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以下简称“日出东方”项目)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办的美术创作项目,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首批“全面小康”“建党百年”主题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作为继“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美术创作项目”之后的第四个大型主题美术创作项目,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组织此次“日出东方”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线,围绕建党百年历史、建国70周年历史、上海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聚焦青年美术创作力量,旨在通过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发掘、培养青年美术人才,催生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美术精品力作,为不断推进本市文化事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和孵化工作,并寄望以推进项目为契机,精准补齐创作短板,进一步提升上海美术特别是上海主题创作在全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项目延续了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的美术创作宗旨,并在项目组织管理、参与主体、选题设置、创作媒介、创作成果等多方面都呈現出许多新的亮点。
项目组织凸显全流程管理
在项目组织上,主办方采取全流程管理的方式,从项目筹备、拟定选题、启动征稿、组织辅导讲座、导师分组督导、作品三次评审、作品收藏等各流程环节,加强项目组织与指导。项目于2020年6月向社会发布征稿启事,为帮助艺术家快速进入创作状态,主办方同时发布了推荐选题简介与参考资料清单,并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了两期共4场专题辅导讲座。项目共收到社会投稿369件,经过初评环节,专家共评选出签约作品115件,又经过复评流程,其中的100件签约作品(以下简称“签约作品”)进入大稿创作,其中油画48件、中国画18件、版画9件、雕塑16件、水彩(粉)画7件、综合材料2件。主办方针对不同画种跟进签约作者创作进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一对一向作者反馈专家意见,同时聚焦重点作品创作进度。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全程参与项目评审与创作辅导,对展现党史上重要人物、事件、纪念地的作品进行审读。主办方主动了解作者的创作需求,组织百余位作者分两组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实践,还协调作者“深扎”采风近20次:包括赴宋庆龄故居、上海印刷博物馆等文博场所查阅资料、现场速写;深入虹桥街道、市总工会“爱心接力站”等基层一线聆听群众心声,提供沪剧《壹号机密》剧照与视频,安排作者观摩演出。继征稿阶段举办4场专题辅导讲座后,在大稿创作阶段,主办方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与160余位青年美术工作者现场交流,邀请施大畏、孙颙、毛时安等专家结合“开天辟地—中
华创世神话项目”开展辅导讲座,深入探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厘清主题创作的方向和要点。到创作攻坚阶段,主办方组织督导专家走访作者创作室,采取一对一上门督导和集中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共计指导作品87件。督导专家组包括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市美协主席郑辛遥,艺术家李向阳、邱瑞敏、张培成、韩硕、陈翔、杨剑平、陈琪、殷雄、丁设、马小娟、沈雪江等。专家们针对作品存在的问题,大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协调、作品氛围的整体营造等,小到场景的细节真实、作品名称的推敲,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深化意见。这些举措切实帮助签约作者提高了针对具体创作难题的解决能力,也提升了他们主题创作的认识高度和思想境界。
参与主体聚焦45周岁以下美术工作者
在参与主体上,“日出东方”项目将全部选题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发布征稿通知,不设资历、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广泛发动45周岁以下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青年美术家参与,同时欢迎各年龄段艺术家参与创作,旨在通过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让更多有志于主题美术创作的青年创作力量浮出水面,提升青年美术家的主题创作能力,培育和扶持美术新人。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在国内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都属少见。签约作者中,不乏曾经参加过全国美术大展、十二艺节美展的艺术家,也有多位刚刚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作者崭露头角。他们中有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公司职员、在校研究生,还包括10位职业艺术家。按第一作者为统计标准,100件签约作品中,作者年龄45周岁(1975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的74件,作者生活工作在上海地区的77件。参与这样重要的创作项目,对美术工作者长远的艺术道路发展必定是获益终生的。
