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勇在自己的新书《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里写了一个唐朝的疯和尚寒山,这个人在国内早已被人遗忘,但在美国却成为几代精神领袖的偶像。从寒山开始,费勇和慕容雪村聊起了人的自由。什么是自由?如何能自由?在这个高速的时代里,自由似乎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但他们同样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这个时代里的寒山,不疯魔,不成活。
此前,陈坤一直在微博上不下十次晒出新收到的一本书,还曾一度将微博头像改成了图书封面,并坦言该书作者是自己的心灵引导者。该书正是暨南大学教授费勇的新书《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禅疯子寒山的八堂修心课》。他是行走书系的主编,曾与陈坤一起参与过“行走的力量”公益行动。慕容雪村与费勇是老交情,虽然是网络作家出身,写过很多畅销书,但是他却更愿意和费勇讨论关于精神自由和物质自由的问题。
做精神上的非主流
费勇笔下的寒山是一个怪人,也是一个奇人。这个和尚生活在隋末唐初,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他不追求功名,却选择了隐逸,做精神上的非主流。慕容雪村便说,我们今天见到的非主流,都是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上的,谁敢像寒山一样做一个精神上的非主流呢?
慕容雪村:据考证,寒山应该是隋朝的皇室后裔。从隋变唐,隋朝的杨家没落了,生活在一个新的唐朝,生活在一个新世界。隋朝皇室后裔的一大家人,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不幸的遭遇,而他则隐姓埋名活了下来。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隐逸之风,人们对于现实不满,就去深山过自己的生活,不跟社会发生往来。
当然隐法有很多种,有做隐士的,也有侠隐的,还有狂隐的。像寒山这种基本上是狂隐,貌似癫狂。寒山几乎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为什么不能出来为国家、为人民出一点力,而去选择做一个隐士。我们现在对90后这一代人有一个说法叫非主流,他们的非主流也许在发行、在穿着打扮、在言行举止,但是我想几乎没有像寒山这样精神上的非主流。
费勇:就跟你说的一样,寒山跟中国的隐逸传统有关系,所以也有人怀疑其实根本没有寒山这个人,他只是后来人塑造出来的,是中国文人们向往的那种隐居生活,远离社会和官场,很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至于那些诗歌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是很多不同的人写的,不管是什么朝代,总有一些边缘的人,可能他考不上科举被边缘了,就把自己的诗歌写在寒山的名下。所以,也可能寒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说法,一个理想。
在官方的历史文献中,是没有寒山这个人的,只有在禅宗里面,或者是关于道家仙人的传说中有他。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我觉得他们好像是根据寒山的诗歌猜测出来的。说寒山出生在一个比较好的家庭里,后来要参加科举考试前,他去一个官员家里为那人的母亲祝寿,可他写了一首诗意思是好像老太太要死了,这个官员自此就开始报复他了。关于寒山的故事其实很多,当然美国人对他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慕容雪村:我记得很多年以前咱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就跟我讲你计划写一本书,关于寒山。寒山在中国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在美国他的名声特别的响亮,为什么他们会把寒山作为精神领袖?你说你觉得这个现象非常的有意思,一个中国的诗僧,一个癫狂的和尚,为什么反而会引起西方的作家、甚至是整个社会思潮的关注。之后咱俩再碰面的时候,我一直在问寒山这本书写完了没有?到现在总算是出版了。
费勇:其实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微不足道的书,出版以后我自己看了一遍,并不是特别的满意。最初想写寒山,应该是在2009年。他其实是三代美国人的偶像,第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后来是6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之后一直到乔布斯。寒山等于是美国反主流价值观念的三代年轻人的精神导向,是因为这个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本书我最初的构想,是想把三个方面浓缩在一起来写,应该会是一本很特别的书。第一个,我想写一个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时候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恰好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时代。在中国,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而西方那时候也开始注意到东方的一些东西,对东方的文化很感兴趣。
第二个,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讲了几万公里的路程,有好几条路线,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原本计划是我自己走完以后,和小说有一个对比,可惜现在我还在行走。第三个就是对寒山十五首诗的文本解读,这个解读是我看了以后觉得唯一对得起大家的。通过这些我试图跟大家探讨一种思考的方法,我们怎么看待外界?怎么看待我们自己?怎么看待各种观念?起码我想这是一本提出问题的书。
不要被词语绑架
在美国,寒山总是和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他们是消极的,但费勇和慕容雪村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经常被一个词语绑架,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费勇说要对所有的词语保持中立的态度,慕容雪村也提醒我们要对词语保持警惕。
