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之间的《诗经》在中文的系统中已经成为经典,这一本书,或者不称为是一本书,它就是人们在桑树下唱歌的声音,被记录下来了,最早叫作“诗”,更接近我们今天在田间巷陌听到的歌唱,它第一次被称为“经”是在战国,战国开始人们把这些民歌收集起来,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后广泛流行于各诸侯国,人们觉得这些诗非常美,感觉到这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如此大的教化作用,所以它被称为“经”,同《尚书》《易经》《礼记》《春秋》这些放在一起,称作“五经”。正是它耳口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才使得秦火之后得以保存。
我们今天不太能意识到,“经”被加到诗之后,对诗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什么叫作“经”?就是典范。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里必然要经过这一教科书的熏陶,到了孔子的时候说:“不读诗,无以言。”你不读诗的话,你连开口说话都不会,所以诗被定为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称为“经”,有着很强的被官方制定为文化范本的意义。
诗里面没有真正的主题,一首诗被界定为是弃妇诗或是亡国诗,这首诗就难免变得狭窄,我们读到《黍离》,有一个人这么忧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周迁都后一首忧亡的诗,非常悲哀,其实读来发现这是一个人走过玉米田看到玉米在发芽,之后又走过,看到玉米在抽穗,后来成熟,他想到自己心里的忧伤和哀愁,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而这样的心情不一定非要到亡国的时候才有,我们经过一些风景勾起一些心绪,可能不被旁边的人所感知,或许那一刻我们就是孤独的、感伤的。一个爱诗的人,他是爱生活本身的,生命太复杂了,甚至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忧愁还是喜悦,其实人是在忧愁与喜悦之间经历着很混杂的一个过程,生活里也总是喜忧参半。
“诗无达诂”恰是提醒我们:一首好的诗是没有固定的注解的,它本身的概念是复杂的、丰富的,诗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一种情感,在“五经”中它亦是最贴近事实的一种文体,因为诗里面有另外一种对生活的观照,诗的解释反而是一种宽阔的解释,它可以是一种安慰、一种自得,而非答案,它是一个非常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帮助人们去思考生命、感受生命、领悟生命,而这领悟并非答案式的。
正如《氓》中所描写的女子,为心爱的人期待、辗转、喜悦、悲伤,我们哪一个人的恋爱不是如此呢,又何来“弃妇”一说?“氓之蚩蚩”有一种呆像,其实“蚩蚩”没有办法翻译,氓是一个人居无定所,和现在的流氓是不同的,最早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定居的,因为是农业社会,农业是把种子埋进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人是不能走的,等着收割,一年就过去了,所以形成了定居,什么样的人可以不定居,就是做生意的人,所以说“抱布贸丝”,就是以物换物,这种比较村落型的社会是非常淳朴的,这样的画面其实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这句非常简单,但是你读到这句的时候就会感到一个女子站在背后,在河边浣丝,而这情景恰巧被一个男子看到,要用手里的布去换她的丝。
夫子所谓“诗三百,思无邪”也正在于此了,《诗经》里皆是四言,每一字句无不出自真情,所写所述都是寻常生活,即便有哀伤,也是“哀而不怨”的,这大概与农业生活的基底有关,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相信生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总会寄希望于下一个开始,所以很多劳动的歌都是欢快的,有节奏的,诗也是有节奏的,几千年来诗的美妙也一直得益于它的音韵美,直到现代诗歌同样如此。它让一个劳苦的工作变得很开心,插秧也有插秧的快乐,并不都是劳苦的,在这样万物复苏的过程里人有无限的追求,使单调平淡的生活有了生机和乐趣,最好的文学正是使人活着有意义,感到美好,《诗经》便是这样的文学。
而且这种美好从未中断,我们现在走在街上都有可能会发现《诗经》中的人,发现《诗经》里的生活。
陈凯歌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黄土地》,一个叫翠巧的女孩子走在黄土地里,有一点爱上了来调查民歌的一个解放军,可是她就是不肯唱,每天的工作就是担着担子到黄河去打水,走过颠簸起伏的山路,完全就像《诗经》里的风景。担着两担水走回去,家里突然来了一个男人,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穿着解放军衣服的知识分子,然后拿出笔记本说,可不可以唱民歌给他听,他是来采集民歌的,爸爸坐在炕上说:“也不悲也不喜的唱什么!”看到这段非常感动,他不是随便要唱歌的,悲哀的时候要唱歌,快乐的时候也要唱歌,可是此刻他既不悲也不喜要唱什么歌,可是翠巧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解放军,她甚至完全不认识字,过年要贴春联,她们也不会写,但是也一定要贴,就画了七个圈圈,就是这么底层的农民,可是会让人发现《诗经》以来的几千年,老百姓就是这么活着的,这个解放军没有采集到民歌,最后他要走了,她就送他,两个人都距离很远,有点像我们读“氓之蚩蚩”里,一直在写风景,两个人都不说话,最后到了一定要告别的时候,解放军回头说,回去吧,路很远。翠巧就站在那个小山丘上,望着他的影子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当这个影子到最远的时候,突然翠巧的歌声就响起了,“黄河九十九道弯”她惊人的声音就出来了,她这个时候就要唱歌了,因为她知道,这个男子她再也见不到了,而其实这段感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她知道这个解放军根本就不可能爱她,她也不可能嫁给这个人,可这或许是她一生里唯一恋爱的经验,她就唱歌了。