签约作者普遍成长于百年来祖国最为富强的时代,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主题性美术作品相比,生活的时代已然天翻地覆,个人对时代的感知和记忆也截然不同,签约作者无法亲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之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但得益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频繁便利的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的艺术创作,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质。签约作者积极参与项目,体现出高度的创作热忱和责任担当,他们十分珍视这次创作经历,将之视为提高自身主题创作能力的良机。许多签约作者将创作的视角从以往对自我个体生命体验的观照,转而投向建党百年的恢弘历史,从自身对历史的兴趣出发,深入研究选题,积极收集资料,采风体验生活。他们从纷繁的档案和图像史料中,反复推敲构图、造型、语言,以精湛的造型艺术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核,综合呈现出自己的历史观和艺术观,展现个人对历史和时代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此次项目中不少作品是由父女、师生两代人合作完成,有些“90后”作者有国外学习、生活经历,更能够体会到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来之不易。两代人的密切合作不仅完成了一幅幅艺术佳作,在艺术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更是在项目的筹备、创作过程中,触摸一段正在逐渐远去的历史,建立对这段历史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创作油画《肇家浜的变迁》的沈文绮是此次项目最年轻的作者,她在谈到项目创作时说:“我作为上海青年艺术家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希望用绘画的方式来向公众展现上海的城市变迁风貌。”平实的话语背后,是“90后”对自己城市发展变迁的骄傲,是对成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自豪。
以青年美术家为主体,通过这次项目重新触摸历史,激活民族记忆,在后疫情时代从更广阔的视野回望百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历程,也以更客观和清醒的态度来审视当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思想的激发比艺术技巧的提高能够更持久地滋养创作者成长和发展。
创作选题聚焦“大事”“近事”
在创作选题设置上,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以及上海城市建设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与事件为切入点,全面展现建党百年以来上海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场景,重点聚焦十八大以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从148个创作选题中进行创作的100个选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渔阳里2号(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时百余年的时间轴线里既有宏观叙事对历史的钩沉,如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历史大事件,也不乏从微观视角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特点,如展现人文精神关怀的为快递小哥加油点赞、垃圾分类、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等,且补充了大量以往主题创作工程未涉及过的重要选题,如中共中央文库、上海支援三线建设、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等,留给创作者充足的选择和发挥空间。100件签约作
品中,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5—1949)选题的作品共23件;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
1977)选题的作品17件;表现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2012)选题的作品15件;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013年至今)选题的作品45件。
创作媒介首次收入“小画种”
在创作媒介上,打破以往以油画、中国画、雕塑、版画为主的画种限制,拓宽画种类别,首次将水彩(粉)、综合材料纳入主题美术创作的范畴,不仅贴合时代审美发展的趋势,而且努力打破水彩(粉)、综合材料“小画种长于画小品,不适于画大作品”的认识局限和误区,为主题创作开拓了新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签订创作委托协议的100件作品中有7件水彩(粉)、2件综合材料,涌现出水彩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成功》、综合材料《中国式地图之长三角一体化》等在图式语言、表现手法上充分发挥所用媒介材料特性的佳作,丰富了项目整体的多元面貌。
艺术语言呈现“双创”新特点
在艺术创新上,全媒体时代图像的生成、获取和传播非常便利,美术创作必须与照片等机械图像拉开差距,方能彰显自身生产图像的意义和价值。此次项目许多作品具有图像时代美术创作的共性,比如拼接组合多幅图像而创造出新的画面,也展现出图像时代主题美术创作的新视野和新特点。现实主义在叙事性建构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易于展现创作所需的主题性和社会性,此次“日出东方”项目亦展现出现实主义在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强大魅力,反映出作者对于美术创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如雕塑作品《老渔阳里2号》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5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刚刚结束会议,边讨论边走出老渔阳里2号的人物群像。作者以艺术虚构和形象塑造构建出真实可感的场景,赋予了历史事件高度的艺术性和典型化,让历史具有了温度。