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化人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乐器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它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习惯、民族思维与民族信仰。传统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创新在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往往不太被人们所重视,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纵观当今国内各大医学院校,音乐课程开设基本都以音乐欣赏或音乐唱歌课为主,鲜有民族乐器课程的介入,故笔者以自身开设传统民族乐器课程融入医学院校人文培育体系作为一个实践教学范例研究,采取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从开设民族乐器课程的现状及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出发,具体阐述课程实施的思路、过程与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望能给同类院校开展民族乐器课程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医学院校;葫芦丝;陶笛;传承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50-06
  古代先贤孔子曾提出“礼乐治国”的执政理念,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通过制礼作乐,从而形成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可见,古代通过音乐来实现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教化已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一个学校的发展也无不需要“以乐化人”,即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来实现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完善。而民族乐器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它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习惯、民族思维与民族信仰,但在现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流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沿袭的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体制,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所知甚少,而让学生有机会在非专业音乐院校接受传统民族乐器普及教育的就更少。因此,学生在接受旧体制音乐教育的课堂中一直缺少音乐参与的体验性、互动性与积极性。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认为:“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可见,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冯光钰先生也曾说过:“民族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等状况。可以说,在音乐‘小文化’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其价值是十分可贵的。”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与热爱,改变大多数医学院校都以音乐欣赏或音乐唱歌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以自身所在单位作为实践教学载体,试图改变以往的常规音乐教学,开设了一系列简单、易学的传统民族乐器课程,并以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支撑、以自身在医学院校实施民族乐器教学的实践为依托,全面而系统地探讨民族乐器课程在传承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从而切实推动医学院校民族乐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审美品位。
  一、医学院校开设民族乐器课程的现状
  (一)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与音乐素质极其欠缺
  一个医学院校要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与文化审美品位,首先需要在硬件与软件上下功夫。硬件资源配置上,一个学校应配备相应的专用音乐教室及多媒体音响设备与钢琴教具等。软件资源方面,应有一批热心从事音乐相关专业的科任教师,而笔者纵观福建省各类医科院校,大都面临音乐教师资源稀缺,硬件资源配备严重不足的情况,有的学校甚至基本都没有配置,稍微重视音乐教育的学校最多配置音乐老师1-3名就已达到上限,且这些医学院校音乐教师因没有专业音乐院校教師科研及演出、比赛、开音乐会的压力,相对都比较安于现状,使得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科目单一、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脱节,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乐器进医学院校的普及与发展。
  同时,医学院校硬软件设施薄弱也带来学生整体音乐认知水平的下降。长期以来,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都固定停留在“每课一歌”上,其整体粗放、单一、固化、僵硬的教学方式仍难以改变,学生呈被动、无趣、认知偏离、整体低效的音乐学习状态,在音乐感受、体验、认知和理解上的积累有待提高。很多学生的基本乐理常识和中西方音乐知识贫乏,对音乐基本概念、特征、常识、内容认知等都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对音乐的理解很多都还停留在自发产生、自然演化的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普遍缺少对音乐感性体验的有效积累和深度理解,准确、真挚、富有想象地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明显不足,致使学生应达到的音乐认知和审美能力差距明显,从而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性能力、聆听能力和审美行为能力上呈现结构性弱化的结果。同时,学生对提高自身人文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选课方面喜欢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主见与判断,很多学生并未遵从自己的兴趣来选修一门技能性较强的乐器作为今后修身养性的业余爱好,而是选择一些不费脑子或考试要求极低的选修科目来修满学分,以至于很多医学生大多基本未系统接受在校音乐教育,甚至也从未主动或有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音乐相关的活动。
