,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思想,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实施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多提供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在编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保证计算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创建有效的教研环境。教研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保障,只有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才有可能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学生、社会的要求。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体系更新突飞猛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如申报课题、自编教材、编制精品课程等,对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无疑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我国的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授按部就班,不够灵活,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从教材的编写、出版到使用,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学生学会走入市场就过时了, 况且有些院校在选择教材时本身就已经过时,不能与市场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及时传播新知识、新应用。
其次,要考虑我校学生基础差,因材施教。因学生已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度不同,学生对实验任务难易度的分歧非常大,完成实验任务的能力差别很大;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次, 根据专业分类别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实验教学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验任务。教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现状将学生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然后为每个级别学生安排相应的实验任务。安排任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魏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9(11)
[2] 王朝晖.关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再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
[3] 李绍中,欧阳葵.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4] 李翠云.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2010(29)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3-02
当下,能力本位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均为热点。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显然是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低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能力成长遭遇阻碍。本文以百色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计算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教学环境改善、师资专业化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障碍
(一)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脆弱
综观高职院校状况,基础课课程建设仍潜藏许多问题,其不足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的理解定位偏离,教学理念与改革的滞后,缺乏与专业贯通的相应教材,缺乏特色的同质化培育等,这些都无疑直接或间接削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百色职业学院由于受地缘、经济状况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脆弱的教学实力和内部压力影响,资源相对有限,与计算机应用快速更新的矛盾日益凸现。学校的计算机实训机房是2006年学校合并组建时新建的,总共10个机房,有2个大机房,每间有50台机子,其余小机房每间30台机子,已经使用了7年的时间,期间几乎没有更新过计算机。目前已经有2个机房无法使用,不少机子基本老化报废,能用的性能也非常差。老师在被淘汰的硬件设施环境下授课,经常得花大量的精力处理硬件出现的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统一考试中,经常出现死机状况,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烦躁,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
(二)教学团队构建欠合理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管理粗放、师资水平不高、课堂效率低下仍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中还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合理的组构、轻视教学团队能力建设的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学校安排了一些非计算机专业、非专职教师去授课。虽然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能够完成教务安排的教学内容,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非专业背景使得这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就很难把握教学的切入点,用实际应用引导教学,把难点简单化。而往往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最后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况。而针对基础好并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专业性不足,更无法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也是越来越专业、多元化,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求跟紧时代的步伐。非专业、非专职的教师由于工作重点不在计算机的教学,不能主动更新计算机知识,教学内容往往陈旧。
(三)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
我校地处老少边山穷的百色市,高职招生始终处于尴尬境地。尤其是这几年,广西高职高专招生政策急转直下。从2009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广西首个单独招生高职院校至今,广西区内已经有15所高职院校“抱团”单独招生,能够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这几个广西发达地区。这项政策对不能单招的高职院校生源会有一定冲击。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但是在2012年招生人数不到800人。
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不仅抢去了大量的生源,抢去的也是优质的生源,留在百色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计算机基础水平本来就低,质量不高的生源还存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涣散、人格修养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学校必须付出更多的教学精力,支出更多的管理成本,陷入“生源质量低—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低—学院声誉更低”的恶性循环。
学生入学成绩很低,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也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层次难以提升,以下一组数据可以为此写下注脚:2012年12月,百色职业学院报考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一级考试中通过率只有30%,而2009年6月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全区平均通过率68%,学校通过率明显偏低,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在广西全区还属于低下水平。
(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和表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线,将知识点划分单元,采用由理论到应用举例、实验习题的结构模式。基于上述提到的我校计算机教师队伍的情况,我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局限教科书的“教科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没有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产品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城市中的中学甚至小学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已有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教学内容,让不少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过于简单,从而不愿意学,甚至不屑于学。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强化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一)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
观念更新,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支撑平台,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环境配置。为学生学习进行课程学习和电子化作业的传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靠的保证。我校的计算机实验机房配备其实是比较充裕的,通过合理的教务安排,我校的机房计算机远远超出1:1的配备标准。但实际上,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却无法满足课堂和考试的需求。关键是我们没有建立计算机实验机房维护管理机制并落到实处。我们曾经还拿部分机房来作为商业网吧运营,这实在是不可取的;甚至出现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失窃现象,损失惨重。
落实机房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硬件设施正常运行。机房维护管理机制不仅要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对机房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更新,同时安防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重新完善计算机实验机房之后,应该重视对机房的维护和管理,才能确保机房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期限,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
(二)优化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可忽略的重大课题。其改革举措的付诸实行,对建立教师队伍优化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极为关键。
首先,实施思想先行策略。一是来自管理层面上,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愿意百分百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二是教学团队成员,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思想,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实施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多提供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有计划地进行在编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专业的技能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保证计算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再次,创建有效的教研环境。教研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保障,只有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才有可能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学生、社会的要求。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体系更新突飞猛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如申报课题、自编教材、编制精品课程等,对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无疑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我国的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授按部就班,不够灵活,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从教材的编写、出版到使用,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学生学会走入市场就过时了, 况且有些院校在选择教材时本身就已经过时,不能与市场同步。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及时传播新知识、新应用。
其次,要考虑我校学生基础差,因材施教。因学生已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度不同,学生对实验任务难易度的分歧非常大,完成实验任务的能力差别很大;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层次, 根据专业分类别教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实验教学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验任务。教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现状将学生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然后为每个级别学生安排相应的实验任务。安排任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魏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9(11)
[2] 王朝晖.关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再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
[3] 李绍中,欧阳葵.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4] 李翠云.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2010(29)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