费勇:寒山的隐逸和凯鲁亚克所谓“垮掉的一代”,经常被认为是消极的。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生下来,都会面对所谓的现实,现实里面有各种制度、各种条条框框。但是,在我们的心理还有一个东西叫理想,有一些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实与理想,常常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我觉得有三种。
第一种可能最普遍,很多人选择适应现实、顺从现实,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同流合污。就好像罗素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越来越有智慧,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却变得越来越老套,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框架里面。第二种类型就是革命者,他看到不合理的制度就要去反抗和改变。
还有第三种人,就是我只去做我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情。举一个文学的例子,鲁迅的小说通常是正面的、直接的,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位作家叫沈从文,方法和鲁迅不一样。他是,我不跟你对抗,我只把美得东西展现给你。这两种态度其实都有弊端,鲁迅的方式可能会陷到泥潭里去,而沈从文的方式多少就选择了同流合污,当然这两种都是积极的态度。 慕容雪村:在中国的词汇里,经常是一方面好的,另一方面是坏的。比如说积极是好的,消极就是坏的;上进是好的,堕落就是坏的。我们都熟悉了这样一套语言,可是很少有人会去想,这样合理吗?为什么积极一定是好的,消极一定是坏的?为什么有用是好的,无用就是坏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王小山聊天,他跟我讲他怎么玩游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特别弱智的游戏上。我就跟他说:“你要是不把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而是去写文章、开公司,你得有多成功啊?”然后王小山跟我说:“如果我连游戏都不能玩,烟不抽酒也不喝,我只是一门心思赚钱,那我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啊?生活就是我们自己的,积极也好,消极也罢,那都是这个社会在评判我们。可是如果生活都让社会评判了,那我们自己的快乐呢?自己快乐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费勇:其实这是一个生存的基本常识,谁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跟你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对所有的词语表示中立的态度。比如我觉得最暴力的一个词是“成功”,因为它表示着你必须要成功,不成功就是失败,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其实哪有那么多成功和失败、积极和消极的差别。每个人的生活,自己都像草木一样,不见得松鼠就一定比狗尾巴草要伟大,这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价值。
我挺喜欢你的这种态度,就是对每一个词语都保持警惕,所有的词都是虚假的东西,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剩女”,什么叫剩女啊?难道人一定要结婚吗?大家张口闭口都是剩女,好像剩女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很多人生活的问题就在这里,基本上不假思索地接受所有的词语,什么爱国、剩女、暖男,不管什么统统接受。
两个自由并不矛盾
说起自由,很多人立刻将它分为“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好像这两者是同极相斥的磁铁。慕容雪村觉得这是大家理解的误区,应当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费勇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从佛教教义中领悟到精神自由的独立性,自由在我们身上,随时随地。
慕容雪村:咱们平常讲到自由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乞丐很自由,你愿意做乞丐吗?第一个其实是讲我们天然的生活状态,跟另外一个词“自在”相同,自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的意味。第二个是说我们人作为一个个体,处在宇宙天地,处在红尘人间,处在一种不受支配、不受约束的状态中。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政治自由,也就是罗斯福讲的四大自由:言论和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民国初我国教育家严文聪给他补充了第五大自由,就是人有头脑的自由。我觉得你就是在书写这种,处在宇宙天地、红尘人间的精神状态。
费勇:中世纪有一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德拉·米兰多拉,他有一本书叫《论人的尊严》,那里面有一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上帝创造人的时候,给所有的动物、植物都固定了位置,只有人没有给固定的位置。给了人自由的意志,人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按照佛教说,我来世可能成为小老鼠,也可能变成畜生。实际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把自由意志的东西遗忘了。经常会跟随这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个词语,或者是其他优秀文化中的各种词语,卷入那个洪流当中,忘了自己本身是具有自由意识的。
