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歌声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y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之间的《诗经》在中文的系统中已经成为经典,这一本书,或者不称为是一本书,它就是人们在桑树下唱歌的声音,被记录下来了,最早叫作“诗”,更接近我们今天在田间巷陌听到的歌唱,它第一次被称为“经”是在战国,战国开始人们把这些民歌收集起来,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后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人们觉得这些诗非常美,感觉到这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如此大的教化作用,所以它被称为“经”,同《尚书》《易经》《礼记》《春秋》这些放在一起,称作“五经”。正是它耳口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才使得秦火之后得以保存。
  我们今天不太能意识到,“经”被加到诗之后,对诗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什么叫作“经”?就是典范。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里必然要经过这一教科书的熏陶,到了孔子的时候说:“不读诗,无以言。”你不读诗的话,你连开口说话都不会,所以诗被定为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称为“经”,有着很强的被官方制定为文化范本的意义。
  诗里面没有真正的主题,一首诗被界定为是弃妇诗或是亡国诗,这首诗就难免变得狭窄,我们读到《黍离》,有一个人这么忧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周迁都后一首忧亡的诗,非常悲哀,其实读来发现这是一个人走过玉米田看到玉米在发芽,之后又走过,看到玉米在抽穗,后来成熟,他想到自己心里的忧伤和哀愁,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而这样的心情不一定非要到亡国的时候才有,我们经过一些风景勾起一些心绪,可能不被旁边的人所感知,或许那一刻我们就是孤独的、感伤的。一个爱诗的人,他是爱生活本身的,生命太复杂了,甚至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忧愁还是喜悦,其实人是在忧愁与喜悦之间经历着很混杂的一个过程,生活里也总是喜忧参半。
  “诗无达诂”恰是提醒我们:一首好的诗是没有固定的注解的,它本身的概念是复杂的、丰富的,诗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一种情感,在“五经”中它亦是最贴近事实的一种文体,因为诗里面有另外一种对生活的观照,诗的解释反而是一种宽阔的解释,它可以是一种安慰、一种自得,而非答案,它是一个非常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帮助人们去思考生命、感受生命、领悟生命,而这领悟并非答案式的。
  正如《氓》中所描写的女子,为心爱的人期待、辗转、喜悦、悲伤,我们哪一个人的恋爱不是如此呢,又何来“弃妇”一说?“氓之蚩蚩”有一种呆像,其实“蚩蚩”没有办法翻译,氓是一个人居无定所,和现在的流氓是不同的,最早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定居的,因为是农业社会,农业是把种子埋进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人是不能走的,等着收割,一年就过去了,所以形成了定居,什么样的人可以不定居,就是做生意的人,所以说“抱布贸丝”,就是以物换物,这种比较村落型的社会是非常淳朴的,这样的画面其实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这句非常简单,但是你读到这句的时候就会感到一个女子站在背后,在河边浣丝,而这情景恰巧被一个男子看到,要用手里的布去换她的丝。
  夫子所谓“诗三百,思无邪”也正在于此了,《诗经》里皆是四言,每一字句无不出自真情,所写所述都是寻常生活,即便有哀伤,也是“哀而不怨”的,这大概与农业生活的基底有关,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相信生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总会寄希望于下一个开始,所以很多劳动的歌都是欢快的,有节奏的,诗也是有节奏的,几千年来诗的美妙也一直得益于它的音韵美,直到现代诗歌同样如此。它让一个劳苦的工作变得很开心,插秧也有插秧的快乐,并不都是劳苦的,在这样万物复苏的过程里人有无限的追求,使单调平淡的生活有了生机和乐趣,最好的文学正是使人活着有意义,感到美好,《诗经》便是这样的文学。
  而且这种美好从未中断,我们现在走在街上都有可能会发现《诗经》中的人,发现《诗经》里的生活。