油画作品《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则另辟蹊径,作者立足于油画本体语言的锤炼,以适度变形的形体塑造、厚涂的丰富肌理、单纯明快的色彩,营造出一个安静无人的会场空间场景,这静谧的会场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签约作者大胆尝试将表现主题与艺术风格探索紧密相结合,以多样的手法体现社会历史责任、个人艺术语言和时代审美气质的融合与统一,展现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创作的新表征,达到主观情感的诗意性抒发。表现、象征、抽象等多种手法在“日出东方”项目中都有一定比率的呈现。如中国画《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上海举办》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逆行者》的象征性手法、版画《快递小哥》的超现实主义意味,都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日出东方”项目的主题创作鲜少出现仰视视角的场景塑造和表现角度,更多采用平视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使得作品更为亲切、真实、可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着力于大悲大喜的情绪渲染,没有大开大阖的形体语言,没有慷慨激昂的表情刻画,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物之间张弛有度的聚合来构建整体关系和人物真实情绪的抒发,把人民的伟大和平凡统一起来,以小切口来反映凝重的历史史实和时代的变化发展,探索个人艺术风格与主题性创作精神内核的契合与统一。
成果运用关注社会效益
在成果运用上,为进一步加强美术藏品的活化利用,提升美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将开展陈列展示活动,通过长期陈列与巡展等形式,让美术作品走出库房,走到观众身边。一是部分作品将在中华艺术宫的“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首次亮相。本次展览是第一次大规模对本市以党史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成果的巡礼和检阅。这些作品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先后推动实施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占到了一半。二是选取项目部分代表性作品在关联场景内进行展示。充分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得以还原,让观众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性的联想,使时代精神得到更广泛的感知和认同,让正能量传播更广。所选作品基本涵盖雕塑、油画、中国画、版画、水彩(粉)画等类别;表现的主题涵盖建党伟业的历史回眸、經济建设成果、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三是举办文献展巡展。计划在美术馆、机场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展出,其中涵盖五大新城的五家文化场馆,既是落实五大新城文化赋能的工作要求,也是满足市民游客对于欣赏优秀艺术作品的实际需求。文献展将以创作草图、手稿、初稿、项目大事记、宣传短片等文献资料结合作品,展示当代青年艺术家怎样搜集素材、提炼主题、调整提高、塑造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最优的视觉方式呈现艺术家的思考。
“日出东方”项目通过全流程管理,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发掘了一大批有志于投身主题性创作的青年美术人才,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帮助他们提高了创作技巧,创新了艺术语言,提升了人格素养。不少作品展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体现出上海特色和时代特征,将有助于填补本市美术收藏展示体系的空白,全面展示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风貌。相信通过本项目涌现出来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将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项目组织凸显全流程管理
在项目组织上,主办方采取全流程管理的方式,从项目筹备、拟定选题、启动征稿、组织辅导讲座、导师分组督导、作品三次评审、作品收藏等各流程环节,加强项目组织与指导。项目于2020年6月向社会发布征稿启事,为帮助艺术家快速进入创作状态,主办方同时发布了推荐选题简介与参考资料清单,并在中华艺术宫举行了两期共4场专题辅导讲座。项目共收到社会投稿369件,经过初评环节,专家共评选出签约作品115件,又经过复评流程,其中的100件签约作品(以下简称“签约作品”)进入大稿创作,其中油画48件、中国画18件、版画9件、雕塑16件、水彩(粉)画7件、综合材料2件。主办方针对不同画种跟进签约作者创作进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一对一向作者反馈专家意见,同时聚焦重点作品创作进度。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全程参与项目评审与创作辅导,对展现党史上重要人物、事件、纪念地的作品进行审读。主办方主动了解作者的创作需求,组织百余位作者分两组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实践,还协调作者“深扎”采风近20次:包括赴宋庆龄故居、上海印刷博物馆等文博场所查阅资料、现场速写;深入虹桥街道、市总工会“爱心接力站”等基层一线聆听群众心声,提供沪剧《壹号机密》剧照与视频,安排作者观摩演出。继征稿阶段举办4场专题辅导讲座后,在大稿创作阶段,主办方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与160余位青年美术工作者现场交流,邀请施大畏、孙颙、毛时安等专家结合“开天辟地—中
华创世神话项目”开展辅导讲座,深入探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厘清主题创作的方向和要点。到创作攻坚阶段,主办方组织督导专家走访作者创作室,采取一对一上门督导和集中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共计指导作品87件。督导专家组包括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市美协主席郑辛遥,艺术家李向阳、邱瑞敏、张培成、韩硕、陈翔、杨剑平、陈琪、殷雄、丁设、马小娟、沈雪江等。专家们针对作品存在的问题,大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协调、作品氛围的整体营造等,小到场景的细节真实、作品名称的推敲,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深化意见。这些举措切实帮助签约作者提高了针对具体创作难题的解决能力,也提升了他们主题创作的认识高度和思想境界。