慕容雪村:我理解你所讲的自由,有点像庄子所描述的精神状态。你住在一个破房子里面,你要看看你生活在浩浩苍天的茫茫大地之间。你家里的被子很破,你想想清晨的露水,想想窗前的明月,睡在天地之间,睡在明月之下。当然我吃的很简单,但是这些我不在乎。我追求的是什么呢?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或者用海子的几句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首诗是: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就独自走向空无一人的山峦。其实这就是自由的状态。
费勇:其实在佛教里,包括老庄都遇到一个问题。尤其在《金刚经》里面,一方面让你做善事,一方面又要你不能有善恶的分别心。庄子也是这样,说我们要做好人、做君子。但是老子跳出来说不,正因为有人要当圣人,才有很多人去当坏人。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塑造了很多好人的榜样,但是看上去坏人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里面老子是看得更透彻。但是这两者的逻辑层面不一样,你不能混淆。举个例子,假如我见到一个人贩子,他要被枪毙,而我心中明白这两者的含义,就会觉得,这个人犯了罪受惩罚没有问题,但是我可能不会去骂他,不会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相反我内心可能怀有一种怜悯,但其实这是很难的。
慕容雪村:你刚才说的特别对,古代有很多政府管不到的深山密林,隐士可以生活在那里,没有人骚扰,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可现在我们无论走在哪里,都有政府。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的灵魂和精神,可以在车水马龙之中得到片刻的闲适。我们的生活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可能很多人在生活里,更多的关注物质生活,背什么包、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在爱因斯坦看来,如果人的生活只有这些内容,那就是猪一样的生活,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生活。
费勇
最悲观的人其实最乐观
Q: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处理那些不开心的事呢?
A: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喜欢,你喜欢就不会有压力。如果不喜欢,可能我就会很快地把它处理掉。我二十多岁接触到佛教,尽管我至今不是佛教徒,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25岁开始,我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个意象: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的一瞬间,天上的流光飞过。这个画面对我的影响很大,会让我沉淀下来、安静下来。所以一定要冷静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做任何事你都应该做最坏的打算,最悲观的人其实是最乐观的。
有一句话我在书里面引用了两次,我觉得可以诠释我想表达的东西: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都可以做,这是勇气的问题,但是人不能想要得到你想得到的。你可以做,但是结果你控制不了。这个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讲自由的界限。比如说我写了这本书,是一件我想要做的事情,最终我做了,但是结果我不知道,它能卖多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我也控制不了。但是我的自由在这本书里面,这是我可以做到的。
Q:很多人会觉得,物质生活不满足,我怎么去追求我喜欢的事情呢?
A:第一,物质生活并不是特别重要,我们看释迦牟尼就知道了,他原本是一个王子,住在王宫里面,但是他连整个王国都不要了,去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第二,我是大学老师,我看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很痛苦,很多毕业生跟我说想先去赚一笔钱,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我觉得,一开始你就不能妥协,必须要找一件你喜欢的事去做,并且努力把你喜欢的事情变得有市场价值。
慕容雪村
不要让物质自由变成枷锁
Q: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励志书籍能帮助我们追求成功和自由吗?
A:1992年我刚上大学,我问了老师一个许多大学生都会问的问题:我们大学四年应该怎样度过呢?老师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真话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假话呢,你问我你的生活怎么过?生活是你自己过的,你希望按照别人的指示过吗?”那时候我突然醒悟了,自己的生活不要问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这一点对我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书店里畅销书排行榜有很多非常励志的书,读这一类书都是有一个心理预示的,就是如果学到了他的经验,我就能变成他,和他一样成功。结果当然并不是这样,而且成功这个词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考虑,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很富有的画家,但是他画得并不好,算不算成功?一个诗人写的诗很好,但他却生活潦倒,这又算不算成功呢?在当下,像寒山一样,穿破衣服、住在山里,吃野果、喝山泉,但是他精神上怡然自得,你说这算成功吗?
Q:很多人把物质自由作为好生活的前提,你觉得是吗?
