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综观2019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指津】
考点一:划分朗讀节奏
【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法来断句:
一是理解大意分层次。要联系上下文,弄懂这个片段的大体意思,然后看能不能分出一个大概的层次来。
二是抓住名词理句子。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一般都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看看它们的前后可不可以断句。
三是寻找虚词分句子。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一般用于句首;“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一般用于复句中间;“也、矣、焉、耳、耶、与(欤)、邪”等经常用于句尾;“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疑问词一般代表此处是一个疑问句;“曰、云、言”表示人物在说话。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四是分析语法辨句子。“……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孰与……乎”“岂……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是典型的固定结构。
五是巧用修辞断句子。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可以利用修辞方法来断句。
【真题解析】例1.(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邑 人 贫 者 贷 之,不 善 者 教 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句意为:同乡里生活贫困的我就借钱借物给他,行为不端正的我就教导他。故可划分为: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真题解析】例2.(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考点指津】
考点一:划分朗讀节奏
【考点透视】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解题指津】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法来断句:
一是理解大意分层次。要联系上下文,弄懂这个片段的大体意思,然后看能不能分出一个大概的层次来。
二是抓住名词理句子。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一般都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看看它们的前后可不可以断句。
三是寻找虚词分句子。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一般用于句首;“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关联词一般用于复句中间;“也、矣、焉、耳、耶、与(欤)、邪”等经常用于句尾;“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疑问词一般代表此处是一个疑问句;“曰、云、言”表示人物在说话。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四是分析语法辨句子。“……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孰与……乎”“岂……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是典型的固定结构。
五是巧用修辞断句子。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可以利用修辞方法来断句。
【真题解析】例1.(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邑 人 贫 者 贷 之,不 善 者 教 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句意为:同乡里生活贫困的我就借钱借物给他,行为不端正的我就教导他。故可划分为: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真题解析】例2.(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