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宝库,向来以其浓郁的个人色彩让广大高三学生难以把握。任何一首诗歌的鉴赏,都必须站在人性的角度,用意念去感知,用心灵去把握、揣摩,当然,言之有物是前提。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体系建构方面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力图突破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的瓶颈。
复习诗歌要先“死去活来”,就是首先要运用专业的诗歌鉴赏术语,对整个诗歌体系做到了如指掌,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死记硬背。其次再“活学活用”,将答题术语有效导入答案中。然而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注重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导致答题时语言空洞,没有具体内容,缺乏鉴赏术语,所以学生答题正确率很低,加之本来诗歌鉴赏知识多、涵盖面广,不加梳理,记忆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要掌握诗歌鉴赏,熟悉鉴赏术语是很重要的。
背诵本来是一件很古老、很美好的事情,却因其印上了浓浓的应试烙印,背诵就带有了浓郁的功利化色彩。笔者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本身并不矛盾。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顺利完成考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才能记住诗歌鉴赏的术语,这是一个让高三学生很头疼的问题。
记忆的前提是体系完整,思路清晰。诗歌鉴赏应分为四大体系,即:主旨类、语言类、意境类、技巧类四大体系。各自既独立又交叉,相互共生,答题时相互辅助,相得益彰。
一、主旨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主旨类元素分为:国、家、人。
主旨应围绕感情展开,诗歌的感情无外乎三大类,即:国、家、人。
“国”,以忧国忧民(陆游《病起书怀》)、针砭时弊(白居易《秦中吟》)、山水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边塞征战(王昌龄《从军行》)为主要代表;
“家”,大致包括思乡怀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羁旅情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离别远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三大类;
“人”,分的比较细,咏史(李商隐《汉宫词》、刘禹锡《金陵怀古》、温庭筠《过陈琳墓》、杜牧《题乌江亭》),咏物(王安石《梅花》、王冕《墨梅》、贺知章《咏柳》、李贺《马诗》)、闺怨(张仲素《春闺思》、王昌龄《闺怨》、张籍《节妇吟》),惜时、劝勉(颜真卿《劝学》、杜秋娘《金缕衣》、董必武《惜时》),哲理(苏轼《琴诗》、杜甫《人阵图》),贬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归隐(陆游《思蜀》),渴望建功立业(辛弃疾《破阵子》)等为主。
二、语言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语言风格类,则应与主旨相辅记忆。如:忧国忧民一般以沉郁顿挫(杜甫《春望》)为主,主要以杜甫为代表;针砭时弊,多为幽默讽刺(白居易《秦中吟》);山水田园类(王维《山居秋暝》)往往语言或生动形象,或朴素自然,或清新雅致;边塞征战(王翰《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则往往以豪迈雄奇为主。
至于咏史咏物类(储光羲《咏山泉》),则华美绚丽,飘逸自然,而数量不少的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则往往含蓄、隐晦极尽缠绵蕴藉,也不失朦胧之感。当然,哲理诗有时也会隐晦朦胧,但因其背负着过多的社会责任与说教,故仍以明白晓畅为主。剩下的诸如建功立业(辛弃疾《破阵子》)则与边塞征战不同,偏重于雄浑豪放与慷慨悲壮。而归隐诗,则或多或少有一些山水田园的意境,多为平实质朴。当然,惜時(董必武《惜时》)和劝勉类(杜秋娘《金缕衣》)也含有委婉之感。总之,这类划分仅仅是方便回顾,大家大可不必生搬硬套,应讲究顺势而生,道法自然,答题须来得晓畅,不宜有雕砌之感。
三、形象(意境)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方面,应该从两大类、六方面建构。整个诗歌的意境一般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大类。但因诗言志、诗传情,往往中性所占比例很少,近几年高考题也未深入涉及,故暂不讨论,仅以积极和消极来处理。积极的意境分为淡、丽、静三方面,消极则分为冷、悲、荒三方面。
淡,主要指淡雅、恬淡(崔道融《溪居即事》)、朦胧(李商隐《锦瑟》);丽,指绚丽(晏殊《破阵子·春景》)、壮丽(“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秀丽(“江头春色,杨花飘飞,离亭晚笛,故人离别”)、开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澄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静,包含幽静(王维《山居秋暝》)、静谧(杜甫《月夜》)、静穆(张九龄《望月怀远》)之意。
