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一方面,数学应用题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数学联系生活的运用性,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才能解决;另一方面,应用题的内容广泛,既涉及日常生活,又涉及建筑施工,农业生产等,需要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因此,加强应用题解题研究对于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尤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就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题型。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不是将一些数学公式张冠李戴,生搬硬套,就是冥思苦想,大搞“题海战术”,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如何更有效率的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一个值得数学老师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审题技巧
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往往因题目叙述内容较长,没有耐心,其实只要掌握了审题的技巧,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1).首先要仔细审题。数学语言的表达往往是十分精确,并具有特定的意义。审题时,就要仔细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句,只有领会其确切的含义,才能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叩开解答之门。对语文基础知识好的同学,审题,理解能力很强,很容易读懂题目。(2)审题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时对题目的条件进行补充或结果进行限制。审题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还其庐山真面目,便为解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与依据,解题思路也油然而生。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3.审题时要善于“转化”和“建模”。一道数学题目,在审题时应先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并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解数学题时,应对题目中的文字语言反复推敲,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获取解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在审题中学会动脑,学会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1.巧换角度,枊暗花明。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如果按常规思路无从下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旁敲侧击”巧换角度重新审视题目,也许就会破解其中的“玄机”,找到更好的方法。
例如:某小学原有360名学生,其中女生7/12。今年学校扩招,又增加了几名女生,这样,女生占到总人数的3/5。问:今年转进了多少名女生?
在本题中,如果按常规角度思考,一直抓住“女生”人数不放,在小学知识范围内进行求解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只要我们转换角度,从“男生”方面去分析,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由于男生一直没有变化,占原总人数的(1-7/12)所以可顺利求出其人数为360×(1-7/12)=150(名),又招来几名女生后,男生只占总人数的(1-3/5)了。所以现在的工厂的男女生总数是150÷(1-3/5)=375(名),于是新转过来的女生是375-360=15(名)。
2.等量替换,简洁高效。有些应用题,已给的条件常出现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属性的量,并且在不同量之间存在有换算关系。这时,暂用其中的一种量去替换另一种量,有时候往往会给题目的解答,带来不少方便。
例题:某水果批发市场5箱桔子和4箱香蕉的总金额是425元,已知每箱桔子比香蕉贵4元,问每箱桔子和每箱香蕉各多少元?
认真分析本题,题目中每箱桔子和每箱香蕉的价格都是待求的,解决起来是有困难的。但如果学会替换方法,把4箱香蕉换成5箱桔子,题目的解答就变得比较容易:
设每箱香蕉多加4元,那么香蕉和桔子的价钱就一样了。(香蕉全“变”成了桔子)。这时,4箱香蕉共增值4×4=16(元),总金额会增加至425+16=441(元),这441元便是(5+4)箱桔子的总钱数,所以,每箱桔子的钱数是441÷(5+4)=441÷9=49(元),每箱香蕉的价格是49-4=45(元)。显然,将桔子换成香蕉去求解也是可以的。
3.运用直觉,巧妙求解。有些题目的条件和结构比较特殊,常常不需要把全部条件用于计算解题,而只要根据其特殊性,经过一次或两次计算,就能将题目解答出来。这是“巧用直觉思维”的解法。
例题:“从同一个地点步行到火车站,甲要40分钟,乙要30分钟。甲比乙先走5分钟,乙出发后,要走多少分钟才能追上甲?”