  综上所述,硬件配套设施的极其薄弱、软件教学师资的严重不足及学生对音乐课认知水平的低下与音乐课流于形式的粗放式教学都极大地限制了民族乐器课程在医学院校的普及与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不重视
  由于现代慕课及各种网络公开课在高校的大力推进,很多学校大都采取让学生网络修学分的方式学习,他们只须在网上挂满学习时间就可以轻松修到灵活自由的网络公开课学分,这样便导致一个学校要长期有效地开设实践性很强的民族乐器演奏课程成为一个不可预测、很难掌控的问题,甚至很多学生都会因学习一门乐器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与时间而选择主动放弃。而学生即便有网络学习,若未加以亲身实践运用操作实则如同虚设,略懂皮毛而已。因此,一个学校要实现民族乐器课程的普及,只有将课程设为必修课或将课程社团化、固定化,方能把传承的队伍壮大,从而实现如火如荼的发展。
  纵观笔者以往在医学院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来看,很多学生一般都会偏向于选择唱歌或音乐欣赏等课程,而不会选择在他们看来无比深奥、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来学习的民族乐器课。同时,随着现在高校生源的急剧减少,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教师都存在教学工作量不够的情况,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基本的教学工作量,放宽考试考核要求,甚至有些教师开设电影欣赏等流于形式的选修课,从而更加剧了教师间开设课程的竞争,而很多学生纯粹为了混学分,便会选择那些让他们觉得轻松又能给他们考试打高分的课程。这样,学校选修课程开设的不严谨便导致民族乐器课会时有存在学生选报人数不够、只能取消课程开设的尴尬局面。   (三)开设民族乐器课程教学耗时长、难度大、不容易短期出成果
  乐器演奏是一门兼具听觉与视觉双重评价标准、融合音乐乐理、视唱练耳及各种音乐技巧、讲究身体各器官协调一致的表演艺术门类。相比纯粹的歌唱教学而言,乐器演奏对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开发难度更大,而这也是目前乐器演奏课未能在我国音乐课中进行大范围普及教学、成为音乐教育模块中一块短板的最重要的原因。且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音乐教育属于边缘学科,因而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学校重视度不高,课程开设时数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仅把音乐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开设,时长最多仅有半个学期,这对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而言,要在短短的半学期内掌握一门乐器,难度相比歌唱教学而言挑战更大,学生须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更多,因而很难像唱歌课那样短期内出教学成果。这也便意味着课后教师要承受更多的工作压力,要花更多时间去为提升学生的乐器学习兴趣而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与调整教学方法,这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演奏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医学院校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与音乐素质的欠缺,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高层领导不重视,教师之间为达到教学工作量白热化的抢课竞争及不负责任地让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与民族乐器,课程本身教学耗时长、难度大、不容易短期出成果等诸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音乐教师在医学院校开设民族乐器课程面临重重的阻碍,医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提高也因此处于令人堪忧的局面。
  二、医学院校开设民族乐器课程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教师应努力学习各方面的音乐技能以满足学校的师资配备不足
  纵观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大都重专业知识而轻人文素养提升,音乐教师资源配置更是极其稀缺。就笔者了解,福建省各医科院校音乐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各学校重视程度不一,大多数医学院校基本是置音乐学科边缘化于不顾,能将音乐课开设为必修课的学校微乎其微,也从不配备相应的音乐教具与设备,甚至有的学校连一个音乐教师都没有,更谈不上民族乐器课有效实施及开展,还有的学校即便音乐教师有开展工作的热情,任劳任怨实施课程特色教学、极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领导却不重视,这无疑对教师的工作性与积极性也是一种极大的打击,教师又怎会长久地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心灌注在音乐特色学科建设上?因此,一个学校要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情怀与素养,首先要有一批极具人文情怀的领导与教师,他们在学校的政策与扶持上极力地鼓励、支持音乐教师大胆、放手去实施学校的各项特色音乐课程与人文艺术活动,并认可教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才会真正落实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与各项活动中,并将自身的能力与才情发挥到极致。因此,在医学院校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无疑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职业境地,但这对于不甘于现状、对自我职业发展还有所追求的教师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比待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师轻松。