《诗经》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产生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它的时间空间都没有变,一直到了今天,民歌也在用这样的方式流传着,这也是“雅”和“颂”一直无法超越“风”的原因,真正在民间流传的是很简单的情感,被口口相传的才是真正的民风的力量,真正的先民的歌声。这样质朴的情感千年来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我们曾经这样生活着,我们还将这样生活下去。
我们今天不太能意识到,“经”被加到诗之后,对诗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什么叫作“经”?就是典范。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里必然要经过这一教科书的熏陶,到了孔子的时候说:“不读诗,无以言。”你不读诗的话,你连开口说话都不会,所以诗被定为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称为“经”,有着很强的被官方制定为文化范本的意义。
诗里面没有真正的主题,一首诗被界定为是弃妇诗或是亡国诗,这首诗就难免变得狭窄,我们读到《黍离》,有一个人这么忧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周迁都后一首忧亡的诗,非常悲哀,其实读来发现这是一个人走过玉米田看到玉米在发芽,之后又走过,看到玉米在抽穗,后来成熟,他想到自己心里的忧伤和哀愁,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而这样的心情不一定非要到亡国的时候才有,我们经过一些风景勾起一些心绪,可能不被旁边的人所感知,或许那一刻我们就是孤独的、感伤的。一个爱诗的人,他是爱生活本身的,生命太复杂了,甚至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到底是忧愁还是喜悦,其实人是在忧愁与喜悦之间经历着很混杂的一个过程,生活里也总是喜忧参半。
“诗无达诂”恰是提醒我们:一首好的诗是没有固定的注解的,它本身的概念是复杂的、丰富的,诗是最贴近生活本身的一种情感,在“五经”中它亦是最贴近事实的一种文体,因为诗里面有另外一种对生活的观照,诗的解释反而是一种宽阔的解释,它可以是一种安慰、一种自得,而非答案,它是一个非常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帮助人们去思考生命、感受生命、领悟生命,而这领悟并非答案式的。
正如《氓》中所描写的女子,为心爱的人期待、辗转、喜悦、悲伤,我们哪一个人的恋爱不是如此呢,又何来“弃妇”一说?“氓之蚩蚩”有一种呆像,其实“蚩蚩”没有办法翻译,氓是一个人居无定所,和现在的流氓是不同的,最早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定居的,因为是农业社会,农业是把种子埋进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人是不能走的,等着收割,一年就过去了,所以形成了定居,什么样的人可以不定居,就是做生意的人,所以说“抱布贸丝”,就是以物换物,这种比较村落型的社会是非常淳朴的,这样的画面其实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这句非常简单,但是你读到这句的时候就会感到一个女子站在背后,在河边浣丝,而这情景恰巧被一个男子看到,要用手里的布去换她的丝。
夫子所谓“诗三百,思无邪”也正在于此了,《诗经》里皆是四言,每一字句无不出自真情,所写所述都是寻常生活,即便有哀伤,也是“哀而不怨”的,这大概与农业生活的基底有关,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人们相信生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总会寄希望于下一个开始,所以很多劳动的歌都是欢快的,有节奏的,诗也是有节奏的,几千年来诗的美妙也一直得益于它的音韵美,直到现代诗歌同样如此。它让一个劳苦的工作变得很开心,插秧也有插秧的快乐,并不都是劳苦的,在这样万物复苏的过程里人有无限的追求,使单调平淡的生活有了生机和乐趣,最好的文学正是使人活着有意义,感到美好,《诗经》便是这样的文学。
而且这种美好从未中断,我们现在走在街上都有可能会发现《诗经》中的人,发现《诗经》里的生活。
陈凯歌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黄土地》,一个叫翠巧的女孩子走在黄土地里,有一点爱上了来调查民歌的一个解放军,可是她就是不肯唱,每天的工作就是担着担子到黄河去打水,走过颠簸起伏的山路,完全就像《诗经》里的风景。担着两担水走回去,家里突然来了一个男人,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穿着解放军衣服的知识分子,然后拿出笔记本说,可不可以唱民歌给他听,他是来采集民歌的,爸爸坐在炕上说:“也不悲也不喜的唱什么!”看到这段非常感动,他不是随便要唱歌的,悲哀的时候要唱歌,快乐的时候也要唱歌,可是此刻他既不悲也不喜要唱什么歌,可是翠巧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解放军,她甚至完全不认识字,过年要贴春联,她们也不会写,但是也一定要贴,就画了七个圈圈,就是这么底层的农民,可是会让人发现《诗经》以来的几千年,老百姓就是这么活着的,这个解放军没有采集到民歌,最后他要走了,她就送他,两个人都距离很远,有点像我们读“氓之蚩蚩”里,一直在写风景,两个人都不说话,最后到了一定要告别的时候,解放军回头说,回去吧,路很远。翠巧就站在那个小山丘上,望着他的影子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当这个影子到最远的时候,突然翠巧的歌声就响起了,“黄河九十九道弯”她惊人的声音就出来了,她这个时候就要唱歌了,因为她知道,这个男子她再也见不到了,而其实这段感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她知道这个解放军根本就不可能爱她,她也不可能嫁给这个人,可这或许是她一生里唯一恋爱的经验,她就唱歌了。
《诗经》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产生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它的时间空间都没有变,一直到了今天,民歌也在用这样的方式流传着,这也是“雅”和“颂”一直无法超越“风”的原因,真正在民间流传的是很简单的情感,被口口相传的才是真正的民风的力量,真正的先民的歌声。这样质朴的情感千年来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我们曾经这样生活着,我们还将这样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