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新颖 造型奇巧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具,可谓包罗万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奇巧别致,取材新颖各异。文房用具在工艺品中虽然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考工考史,源远流长。它们从古至今,互相影响,互为促进;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由实用品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在各个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并且出现诸多精美绝伦的旷世佳作,光耀古今。下面掇取几件取材新颖的书案文具用品,以飨读者及同好。
  明代铜铸双龙笔架(图1),造型为双龙相对,细柔的身体扭转灵动,缠绕在一起,特殊的造型呈现多处弯曲,可用以承笔,显然为有意而作。其造型新颖别致,雕琢古拙极有童趣。笔架亦为常见之物,乃为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器。此件笔架奇巧,但并不华丽,观其风格、质地、造型、包浆及纹饰韵味,当为明代尤物。
  清代铜铸蟾蜍形砚滴(图2),蟾蜍翘首,口衔一碗形器,双目圆瞪,后背微隆,尾部下折,两前足自然曲蹲支撑,两眼至颈饰桃叶形纹饰一对,背部间饰卷带纹,腹光素,背上有一圆形注孔插入一圆柱形栓,腹部中空用以盛水,整体体态丰满,线条柔和,纹饰简朴,情致优雅,造型奇妙,敦厚可爱,给人丰富的美感。腹部阴刻“万年子孙怀疆永寿用之”篆字,书体古雅,为文人书房案头之器。
  民国茶晶雕松鹤同春纹笔筒(图3),笔筒仿制竹刻之形,取天然茶色水晶随料而制,近根处雕松树形,阳刻云朵纹布满器身,藉以表现树皮之肌理,松枝穿插虬劲,松针如轮,重重叠叠。枝杈倾向一侧,表现山松经历风雨的姿态。另一侧树皮开裂剥落,露出瘿瘤。不同侧面的不同结构,形成繁简、动静对比,从而显示出张驰有致的节奏感。茶晶为水晶中之极品,纯度极高,莹澈剔透。笔筒整材掏膛而成,用材硕大,雕艺绝伦,颇为难觅。
  清代邵友廷制紫砂水盂(图4),水盂方口无颈,斜肩,弧腹,由口至下腹,器渐向外弧,近底处,渐收敛。近底一侧有楷书题款:“友廷自制”,有三方阳文印,分别为:“为记”叶形印、“福”字圆印和“友廷”篆书印(见图)。此器素净,无多装饰,以单纯的紫砂色和洗练的造型彰显器物内在美。水盂的造型优美别致,有两点尤见巧思:一、底部大,平平地落在一个平面上,摆置稳重。从肩以下,盂体逐渐溜圆,使造型的重心亦随之下移,从而在底部增加了足够的重力。二、坚致洗练的坯胎,外观呈优雅单一的紫砂色,表面且有极细小的针状砂粒,并不细腻。盂身成型工艺采用打筒技法打成,片子匀平而坚巧,边线劲直而有力,制作工艺简洁工整,准确紧凑,舒展大方,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体现了水盂的整体气势,反映出作者的构思和造型确是深有创意。
  邵友廷,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紫砂名手,精工壶艺,所制大多工整、规矩,尤其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自制器物上大多有“友廷”篆书阳文印,系近代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养父。其制砂工艺名誉极高,颇具影响。
  清代象牙雕麦穗纹水盂(图5),水盂象牙质地细腻、坚韧,取嘉禾之形,编绕而成雀巢状,形象生动,野趣横生,镂雕穿空,一丝不苟。“暖巢铺就,哺育学成”。教子苦心油然而起,闲置案头,生爱添情。水盂整体雕琢细致入微,方寸之间,气韵生动,密而不乱,繁中求稳,体态轻盈薄润,可见作者之功力,作品利用象牙优良的可视性,将牙雕工艺发挥到极至。
  青金石雕佛手水盂(图6),水盂以佛手为主题,精雕细刻,使造型充满立体感,而细腻的质地,使人感到它滋润的肌理,生动逼真,巧夺天工,充分表现佛手的表面凹凸,真实感极强,且小巧宜于摆设玩赏。这件别出心裁的器型,精细的制艺,合体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它以完美的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青金石原料主要产自西域,从古至今以琢器者发现极其稀少,这件用青金石制成的文房水盂堪称精心之作,颇为珍贵。
  木变石雕福在眼前笔洗(图7),木变石纹理优美,色彩古雅,略带琥珀质感,木纹丝丝相扣。该笔洗形如鼓墩,外环雕琢蝙蝠,中间拱出金钱眼一枚,寓意“福在眼前”。整体形态雍容大气,具有强烈的古拙感,虽然是立体雕,却又充满了线条的趣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被誉为“宋代第一钱”、“御笔之最”、“铁画银钩”的“崇宁通宝”钱,是出自宋代皇帝徽宗赵佶之御笔。独到的“瘦金体”,独领风骚近千年,笔者有幸在数年前集到此枚大钱,当时如获至宝,兴奋不已,爱不释手,消息一传出,招来好多泉友上门观赏、揣摩,现借贵刊一角,展现给大家欣赏。  是品钱径10.6厘米,穿径2.5厘米,厚0.55厘米,重210.8克,精青铜质,褐黑色包浆浑厚熟旧,长期把玩痕迹明显,古意盎然,一见
期刊
独具神韵的“应历通宝”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版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