参与主体聚焦45周岁以下美术工作者
在参与主体上,“日出东方”项目将全部选题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发布征稿通知,不设资历、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广泛发动45周岁以下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青年美术家参与,同时欢迎各年龄段艺术家参与创作,旨在通过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让更多有志于主题美术创作的青年创作力量浮出水面,提升青年美术家的主题创作能力,培育和扶持美术新人。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在国内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都属少见。签约作者中,不乏曾经参加过全国美术大展、十二艺节美展的艺术家,也有多位刚刚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作者崭露头角。他们中有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公司职员、在校研究生,还包括10位职业艺术家。按第一作者为统计标准,100件签约作品中,作者年龄45周岁(1975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的74件,作者生活工作在上海地区的77件。参与这样重要的创作项目,对美术工作者长远的艺术道路发展必定是获益终生的。
签约作者普遍成长于百年来祖国最为富强的时代,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主题性美术作品相比,生活的时代已然天翻地覆,个人对时代的感知和记忆也截然不同,签约作者无法亲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之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但得益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频繁便利的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的艺术创作,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质。签约作者积极参与项目,体现出高度的创作热忱和责任担当,他们十分珍视这次创作经历,将之视为提高自身主题创作能力的良机。许多签约作者将创作的视角从以往对自我个体生命体验的观照,转而投向建党百年的恢弘历史,从自身对历史的兴趣出发,深入研究选题,积极收集资料,采风体验生活。他们从纷繁的档案和图像史料中,反复推敲构图、造型、语言,以精湛的造型艺术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呈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核,综合呈现出自己的历史观和艺术观,展现个人对历史和时代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此次项目中不少作品是由父女、师生两代人合作完成,有些“90后”作者有国外学习、生活经历,更能够体会到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来之不易。两代人的密切合作不仅完成了一幅幅艺术佳作,在艺术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更是在项目的筹备、创作过程中,触摸一段正在逐渐远去的历史,建立对这段历史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创作油画《肇家浜的变迁》的沈文绮是此次项目最年轻的作者,她在谈到项目创作时说:“我作为上海青年艺术家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希望用绘画的方式来向公众展现上海的城市变迁风貌。”平实的话语背后,是“90后”对自己城市发展变迁的骄傲,是对成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自豪。
以青年美术家为主体,通过这次项目重新触摸历史,激活民族记忆,在后疫情时代从更广阔的视野回望百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历程,也以更客观和清醒的态度来审视当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思想的激发比艺术技巧的提高能够更持久地滋养创作者成长和发展。
创作选题聚焦“大事”“近事”
在创作选题设置上,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以及上海城市建设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与事件为切入点,全面展现建党百年以来上海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场景,重点聚焦十八大以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从148个创作选题中进行创作的100个选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渔阳里2号(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历时百余年的时间轴线里既有宏观叙事对历史的钩沉,如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历史大事件,也不乏从微观视角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特点,如展现人文精神关怀的为快递小哥加油点赞、垃圾分类、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等,且补充了大量以往主题创作工程未涉及过的重要选题,如中共中央文库、上海支援三线建设、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等,留给创作者充足的选择和发挥空间。100件签约作
品中,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5—1949)选题的作品共23件;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