消极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冷,指凄冷(李清照《一剪梅》)、阴冷(李清照《声声慢》、李煜《浪淘沙令》);悲,指悲壮(杜甫《登高》)、悲凉(王昌龄《长信秋词》)、孤寂(杜甫《旅夜书怀》);荒,指荒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衰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肃穆(周朴《春日秦国怀古》、姜夔《扬州慢》)。如此分类,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四、技巧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作为诗歌的表达技巧类,是高考的重头戏,近五年的高考几乎年年考,其考题比较杂散,如,有问艺术手法的、有问表现手法的、也有问艺术特征等的,门类繁多,在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去记忆。即: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含篇章结构)
在这个公式中,表现手法为8+X,8即为八种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对仗、反问、设问。X为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分为几层,即:
1.赋(《七月》)、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兴(《氓》诗经);
2.联想(常用于题画诗、梦境、思乡诗中)、想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象征(周敦颐《爱莲说》);
3.对比(梅尧臣《陶者》)、衬托(李白《赠汪伦》)、烘托(王维《鸟鸣涧》)、渲染(《采莲曲》);
4.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顶真(“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用典(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感(杜牧《秋夕》)、回环(苏轼《赏花》)、复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达方式的篇章结构则应以开篇点题、层层深入、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为主。而总体而言,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为抒情和描写的方式,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为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则为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即事抒怀几类。而描写的方式则为一连串的对比词:虚实、远近、大小、明暗、动静、正侧、点面、视听、乐哀、工粗、抑扬、古今、主客、正反等方面。
诗歌鉴赏本来就应该是一件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我们首先注意,要进行分条论述使答案更富有层次性。其次注意,要具备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答题语言,使之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总之,万事均需用心。诗歌尤其如此,当你带着一种创造、品味和思想去解读诗歌时,你会发现诗歌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和县教科局/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复习诗歌要先“死去活来”,就是首先要运用专业的诗歌鉴赏术语,对整个诗歌体系做到了如指掌,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死记硬背。其次再“活学活用”,将答题术语有效导入答案中。然而现在我们很多学生注重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导致答题时语言空洞,没有具体内容,缺乏鉴赏术语,所以学生答题正确率很低,加之本来诗歌鉴赏知识多、涵盖面广,不加梳理,记忆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要掌握诗歌鉴赏,熟悉鉴赏术语是很重要的。
背诵本来是一件很古老、很美好的事情,却因其印上了浓浓的应试烙印,背诵就带有了浓郁的功利化色彩。笔者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本身并不矛盾。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顺利完成考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如何才能记住诗歌鉴赏的术语,这是一个让高三学生很头疼的问题。
记忆的前提是体系完整,思路清晰。诗歌鉴赏应分为四大体系,即:主旨类、语言类、意境类、技巧类四大体系。各自既独立又交叉,相互共生,答题时相互辅助,相得益彰。
一、主旨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主旨类元素分为:国、家、人。
主旨应围绕感情展开,诗歌的感情无外乎三大类,即:国、家、人。
“国”,以忧国忧民(陆游《病起书怀》)、针砭时弊(白居易《秦中吟》)、山水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边塞征战(王昌龄《从军行》)为主要代表;
“家”,大致包括思乡怀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羁旅情思(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离别远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三大类;
“人”,分的比较细,咏史(李商隐《汉宫词》、刘禹锡《金陵怀古》、温庭筠《过陈琳墓》、杜牧《题乌江亭》),咏物(王安石《梅花》、王冕《墨梅》、贺知章《咏柳》、李贺《马诗》)、闺怨(张仲素《春闺思》、王昌龄《闺怨》、张籍《节妇吟》),惜时、劝勉(颜真卿《劝学》、杜秋娘《金缕衣》、董必武《惜时》),哲理(苏轼《琴诗》、杜甫《人阵图》),贬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归隐(陆游《思蜀》),渴望建功立业(辛弃疾《破阵子》)等为主。