正因为医学院校音乐教师配备不足,他们无疑要承受更多的职业压力,面临更多的工作考验与挑战。开展多样化的音乐选修课程、编排节目、策划校园文化艺术节及与社区开展文化联谊活动等重担无不都落在了音乐教师身上。音乐教师不仅是学校美育的传播者,也是精神文明、完美人格的塑造者。他们对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精神、喚起他们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从不同层次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精神审美活动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努力成为高素质、多面手、知识渊博的新一代音乐教师,这既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文体系建设对师资培养的方向与规格的准确定位,更是时代与学校发展的迫切要求。作为医学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学会在工作中随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与教学能力,方能应对医学院校对教师“一专多能”的工作要求。
  (二)教师应具备组织协调各方面事物的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纵观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音乐教育滞后、活动开展不起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校内部的课程体系建设与高层领导重视不够、音乐课程边缘化、教师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所致。这些问题本身对音乐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个音乐教师能在一个毫不重视音乐的学校,把各项音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令全校师生都叹为观止的背后,需要具备组织协调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及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一门民族乐器特色课程从无到有的背后,涉及到音乐教师与学校领导、各部门同事及社会人士的沟通、协商及乐器的选择、购买、课程内容的编排及PPT的精细化制作、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乐曲的伴奏制作、乐曲的练习与教法的设计、课后给学生排练及乐团组建、邀请乐器相关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学生参与省市级大型演出与比赛等各项事宜,教师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强大的工作部署能力、社会沟通及协调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则很难在这些繁杂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地掌控。
  (三)教师应具备勇敢、坚毅的品质与敢于创新的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一所学校快速发展的核心武器。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理应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敢于面对风险、挑战困难,并学会用积极、创新的思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干。因音乐教师身份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都身兼数职,既是学校的教学者,更是学校各项大大小小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幕后策划者。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不能顽固不化、因循守旧,而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会变通路径、总结经验、创新思维。若音乐教师不具备创新的思维,不懂得与时俱进,创新舞台实践表演,则很难创造出让在校师生满意的活动与成果。
  艺术的本质是创新!因此,作为教学者,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力求在短期内卓有成效地带出一批能适应舞台表演与参赛的学生:作为活动的策划者,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编排、策划出充分展现和谐、美丽校园与时代精神面貌及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让人耳目一新、喜闻乐见的作品与节目。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平时要学会不断丰富自身曲目库的积累,对经典的曲目应花时间与气力加以精雕细琢,做到随时都可亮出来以应付各种形式的演出与讲座要求,并加以不断创新、融合,争取常演常新。这样便能无往而不胜,看似最难开展的工作都会变得相对容易。   三、医学院校传承民族乐器的具体实施
  (一)开设简单、易上手的葫芦丝、陶笛等课程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其不同的地域差异呈现各种风格流派的民族音乐与地方代表性特色乐器。而在医学院校进行悦耳动听的葫芦丝、陶笛等民族乐器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文化,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学会尊重与理解各地域不同的民俗习惯与民族音乐文化,更可使他们徜徉在民族乐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从而愉悦身心、释放高强度学习所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医学院校很多学生音乐素养知识几乎为零,更谈不上会演奏一至两种乐器。即便以往在学校开设音乐欣赏或唱歌课,懂乐理知识或会演奏乐器的学生一个班也最多仅有一两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时常出现上课玩手机、交头接耳的现象。为改变上音乐课的这种窘境,消除学生上课频繁玩手机的顽症,笔者尝试将传统、有特色的民族吹管乐器(如葫芦丝、陶笛等)实施音乐课教学。因民族乐器最讲究脑、手、心、耳、口等多器官协调运用,当学生上课都双手持有乐器时,便会很自然把双手从手机中解放出来,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因学习那些喜闻乐见的经典乐曲而得到演奏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无形中改变了学生以往一上课就玩手机的局面,从而大大保证了音乐课的授课质量,使课堂教学向着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发展。