  陈凯歌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黄土地》,一个叫翠巧的女孩子走在黄土地里,有一点爱上了来调查民歌的一个解放军,可是她就是不肯唱,每天的工作就是担着担子到黄河去打水,走过颠簸起伏的山路,完全就像《诗经》里的风景。担着两担水走回去,家里突然来了一个男人,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穿着解放军衣服的知识分子,然后拿出笔记本说,可不可以唱民歌给他听,他是来采集民歌的,爸爸坐在炕上说:“也不悲也不喜的唱什么!”看到这段非常感动,他不是随便要唱歌的,悲哀的时候要唱歌,快乐的时候也要唱歌,可是此刻他既不悲也不喜要唱什么歌,可是翠巧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解放军,她甚至完全不认识字,过年要贴春联,她们也不会写,但是也一定要贴,就画了七个圈圈,就是这么底层的农民,可是会让人发现《诗经》以来的几千年,老百姓就是这么活着的,这个解放军没有采集到民歌,最后他要走了,她就送他,两个人都距离很远,有点像我们读“氓之蚩蚩”里,一直在写风景,两个人都不说话,最后到了一定要告别的时候,解放军回头说,回去吧,路很远。翠巧就站在那个小山丘上,望着他的影子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当这个影子到最远的时候,突然翠巧的歌声就响起了,“黄河九十九道弯”她惊人的声音就出来了,她这个时候就要唱歌了,因为她知道,这个男子她再也见不到了,而其实这段感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她知道这个解放军根本就不可能爱她,她也不可能嫁给这个人,可这或许是她一生里唯一恋爱的经验,她就唱歌了。
  《诗经》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产生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它的时间空间都没有变,一直到了今天,民歌也在用这样的方式流传着,这也是“雅”和“颂”一直无法超越“风”的原因,真正在民间流传的是很简单的情感,被口口相传的才是真正的民风的力量,真正的先民的歌声。这样质朴的情感千年来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我们曾经这样生活着,我们还将这样生活下去。
其他文献
前几天读了这样一首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首诗是说有一个国家同中国一样,身穿汉服,遵行唐朝的法令与制度,并且用的是汉的君臣礼仪,那里气候适宜,二三月的时候遍开桃花。  这首诗的主人是一位日本使者,他在明代洪武年间来到中国,向朱元璋献上国书,希望互通友好,谁知朱老板不买他的账,不仅没有向他表示友好,而且勃然大怒,并派使
期刊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
期刊
无论是什么宗教,只要是正教,着眼点都会放在心灵的安宁上。心灵的安宁,不在于吃穿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善和正。如果超出人生这个界限来说,安宁也是第一位的。一个做人做得不好的人,在儒教不会成圣成贤,在道教不会成神成仙,在佛教不会成佛成菩萨,在伊斯兰教和耶稣教也不会上天堂;如果不着眼于内心的善和正,那么,会有太多的人成为罪犯或受害者,会有太多的人死后成为冤魂野鬼,会有太多的亡灵要超度,会有太多的人下地狱,会
期刊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同时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那么,清明节如何养生呢?  ◎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
期刊
海尔的掌门人张瑞敏曾在企业内部会议上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现象:1965年,我上中学时到青岛中山公园劳动,在喂狼的时候,给它一根骨头,所有的狼都上来抢。再扔一根骨头,这些狼又同时来抢这一根骨头。哪怕扔进去五六根骨头,它们也不会是每一只狼分一根,而是共同去抢一根,抢完了再抢另一根。”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它同时也道出了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往往容易采取不智的做法。
期刊
民谣里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古诗有云,“春在溪头荠菜花”。农历三月三,便是古代的上巳节。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美好的节日连同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再次品味这个节日的万种风情。  ◎春浴采花:万众祈福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期刊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这么急不可耐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其实,这样确实不好。所以,子路走后,孔子也说:“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孔子也知道那人有错,但不愿意批评。在他看来,别人有错,不是苛责的理由,恰恰是应该宽容的地方。
期刊
曹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了历史上对曹操最著名也是最准确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
期刊
郑国有个老百姓寒冬里过河,上岸后小腿都冻僵了。景差刚好路过这里,就把那人扶到陪乘位子上,并用自己的衣襟捂着那人的腿脚。晋国大夫叔向听闻后,不以为然地说,景差身为国相,这样做不是很浅陋吗?我听说,在贤能官吏管辖的地方,三个月就该修好沟渠,十个月就能架好桥梁。这样的话,牛马过河都不会湿蹄子,何况是人呢?  这便是掌故“景差覆衽”的由来,见于刘向《说苑》。叔向的这番议论,很容易让人想到孟子的一段话。《孟
期刊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