A:基本上讲物质自由,就是有足够的钱才会自由。很多人会觉得,我有了足够的钱,有了物质自由之后,才可能有精神自由,其实不是这样的。2005年到2008年我住在拉萨,我有一个朋友就特别想去。我去纳木错,跟他说你来吧,纳木错特别宁静,他说忙得走不开。我去雅鲁藏布江,到处开满了桃花,我打电话说你来吧,他还是说忙。等我离开拉萨的时候,他跟我抱怨说,当时真应该跟你去。我当时就觉得,他大概一辈子也去不成西藏了。所以如果你只追求物质上的自由,反而会成为你的人生枷锁。
此前,陈坤一直在微博上不下十次晒出新收到的一本书,还曾一度将微博头像改成了图书封面,并坦言该书作者是自己的心灵引导者。该书正是暨南大学教授费勇的新书《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禅疯子寒山的八堂修心课》。他是行走书系的主编,曾与陈坤一起参与过“行走的力量”公益行动。慕容雪村与费勇是老交情,虽然是网络作家出身,写过很多畅销书,但是他却更愿意和费勇讨论关于精神自由和物质自由的问题。
做精神上的非主流
费勇笔下的寒山是一个怪人,也是一个奇人。这个和尚生活在隋末唐初,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他不追求功名,却选择了隐逸,做精神上的非主流。慕容雪村便说,我们今天见到的非主流,都是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上的,谁敢像寒山一样做一个精神上的非主流呢?
慕容雪村:据考证,寒山应该是隋朝的皇室后裔。从隋变唐,隋朝的杨家没落了,生活在一个新的唐朝,生活在一个新世界。隋朝皇室后裔的一大家人,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不幸的遭遇,而他则隐姓埋名活了下来。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隐逸之风,人们对于现实不满,就去深山过自己的生活,不跟社会发生往来。
当然隐法有很多种,有做隐士的,也有侠隐的,还有狂隐的。像寒山这种基本上是狂隐,貌似癫狂。寒山几乎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为什么不能出来为国家、为人民出一点力,而去选择做一个隐士。我们现在对90后这一代人有一个说法叫非主流,他们的非主流也许在发行、在穿着打扮、在言行举止,但是我想几乎没有像寒山这样精神上的非主流。
费勇:就跟你说的一样,寒山跟中国的隐逸传统有关系,所以也有人怀疑其实根本没有寒山这个人,他只是后来人塑造出来的,是中国文人们向往的那种隐居生活,远离社会和官场,很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至于那些诗歌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是很多不同的人写的,不管是什么朝代,总有一些边缘的人,可能他考不上科举被边缘了,就把自己的诗歌写在寒山的名下。所以,也可能寒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说法,一个理想。
在官方的历史文献中,是没有寒山这个人的,只有在禅宗里面,或者是关于道家仙人的传说中有他。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我觉得他们好像是根据寒山的诗歌猜测出来的。说寒山出生在一个比较好的家庭里,后来要参加科举考试前,他去一个官员家里为那人的母亲祝寿,可他写了一首诗意思是好像老太太要死了,这个官员自此就开始报复他了。关于寒山的故事其实很多,当然美国人对他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慕容雪村:我记得很多年以前咱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就跟我讲你计划写一本书,关于寒山。寒山在中国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在美国他的名声特别的响亮,为什么他们会把寒山作为精神领袖?你说你觉得这个现象非常的有意思,一个中国的诗僧,一个癫狂的和尚,为什么反而会引起西方的作家、甚至是整个社会思潮的关注。之后咱俩再碰面的时候,我一直在问寒山这本书写完了没有?到现在总算是出版了。
费勇:其实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微不足道的书,出版以后我自己看了一遍,并不是特别的满意。最初想写寒山,应该是在2009年。他其实是三代美国人的偶像,第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后来是6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之后一直到乔布斯。寒山等于是美国反主流价值观念的三代年轻人的精神导向,是因为这个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本书我最初的构想,是想把三个方面浓缩在一起来写,应该会是一本很特别的书。第一个,我想写一个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时候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恰好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时代。在中国,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而西方那时候也开始注意到东方的一些东西,对东方的文化很感兴趣。
第二个,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讲了几万公里的路程,有好几条路线,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原本计划是我自己走完以后,和小说有一个对比,可惜现在我还在行走。第三个就是对寒山十五首诗的文本解读,这个解读是我看了以后觉得唯一对得起大家的。通过这些我试图跟大家探讨一种思考的方法,我们怎么看待外界?怎么看待我们自己?怎么看待各种观念?起码我想这是一本提出问题的书。
不要被词语绑架
在美国,寒山总是和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他们是消极的,但费勇和慕容雪村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经常被一个词语绑架,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费勇说要对所有的词语保持中立的态度,慕容雪村也提醒我们要对词语保持警惕。