  同时,这种特别简单、容易上手的葫芦丝、陶笛等乐器引入音乐课教学,不仅避免了以往音乐课纯粹普及乐理教学所带来的枯燥性与生涩性,而且在短时期内使学生音乐乐理、视唱练耳及演奏技巧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在半学期内使每个学生都会演奏一门乐器成为可能。当学生们每天课后都沉浸在葫芦丝、陶笛等乐器演奏中,并能吹出动听、优美的曲调时,这无形中也塑造着他们独立、健全、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学校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因音乐课程的改变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呈现出校园各个角落丝乐声声不绝如耳的现象。
  (二)以曲固基,将音乐素养于无形中渗透在中外名曲教学
  在医学院校开设民族乐器选修课,因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教出成果,笔者改变以往固有的常规教学,采用“以曲固基”的形式,将枯燥、生涩的音乐节奏、视唱练耳等知识于无形中融入动听、优美的中外经典旋律教学中,其方法的实质就是把乐曲当练习曲来练,这样既能使学生快速熟悉所吹奏的旋律曲调,又能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节奏、音准等基本功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很快提升学生的音乐视唱练耳水平,实现总体综合音乐能力的提升,而且缩短了学生的练习中走弯路的时间,可直奔主题,即达到快速演奏乐曲参加音乐实践表演的终极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演奏者要能完整、准确无误地演奏一首乐曲,首先需要把握音乐最基本的三要素即节奏、音准、音色。而医学生最为欠缺的便是音乐的基本素养“节奏”,而给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医学生普及葫芦丝、陶笛等乐器的优势在于这些乐器都是固定音高,不像二胡、小提琴等乐器对初学者的音准要求较高,只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气息与演奏指法后便不用花太多时间在音准、音色教学上。因此,教师初级乐器入门教学时只需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演奏气息与指法的基础上,在音乐三要素中的节奏上给学生下足功夫,他们便能很快掌握乐曲的演奏。故笔者为开阔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在教学中尽量选用中外各种风格的、经典而又动听的乐曲,在选曲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在每节课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个不同的节奏音型贯穿在乐曲的学习中,这样便能使学生达到快速掌握音准、节奏并合伴奏的目的。如葫芦丝入门教学时,笔者会选用《汤普森钢琴教程》第一册中的乐曲《玛丽有只小羔羊》来作为葫芦丝或陶笛入門四分音符的节奏教学。因整首乐曲基本都是四分音符及全音符,节奏音型简单,且旋律的指法上都是顺着乐器的手指惯性安排,又带有较强的歌唱性,这样便能使学生尽早熟悉乐器指法及定型入门演奏姿势及手型与气息运用。而后随着学生基本的手型、气息慢慢稳固后,便可引入二八节奏音型贯穿乐曲《金孔雀轻轻跳》中作为教学实践运用。因这首乐曲旋律特别抒情、优美,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合着欢快、跳跃的伴奏给学生反复教唱、示奏,并使其获得初步的聆听印象后,让学生在吹奏前背谱后边唱边击打拍子,并反复练习乐曲中的易错点及重难点,学生们很快便能演奏独立的乐曲,他们的整个精神状态也由最初演奏乐器时显现的无比畏难的情绪与极度不自信而随之因能很快演奏独立的乐曲而变得信心满满,乐在其中。很多学生甚至在教师教学之外,通过现有掌握的指法与节奏,课外主动吹奏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曲,这不仅加强了他们对陌生乐曲视奏与识谱能力的提高,无形中也进一步巩固了乐器的演奏指法、气息与节奏。因此,这种由简人繁、以节奏音型固旋律、学曲前背谱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都在入门不到三节课的时间掌握一首乐曲的独立演奏,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学习乐器的热情与信心,教师后续的教学效率也因此而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创设舞台实践机会,提升学生演奏自信心及舞台经验积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艺术类课程教学、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纵观当下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院校都很难做到以上三者兼顾,医学院校实施以上项目更缺少合适的校园环境与氛围。且很多医学生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器乐”教育就是不完整的,相比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他们缺失音乐体验的重要基础,要让他们通过乐器参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因此,笔者通过开设容易让学生上手的葫芦丝、陶笛等演奏特色课程,不仅使学生能快速达到合伴奏演奏多种中外风格乐曲的目标,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参与舞台表演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乐器演奏参与到课堂及校内外组织的各项艺术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个性品质,而且对提高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及未来就业求职等特长展示提供了历练的平台。因医学生很多都是音乐非科班出身,舞台表演实践对他们来说都是人生第一次,故在平时的期末考试中,笔者都会给班级每个学生创设这样的艺术实践机会,如在考试时让他们自主选择一首本学期所学的、他们最喜爱的独奏曲背谱合伴奏演奏,并在演奏场地上特意创设舞台表演情境,选择学校举办大型活动的舞台场地作为学生乐器演奏的考试地点。同时,在舞台表演的程式上给学生营造浓厚、紧张的表演考试氛围,教师提前示范并给学生演示考试时应怎样上台、下台,表演期间的体态、眼神及怎样与观众交流等具体注意事项,让他们抱着欣赏的态度在静静聆听其他同学演奏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演奏的差距与不足,并从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以这样一种虚拟的舞台表演考试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表演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而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舞台实践,从而使他们在相互观摩中增强了舞台体验的深刻性与严肃性,舞台表演能力与控场能力也因此而得到有效的提高与完善。   (四)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演奏水平与舞台表现力