期刊
明朝时,在苏州城外有一处外表普通名气却很不普通的农宅。宅院的主人名叫沈周,时以诗书画冠绝于当世,历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皆出于其门下。沈周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然不好做官,唯好寄情山水,沈周特地把家从苏州城搬到这里,就是为了避开尘俗的喧扰,图个清静。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天,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就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来人一副衙门里当差的打扮:“你是沈周吗?太守有令,征召你进城服劳役,为太守
期刊
2009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笔者在沈阳鲁园古玩市场购得一枚“圣宋通宝”篆书背横写“当五”钱。当时只是感觉此钱很少见,而且这枚钱币的篆书字体十分美观大方,看着令人视觉很舒适。  此钱币形制规整,穿口修直,内外廓齐整,字口深峻,钱文清晰。正面“圣宋通宝”和背面横写的“当五”六字为篆书体字,书体取法于小篆,工整适度,布局严谨,方中见圆,具有母钱风范。直径31.5毫米,厚度2.8毫米,重量10.7克。青
期刊
我国历史上,辽与西夏都有“天庆”年号,且都铸行过“天庆元宝”钱。辽天祚帝天庆年为公元1111-1120年,历时十年;西夏桓宗天庆年为公元1194-1206年,历时十三年,两者前后相差八十余年。两种“天庆元宝”却出于两个不同国度,两“天庆元宝”钱皆用汉文书写,初识者一般较难区分。西夏除汉文“天庆元宝”钱之外,还有一种西夏文的“天庆宝钱”,而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大辽天庆”镇库大钱。  笔者这里所展示
期刊
在当前的古玩收藏热中,不少收藏爱好者由于思想方法不对头,往往忽视标本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定“两个凡是”,即:凡是书本上写的都是正确的,凡是专家讲的都是正确的。只凭看了几本古玩书本,或听专家讲了几次课,就以为进入了古玩收藏的“自由王国”,于是抱着浮躁、侥幸的心理,贸然出击,最终由于“眼低手松魄力大”,交了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学费”买回一屋赝品,甚为可惜!在古玩鉴定中,标本、书本、专家
期刊
一、“大元通宝”    “大元通宝”,元代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始铸。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民族争斗中以勇猛、善战、凶悍、顽强著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部族,1234年消灭了金国。1236年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1年定年号为“元”。1279年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元代流通的货币以纸币为主,在各种古钱图录上虽然收录了多种金属币,但数量很少。元代的金属币与其
期刊
【开篇语】    2011年开年新初,本刊“名家书画收藏”栏目聚焦近现代书画名家、名作。光焰千秋的近现代大师,按生年排序他们是: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徐悲鸿、溥儒、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陈少梅12人。他们的画像由大收藏家高魏华盛情专请内蒙古画家孟喜元所绘。孟喜元怀着虔诚敬畏之心,查阅多方资料,重温大师生平、焚香沐浴、顶礼膜拜,数易其稿,九朽一罢,最终成就此壮举,原作悉数
期刊
历史经验证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无不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整个清朝文化艺术中的绘画来说,更是这样。从清初的顺治年间,一直到嘉庆,这一时期政治巩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故这一时间段的绘画业,也一直处于繁茂、昌盛的景象,尤其“康乾盛世”期间,绘画业的发展最盛。画坛人才辈出,突出的如“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新安画派”、“扬州八怪”等等。康熙皇帝雅好绘画,极喜
期刊
明熹宗朱由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名气大约仅次于鲁班),他的木制品绝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珍品。熹宗皇帝的作品常施以五彩,精致而妙丽,在雕刻上尤其见工夫,独具匠心,出人意表。  朱师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制成一件作品后,满意的会反复赏玩,自得其乐,不满意的,会扔了重做,孜孜不倦。从来不必考虑成本,只为追求完美境界,只有这么制造的木器作品,才能成为“奢侈品”跟熹宗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