费勇:寒山的隐逸和凯鲁亚克所谓“垮掉的一代”,经常被认为是消极的。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生下来,都会面对所谓的现实,现实里面有各种制度、各种条条框框。但是,在我们的心理还有一个东西叫理想,有一些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实与理想,常常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我觉得有三种。
第一种可能最普遍,很多人选择适应现实、顺从现实,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同流合污。就好像罗素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越来越有智慧,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却变得越来越老套,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框架里面。第二种类型就是革命者,他看到不合理的制度就要去反抗和改变。
还有第三种人,就是我只去做我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情。举一个文学的例子,鲁迅的小说通常是正面的、直接的,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位作家叫沈从文,方法和鲁迅不一样。他是,我不跟你对抗,我只把美得东西展现给你。这两种态度其实都有弊端,鲁迅的方式可能会陷到泥潭里去,而沈从文的方式多少就选择了同流合污,当然这两种都是积极的态度。 慕容雪村:在中国的词汇里,经常是一方面好的,另一方面是坏的。比如说积极是好的,消极就是坏的;上进是好的,堕落就是坏的。我们都熟悉了这样一套语言,可是很少有人会去想,这样合理吗?为什么积极一定是好的,消极一定是坏的?为什么有用是好的,无用就是坏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王小山聊天,他跟我讲他怎么玩游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特别弱智的游戏上。我就跟他说:“你要是不把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而是去写文章、开公司,你得有多成功啊?”然后王小山跟我说:“如果我连游戏都不能玩,烟不抽酒也不喝,我只是一门心思赚钱,那我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啊?生活就是我们自己的,积极也好,消极也罢,那都是这个社会在评判我们。可是如果生活都让社会评判了,那我们自己的快乐呢?自己快乐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费勇:其实这是一个生存的基本常识,谁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跟你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对所有的词语表示中立的态度。比如我觉得最暴力的一个词是“成功”,因为它表示着你必须要成功,不成功就是失败,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其实哪有那么多成功和失败、积极和消极的差别。每个人的生活,自己都像草木一样,不见得松鼠就一定比狗尾巴草要伟大,这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价值。
我挺喜欢你的这种态度,就是对每一个词语都保持警惕,所有的词都是虚假的东西,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剩女”,什么叫剩女啊?难道人一定要结婚吗?大家张口闭口都是剩女,好像剩女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很多人生活的问题就在这里,基本上不假思索地接受所有的词语,什么爱国、剩女、暖男,不管什么统统接受。
两个自由并不矛盾
说起自由,很多人立刻将它分为“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好像这两者是同极相斥的磁铁。慕容雪村觉得这是大家理解的误区,应当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费勇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从佛教教义中领悟到精神自由的独立性,自由在我们身上,随时随地。
慕容雪村:咱们平常讲到自由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乞丐很自由,你愿意做乞丐吗?第一个其实是讲我们天然的生活状态,跟另外一个词“自在”相同,自在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的意味。第二个是说我们人作为一个个体,处在宇宙天地,处在红尘人间,处在一种不受支配、不受约束的状态中。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政治自由,也就是罗斯福讲的四大自由:言论和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民国初我国教育家严文聪给他补充了第五大自由,就是人有头脑的自由。我觉得你就是在书写这种,处在宇宙天地、红尘人间的精神状态。
费勇:中世纪有一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德拉·米兰多拉,他有一本书叫《论人的尊严》,那里面有一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上帝创造人的时候,给所有的动物、植物都固定了位置,只有人没有给固定的位置。给了人自由的意志,人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按照佛教说,我来世可能成为小老鼠,也可能变成畜生。实际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把自由意志的东西遗忘了。经常会跟随这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个词语,或者是其他优秀文化中的各种词语,卷入那个洪流当中,忘了自己本身是具有自由意识的。