  根据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而教师通过传统民族乐器在医学院校的普及教育,以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方式带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既是检验学生平时所学是否过关的标尺,更是帮助学生开阔音乐视野及与各类院校参与民族音乐传承、交流与研讨以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演奏水平与舞台表现力的、难得的实践演出机会。以笔者教学为例,一般会从所授课的葫芦丝、陶笛选修课班级里挑选出演奏功底扎实、对乐器真正感兴趣、音准节奏律动感觉较好或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学习勤奋的学生,并让他们参与到日常乐团的排练与演出中,给他们进行单独的合奏及重奏排练。平时尽量给他们创造演出实践的机会,带他们参加学校及社会各种大型演出,使他们的演奏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与施展。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更大的舞台锻炼与展现自己,鼓励他们参加省、市级的比赛,通过以赛促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与舞台表演力。因省市级比赛规格要求都较高,而学生学习乐器的时间都仅有半年,演奏简单的乐曲对他们参赛虽说可以信手拈来,但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便毫无优势可言。因此,笔者给他们选择超越他们现有演奏水平、经典好听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风尾竹》等作为参赛曲目。但比赛一般都临近学生期末考试,医学生专业考试难度与强度大,期末复习就要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与脑力准备,且还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风尾竹》合伴奏完整地吹下来,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参加比赛前给学生排练指导到一半的进程时,将近一半的学生便都打退堂鼓、想临阵退缩了,为了不使学生参与比赛半途而废,笔者于是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找他们谈心与开导。首先在思想上解除他们的疑虑,然后教他们学会放松心情、调整练习方法,让他们每天有效地将专业考试复习与乐器练习内容目标细化、劳逸结合,这样很快便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中途退缩的学生又开始融入到集体紧锣密鼓的排练中,并通过赛前的强化突击,学生进步神速。之前想临阵退缩的学生反馈若不是有参加比赛的压力,自己葫芦丝的演奏技术都不可能进步那么快,而这最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们通过参与比赛,把压力化成了动力,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的勤奮练习与有效的劳逸结合,才有了演奏水平突飞猛进的增长。
  同时,让学生参加比赛的意义不仅于此,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演奏水平与实践表演能力,更让他们有机会从观摩各不同学校的选手演奏中清醒看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让他们时常保持一颗不断进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心。最重要的是这个比赛的过程使学生们懂得了更好地合理分配时间、讲究效率练习,使他们在乐器演奏的同时,参加比赛与期末考试两不误,并从中享受乐器演奏带给他们的真正乐趣,并使乐器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放松心情、表情达意的工具。
  四、医学院校开展民族乐器进课堂实施成效
  (一)课内显性作用——增强学生整体音乐素养与人格、体格的健全完善
  因医学生专业课程开设较多,专业难度与强度居其他专业之首,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未接触传统民族乐器时以为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那些音乐的节拍与奇形怪状的音符与演奏技巧会令他们心生畏惧。在他们看来,可能要费很多精力与时间才能掌握乐器的演奏,但当他们仅在半年的时间内真正用心学完半学期的葫芦丝课程后,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从最初的音乐零基础到半年后便能顺利地背谱并合伴奏吹奏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葫芦丝经典名曲《月光下的风尾竹》,甚至有些学生还可完全在教师的授课范围之外,用乐器随心所欲地自主演奏很多陌生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很喜欢的流行曲,并为之沉醉其中……像在跟心灵深处的自己对话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慢慢融进了乐曲,忘记了学习的压力与生活的烦忧,并由此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因此,乐器教育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学生有了演奏音乐这种美好的体验与感觉,并随之让这种体验深深伴随他们一生,当某一天忧伤或难过的时候,拿起遗忘在角落里的乐器再次吹奏曾经悠扬、悦耳的曲调时,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回忆往昔,产生灵魂的共振,带来心灵的抚慰,而这种精神的愉悦感才是世间的无价之宝,是花再多金钱都没办法买到的。