1977)选题的作品17件;表现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2012)选题的作品15件;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013年至今)选题的作品45件。
创作媒介首次收入“小画种”
在创作媒介上,打破以往以油画、中国画、雕塑、版画为主的画种限制,拓宽画种类别,首次将水彩(粉)、综合材料纳入主题美术创作的范畴,不仅贴合时代审美发展的趋势,而且努力打破水彩(粉)、综合材料“小画种长于画小品,不适于画大作品”的认识局限和误区,为主题创作开拓了新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签订创作委托协议的100件作品中有7件水彩(粉)、2件综合材料,涌现出水彩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成功》、综合材料《中国式地图之长三角一体化》等在图式语言、表现手法上充分发挥所用媒介材料特性的佳作,丰富了项目整体的多元面貌。
艺术语言呈现“双创”新特点
在艺术创新上,全媒体时代图像的生成、获取和传播非常便利,美术创作必须与照片等机械图像拉开差距,方能彰显自身生产图像的意义和价值。此次项目许多作品具有图像时代美术创作的共性,比如拼接组合多幅图像而创造出新的画面,也展现出图像时代主题美术创作的新视野和新特点。现实主义在叙事性建构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易于展现创作所需的主题性和社会性,此次“日出东方”项目亦展现出现实主义在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强大魅力,反映出作者对于美术创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如雕塑作品《老渔阳里2号》以具象写实的手法塑造了5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刚刚结束会议,边讨论边走出老渔阳里2号的人物群像。作者以艺术虚构和形象塑造构建出真实可感的场景,赋予了历史事件高度的艺术性和典型化,让历史具有了温度。油画作品《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则另辟蹊径,作者立足于油画本体语言的锤炼,以适度变形的形体塑造、厚涂的丰富肌理、单纯明快的色彩,营造出一个安静无人的会场空间场景,这静谧的会场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签约作者大胆尝试将表现主题与艺术风格探索紧密相结合,以多样的手法体现社会历史责任、个人艺术语言和时代审美气质的融合与统一,展现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创作的新表征,达到主观情感的诗意性抒发。表现、象征、抽象等多种手法在“日出东方”项目中都有一定比率的呈现。如中国画《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在上海举办》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逆行者》的象征性手法、版画《快递小哥》的超现实主义意味,都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日出东方”项目的主题创作鲜少出现仰视视角的场景塑造和表现角度,更多采用平视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使得作品更为亲切、真实、可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着力于大悲大喜的情绪渲染,没有大开大阖的形体语言,没有慷慨激昂的表情刻画,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物之间张弛有度的聚合来构建整体关系和人物真实情绪的抒发,把人民的伟大和平凡统一起来,以小切口来反映凝重的历史史实和时代的变化发展,探索个人艺术风格与主题性创作精神内核的契合与统一。
成果运用关注社会效益
在成果运用上,为进一步加强美术藏品的活化利用,提升美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将开展陈列展示活动,通过长期陈列与巡展等形式,让美术作品走出库房,走到观众身边。一是部分作品将在中华艺术宫的“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首次亮相。本次展览是第一次大规模对本市以党史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成果的巡礼和检阅。这些作品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先后推动实施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占到了一半。二是选取项目部分代表性作品在关联场景内进行展示。充分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得以还原,让观众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性的联想,使时代精神得到更广泛的感知和认同,让正能量传播更广。所选作品基本涵盖雕塑、油画、中国画、版画、水彩(粉)画等类别;表现的主题涵盖建党伟业的历史回眸、經济建设成果、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三是举办文献展巡展。计划在美术馆、机场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展出,其中涵盖五大新城的五家文化场馆,既是落实五大新城文化赋能的工作要求,也是满足市民游客对于欣赏优秀艺术作品的实际需求。文献展将以创作草图、手稿、初稿、项目大事记、宣传短片等文献资料结合作品,展示当代青年艺术家怎样搜集素材、提炼主题、调整提高、塑造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最优的视觉方式呈现艺术家的思考。
“日出东方”项目通过全流程管理,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发掘了一大批有志于投身主题性创作的青年美术人才,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帮助他们提高了创作技巧,创新了艺术语言,提升了人格素养。不少作品展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体现出上海特色和时代特征,将有助于填补本市美术收藏展示体系的空白,全面展示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风貌。相信通过本项目涌现出来的青年美术工作者,将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