慕容雪村:我理解你所讲的自由,有点像庄子所描述的精神状态。你住在一个破房子里面,你要看看你生活在浩浩苍天的茫茫大地之间。你家里的被子很破,你想想清晨的露水,想想窗前的明月,睡在天地之间,睡在明月之下。当然我吃的很简单,但是这些我不在乎。我追求的是什么呢?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或者用海子的几句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首诗是: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就独自走向空无一人的山峦。其实这就是自由的状态。
费勇:其实在佛教里,包括老庄都遇到一个问题。尤其在《金刚经》里面,一方面让你做善事,一方面又要你不能有善恶的分别心。庄子也是这样,说我们要做好人、做君子。但是老子跳出来说不,正因为有人要当圣人,才有很多人去当坏人。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塑造了很多好人的榜样,但是看上去坏人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里面老子是看得更透彻。但是这两者的逻辑层面不一样,你不能混淆。举个例子,假如我见到一个人贩子,他要被枪毙,而我心中明白这两者的含义,就会觉得,这个人犯了罪受惩罚没有问题,但是我可能不会去骂他,不会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相反我内心可能怀有一种怜悯,但其实这是很难的。
慕容雪村:你刚才说的特别对,古代有很多政府管不到的深山密林,隐士可以生活在那里,没有人骚扰,过怡然自得的生活。可现在我们无论走在哪里,都有政府。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的灵魂和精神,可以在车水马龙之中得到片刻的闲适。我们的生活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可能很多人在生活里,更多的关注物质生活,背什么包、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在爱因斯坦看来,如果人的生活只有这些内容,那就是猪一样的生活,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生活。
费勇
最悲观的人其实最乐观
Q: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处理那些不开心的事呢?
A: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喜欢,你喜欢就不会有压力。如果不喜欢,可能我就会很快地把它处理掉。我二十多岁接触到佛教,尽管我至今不是佛教徒,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25岁开始,我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个意象: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的一瞬间,天上的流光飞过。这个画面对我的影响很大,会让我沉淀下来、安静下来。所以一定要冷静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且,做任何事你都应该做最坏的打算,最悲观的人其实是最乐观的。
有一句话我在书里面引用了两次,我觉得可以诠释我想表达的东西: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都可以做,这是勇气的问题,但是人不能想要得到你想得到的。你可以做,但是结果你控制不了。这个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讲自由的界限。比如说我写了这本书,是一件我想要做的事情,最终我做了,但是结果我不知道,它能卖多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我也控制不了。但是我的自由在这本书里面,这是我可以做到的。
Q:很多人会觉得,物质生活不满足,我怎么去追求我喜欢的事情呢?
A:第一,物质生活并不是特别重要,我们看释迦牟尼就知道了,他原本是一个王子,住在王宫里面,但是他连整个王国都不要了,去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第二,我是大学老师,我看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很痛苦,很多毕业生跟我说想先去赚一笔钱,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我觉得,一开始你就不能妥协,必须要找一件你喜欢的事去做,并且努力把你喜欢的事情变得有市场价值。
慕容雪村
不要让物质自由变成枷锁
Q: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励志书籍能帮助我们追求成功和自由吗?
A:1992年我刚上大学,我问了老师一个许多大学生都会问的问题:我们大学四年应该怎样度过呢?老师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真话就是,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假话呢,你问我你的生活怎么过?生活是你自己过的,你希望按照别人的指示过吗?”那时候我突然醒悟了,自己的生活不要问别人的意见,我觉得这一点对我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书店里畅销书排行榜有很多非常励志的书,读这一类书都是有一个心理预示的,就是如果学到了他的经验,我就能变成他,和他一样成功。结果当然并不是这样,而且成功这个词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考虑,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很富有的画家,但是他画得并不好,算不算成功?一个诗人写的诗很好,但他却生活潦倒,这又算不算成功呢?在当下,像寒山一样,穿破衣服、住在山里,吃野果、喝山泉,但是他精神上怡然自得,你说这算成功吗?
Q:很多人把物质自由作为好生活的前提,你觉得是吗?
A:基本上讲物质自由,就是有足够的钱才会自由。很多人会觉得,我有了足够的钱,有了物质自由之后,才可能有精神自由,其实不是这样的。2005年到2008年我住在拉萨,我有一个朋友就特别想去。我去纳木错,跟他说你来吧,纳木错特别宁静,他说忙得走不开。我去雅鲁藏布江,到处开满了桃花,我打电话说你来吧,他还是说忙。等我离开拉萨的时候,他跟我抱怨说,当时真应该跟你去。我当时就觉得,他大概一辈子也去不成西藏了。所以如果你只追求物质上的自由,反而会成为你的人生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