这首追及题,若用一般方法解答,可先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差为1/30-1/40=1/120,再去除甲先行的路程4/50,可得到它的答案为:
4/50÷(1/30—1/40)=4/50÷1/120
= 4/50×120=15(分鐘)
若巧用直觉思维解答,可以这样去思考、解答:
甲先走5分钟,他比乙会晚到火车站5分钟。那么,追及时,应是乙在路程的中心点追上,故可直接用30÷2=15(分钟),求得题目的答案。
4、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和相背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问题: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预订6小时到达乙地。汽车行驶到全程中点时,因故停留半小时,如果按预订时间到达乙地,那么剩下的路程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龟兔赛跑,全程2000米。龟每分钟爬25米,兔每分钟跑320米,兔自认为速度很快,在途中睡了一觉,结果龟到终点时,兔子离终点还有400米。兔子在途中睡了几分钟?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中,除了以上常见的解题方法外,还应图形结合,运用方程解答等,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巧妙的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亲切数学的情感,让数学应用题教学更具社会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龙志成.六年级数学解题技巧[R]
[2]薛金星.小学教材全解:6年级数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3]林震宇.图解应用题:小学数学6年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尤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就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题型。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不是将一些数学公式张冠李戴,生搬硬套,就是冥思苦想,大搞“题海战术”,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如何更有效率的提高学生解应用题能力,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一个值得数学老师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审题技巧
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往往因题目叙述内容较长,没有耐心,其实只要掌握了审题的技巧,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1).首先要仔细审题。数学语言的表达往往是十分精确,并具有特定的意义。审题时,就要仔细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句,只有领会其确切的含义,才能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叩开解答之门。对语文基础知识好的同学,审题,理解能力很强,很容易读懂题目。(2)审题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时对题目的条件进行补充或结果进行限制。审题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还其庐山真面目,便为解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与依据,解题思路也油然而生。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3.审题时要善于“转化”和“建模”。一道数学题目,在审题时应先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并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解数学题时,应对题目中的文字语言反复推敲,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获取解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在审题中学会动脑,学会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1.巧换角度,枊暗花明。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如果按常规思路无从下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旁敲侧击”巧换角度重新审视题目,也许就会破解其中的“玄机”,找到更好的方法。
例如:某小学原有360名学生,其中女生7/12。今年学校扩招,又增加了几名女生,这样,女生占到总人数的3/5。问:今年转进了多少名女生?
在本题中,如果按常规角度思考,一直抓住“女生”人数不放,在小学知识范围内进行求解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只要我们转换角度,从“男生”方面去分析,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由于男生一直没有变化,占原总人数的(1-7/12)所以可顺利求出其人数为360×(1-7/12)=150(名),又招来几名女生后,男生只占总人数的(1-3/5)了。所以现在的工厂的男女生总数是150÷(1-3/5)=375(名),于是新转过来的女生是375-360=15(名)。
2.等量替换,简洁高效。有些应用题,已给的条件常出现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属性的量,并且在不同量之间存在有换算关系。这时,暂用其中的一种量去替换另一种量,有时候往往会给题目的解答,带来不少方便。
例题:某水果批发市场5箱桔子和4箱香蕉的总金额是425元,已知每箱桔子比香蕉贵4元,问每箱桔子和每箱香蕉各多少元?
认真分析本题,题目中每箱桔子和每箱香蕉的价格都是待求的,解决起来是有困难的。但如果学会替换方法,把4箱香蕉换成5箱桔子,题目的解答就变得比较容易:
设每箱香蕉多加4元,那么香蕉和桔子的价钱就一样了。(香蕉全“变”成了桔子)。这时,4箱香蕉共增值4×4=16(元),总金额会增加至425+16=441(元),这441元便是(5+4)箱桔子的总钱数,所以,每箱桔子的钱数是441÷(5+4)=441÷9=49(元),每箱香蕉的价格是49-4=45(元)。显然,将桔子换成香蕉去求解也是可以的。
3.运用直觉,巧妙求解。有些题目的条件和结构比较特殊,常常不需要把全部条件用于计算解题,而只要根据其特殊性,经过一次或两次计算,就能将题目解答出来。这是“巧用直觉思维”的解法。
例题:“从同一个地点步行到火车站,甲要40分钟,乙要30分钟。甲比乙先走5分钟,乙出发后,要走多少分钟才能追上甲?”
这首追及题,若用一般方法解答,可先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差为1/30-1/40=1/120,再去除甲先行的路程4/50,可得到它的答案为:
4/50÷(1/30—1/40)=4/50÷1/120
= 4/50×120=15(分鐘)
若巧用直觉思维解答,可以这样去思考、解答:
甲先走5分钟,他比乙会晚到火车站5分钟。那么,追及时,应是乙在路程的中心点追上,故可直接用30÷2=15(分钟),求得题目的答案。
4、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和相背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追及问题: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预订6小时到达乙地。汽车行驶到全程中点时,因故停留半小时,如果按预订时间到达乙地,那么剩下的路程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龟兔赛跑,全程2000米。龟每分钟爬25米,兔每分钟跑320米,兔自认为速度很快,在途中睡了一觉,结果龟到终点时,兔子离终点还有400米。兔子在途中睡了几分钟?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中,除了以上常见的解题方法外,还应图形结合,运用方程解答等,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巧妙的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亲切数学的情感,让数学应用题教学更具社会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龙志成.六年级数学解题技巧[R]
[2]薛金星.小学教材全解:6年级数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3]林震宇.图解应用题:小学数学6年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