二、语言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语言风格类,则应与主旨相辅记忆。如:忧国忧民一般以沉郁顿挫(杜甫《春望》)为主,主要以杜甫为代表;针砭时弊,多为幽默讽刺(白居易《秦中吟》);山水田园类(王维《山居秋暝》)往往语言或生动形象,或朴素自然,或清新雅致;边塞征战(王翰《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则往往以豪迈雄奇为主。
至于咏史咏物类(储光羲《咏山泉》),则华美绚丽,飘逸自然,而数量不少的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则往往含蓄、隐晦极尽缠绵蕴藉,也不失朦胧之感。当然,哲理诗有时也会隐晦朦胧,但因其背负着过多的社会责任与说教,故仍以明白晓畅为主。剩下的诸如建功立业(辛弃疾《破阵子》)则与边塞征战不同,偏重于雄浑豪放与慷慨悲壮。而归隐诗,则或多或少有一些山水田园的意境,多为平实质朴。当然,惜時(董必武《惜时》)和劝勉类(杜秋娘《金缕衣》)也含有委婉之感。总之,这类划分仅仅是方便回顾,大家大可不必生搬硬套,应讲究顺势而生,道法自然,答题须来得晓畅,不宜有雕砌之感。
三、形象(意境)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方面,应该从两大类、六方面建构。整个诗歌的意境一般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大类。但因诗言志、诗传情,往往中性所占比例很少,近几年高考题也未深入涉及,故暂不讨论,仅以积极和消极来处理。积极的意境分为淡、丽、静三方面,消极则分为冷、悲、荒三方面。
淡,主要指淡雅、恬淡(崔道融《溪居即事》)、朦胧(李商隐《锦瑟》);丽,指绚丽(晏殊《破阵子·春景》)、壮丽(“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秀丽(“江头春色,杨花飘飞,离亭晚笛,故人离别”)、开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澄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静,包含幽静(王维《山居秋暝》)、静谧(杜甫《月夜》)、静穆(张九龄《望月怀远》)之意。
消极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冷,指凄冷(李清照《一剪梅》)、阴冷(李清照《声声慢》、李煜《浪淘沙令》);悲,指悲壮(杜甫《登高》)、悲凉(王昌龄《长信秋词》)、孤寂(杜甫《旅夜书怀》);荒,指荒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衰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肃穆(周朴《春日秦国怀古》、姜夔《扬州慢》)。如此分类,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四、技巧类鉴赏术语的记忆
作为诗歌的表达技巧类,是高考的重头戏,近五年的高考几乎年年考,其考题比较杂散,如,有问艺术手法的、有问表现手法的、也有问艺术特征等的,门类繁多,在此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去记忆。即: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含篇章结构)
在这个公式中,表现手法为8+X,8即为八种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对仗、反问、设问。X为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分为几层,即:
1.赋(《七月》)、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兴(《氓》诗经);
2.联想(常用于题画诗、梦境、思乡诗中)、想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象征(周敦颐《爱莲说》);
3.对比(梅尧臣《陶者》)、衬托(李白《赠汪伦》)、烘托(王维《鸟鸣涧》)、渲染(《采莲曲》);
4.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顶真(“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用典(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感(杜牧《秋夕》)、回环(苏轼《赏花》)、复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达方式的篇章结构则应以开篇点题、层层深入、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为主。而总体而言,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为抒情和描写的方式,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为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则为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即事抒怀几类。而描写的方式则为一连串的对比词:虚实、远近、大小、明暗、动静、正侧、点面、视听、乐哀、工粗、抑扬、古今、主客、正反等方面。
诗歌鉴赏本来就应该是一件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我们首先注意,要进行分条论述使答案更富有层次性。其次注意,要具备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答题语言,使之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总之,万事均需用心。诗歌尤其如此,当你带着一种创造、品味和思想去解读诗歌时,你会发现诗歌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和县教科局/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