  同时,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无形中还可改变学生们的体质,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与过度紧张的情绪。因高校医学生专业学习课程繁多、学生基本都在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活动,他们普遍缺乏有效的锻炼。而当他们开始经常演奏葫芦丝、陶笛等吹管乐器后,很多学生反馈这些吹管乐器对消化不良、便秘等效果特别好,他们的身体素质也较以往未学习乐器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会频繁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等问题。因此,民族乐器在医学院校的开展,无论对学生的人格还是体格健全上都大有助益。
  (二)课外隐性作用——提升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扩大学校影响力
  音乐是动态的艺术,美术是静态的艺术,只要有乐音存在的地方就有生机与活力。在医学院校实施民族乐器普及课程无疑可大大改观沉闷的校园环境,营造生机而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并极大地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每当笔者策划各种校内外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舞台展示机会或带他们参加比赛时,校园的亭台楼阁旁、宿舍楼内、大操场上……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经常看到学生们练习葫芦丝、陶笛的身影,整个校园呈现出丝乐飘香、乐声声声入耳的壮观场面,并成为学校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特别是让这些学生在学校的各种大型音乐活动中齐心演奏同一首旋律时,不仅达到了极佳的“以乐化人”的效果,而且通过乐声的融合体现出一个学校高度的凝聚力,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促进了民族乐器更为有效地传播与发展。
  同时,民族乐器课程的开设影响力也会在课外凸显。因一所大学一般都有将近上万名学生,当全国五湖四海的学生们从最开始对乐器演奏的一无所知到回家后能自如的吹奏动听、优美的乐曲时,学生的父母与周边的邻居、亲友们都会不自觉地闻乐而喜,心生对这个学校的感激,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让他们的孩子拥有了独立、健全的人格,并成为一个可以随时获得快乐、拥抱快乐、享受快乐的、具有文化审美趣味的人……这些都无形中间接提升了对学生所在学校的好感,并形成一个学校良好的教育口碑。   (三)课程延伸作用——促进学生就业,推动音乐与医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与发展
  学习传统民族乐器不仅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与个性完善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就业、实现音乐与医学技术的高度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笔者所教葫芦丝班级学生为例,有些演奏水平很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敢想敢做、积极创新的思维,结合他们自身学习葫芦丝的兴趣并融入他们的所学的口腔医学专业,与人合伙开设寒暑假少儿艺术培训补习班,为实现课外自主创业开辟了新的路径。他们在教授少儿葫芦丝、英语的同时,还结合他们的专业免费给学生做诸如口腔检查等项目的体检,这样不仅把他们现学的乐器活学活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真正实现了专业与兴趣的有效结合。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音乐疗法在西方国家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现代医学实践证明“音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调节躯体运动、植物神经及大脑皮质的功能音乐刺激还可通过网状结構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协调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促进身心健康”“音乐被运用于临床以缓解牙科、外科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恢复期的疼痛,也有人在分娩过程中尝试使用音乐以减轻产妇的疼痛”。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医学院校普及民族乐器课程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西方国家所应用的乐器“即兴演奏式疗法”便是音乐疗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临床有效治疗方式,它对于自闭症、高血压等各种疾病有极佳的疗效,因此,在医学院校普及传统民族乐器不仅可以无形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操作、协调能力,而且可为学生后续学习临床医学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等课程打下基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医学专业技术与乐器演奏治疗的深度融合。
  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弘一大师李叔同以笔名“息霜”在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音乐小杂志序》中对于音乐的意义有一段精辟论述:“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因此,通过在医学院校开展民族乐器普及教育,对培养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与高尚的医德素养,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可使学生们在动手协调、手脑并用中舒缓身心,其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创造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与音乐素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且使他们易于养成亲近音乐、终身参与、创造音乐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对提高医学生人文情怀、塑造完善人格、培育高尚医德与学校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也是笔者排除万难、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探索医学院校实施民族乐器普及发展、以乐化人的终极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絲路驼铃(男声合唱)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两省为例,从历史溯源、民族特色、发展与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就个人角度出发谈一些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且以自己为例探析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能做的事情。[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47-02  文化自信即中国的自信,因为它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也更加深厚的自信。本人来自内蒙
期刊
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省乐器产业校企联盟、沈阳音乐学院、营口乐器协会主办,青岛星宇会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年东北(沈阳)乐器文化展览会”于6月15日在沈阳工业展览館隆重开幕,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内设立主会场和分会场两大会场区域,展位数近200个,参加展会的国内外企业达百余家。展会内容分为品牌专场、专家讲座、音乐演出和乐器制作四大板块。本届展会展示了中国乐器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东北乐器产业从业者
期刊
[摘 要]20世纪音乐的结构是旧的“曲式”、新语汇和技术观念革新等各种手段相结合的一种结果。威伯恩的序列作品中大致存在着以下几种结构:1.变奏曲式;2.二段曲式;3.三段曲式;4.奏鸣曲式。本篇文章将综合采用序列分析法和音级集合法分析威伯恩的第24号作品为九件乐器而作的《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十二音序列技术以及相关材料的组织特点,从而揭示了威伯恩《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思想在奏鸣曲式结构中的表现。  
期刊
[摘 要]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曲。是罗忠镕选取东汉末年的古诗,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的一个极富历史意义的作品。在这首歌曲中,无论是旋律、音序、和声材料,都很巧妙地将现代作曲技法融合了民族特色,使其在调性、结构及音响上,都呈现出一个朴素而又意境深远、熠熠闪光的珍品。本文从旋律与和声两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  [关键词]罗忠镕;涉江采芙蓉;十二音;民族特色  [中
期刊
[摘要]面对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声乐演唱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歌剧艺术表演课》,既让学生学到了歌剧表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满足了声乐演唱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舞台实践需求。在長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个方面”歌剧表演训练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学生的表演能力尽快得以提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硕士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共享是目前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简称“晒课”)活动在人们的期盼下应运而生。从2014年活动开展至今,它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有目共睹的华丽外表下,人们只关注此活动所带来的美好价值,往往忽略绚丽外表背后的瑕疵。本人从音乐教育的目的出发,提出教师“晒课”是在表演
期刊
[摘要]  施万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青松岭》的配乐至201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组唯一金奖的无伴奏合唱《回音壁》,施万春在管弦乐、声乐、影视音乐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影视音乐创作中具有突出的成就。创作出的音乐可以听,谱子可以研究,风格可以模仿,但听不见、触不着的是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的思考及音乐背后丰厚的积淀。  本文分“毕生的事业 不懈的追求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笔者为期兩天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力图通过对哈密市五堡乡波斯坦村进行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古五城版本”哈密木卡姆的音乐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类别推理,发现其音乐的达普节奏与刀郎木卡姆有相似的鼓点,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有着与吐鲁番木卡姆相似的“纳孜尔阔姆”的表演形式,并且通过查阅文本资料推断出产生此音乐现象的关键所在,以获得此次田野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哈密木卡姆;五堡乡;田野调
期刊
[摘 要]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改编自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自1998年9月16号首演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法语音乐剧无可争议的代表性剧目。本文试从性别与音乐修辞的角度对此剧中的重要唱段进行分析,并在它的社会背景下延伸探讨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性别构建;音乐修辞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