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灵献给孩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诗意的表达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慢”事业,需要静静的陪伴,需要爱心,需要静待花开。2017年11月25日,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以“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的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召开,共议如何用教育的思想来办有思想的教育。这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和名誉院长顾明远先生和来自乌克兰的苏霍姆林斯卡娅院士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著)一书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本文采撷其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个是来自中国的年满88周岁的教育老兵,一个是来自乌克兰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女,顾明远先生和卡娅院士因共同的志向走进教育,开启教师生涯,成就自己的人生,皆信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场对话围绕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谈起。这本书主要讲的是1951年苏霍姆林斯基招收了31个孩子办了一所快乐学校的故事。这些孩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生的,很多来自不完整的家庭,年龄差不多是6岁。在这所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带领着孩子去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培养完整的心灵。顾先生指出,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孩子的主体地位,而这本书更让他坚定了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关心孩子,在将心灵献给孩子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完整的心灵。
  对此,卡娅院士也有自己的思考。她说:苏霍姆林斯基拥有一颗完整的心灵,不过他把一部分心灵留在了中国,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教育过程本身,包括教育学的全部内容,如情感发展、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劳动教育等。之所以写作这本书,主要是由于他不喜欢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学及其对待孩子的态度,尤其是反感当时教科书称我们的“学生”而不是我们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更代表着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如何把心灵献给孩子
  两位学者在交流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心灵”,那孩子的“心灵”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如何才能把心灵献给孩子?
  其实,《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俄文版书名是《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中文翻译的时候,将“我”隐去了,变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卡娅院士解释说。在她的认识中,这里的“我”不仅指作者本人,更代表了所有的教育者和教师,他们都应当将自己的心献给孩子。她说,在父亲留下的一些手稿中,她发现有些内容在以前的版本中被删减了,所以她在最新版中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在最新版的前言中,父亲这样说:“学校有大纲,有课程,有制度,有带着知识到学校教学的教师,但还有一个东西—这就是教师的心灵,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亲、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每走一步的理解、每一次神态变化的关注。”
  对心灵的理解,在顾先生看来,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在很多地方提及了培养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他提倡和谐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其思想至今依旧发挥重要影响的原因。现在,我国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首先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更宽泛地讲,立德树人不仅是在说道德品质,更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灵和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关注孩子的一步步成长。
  對于把心灵献给孩子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卡娅院士指出,我们“看到”孩子是一种理解,“看见”孩子、“正视”孩子又是另一种理解。教师能够看到孩子,但是看见孩子或者说正视孩子并不容易,这是因为看见包括要看到孩子内心的东西,并非仅仅是外表的这个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孩子的教师,我们应当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点,在课堂上了解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与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布置作业,而不能用同一问题去提问所有的孩子,并要求他们有相同的回答。此外,教师也应注意有关每个孩子自身成绩提升的那条线只是一条从低到高的线而已,尤其是对于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当他们很费力还可能并不令我们满意地回答了课堂问题时,我们应该给予表扬,这个表扬比他回答问题本身更重要。
  基于此,顾先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看到学生的一些表面现象,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其背后的一些原因。其实,师生关系比较微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就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关心每个孩子的表现,要真正看到每个孩子的变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在半年时间里,他从来不给他们打不及格的分数。而且,在给孩子打第一个分数的时候,一定不打不及格的分数。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足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真谛,关心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即“教书育人在细微处”。作为教师,我们要真真实实地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尽量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地把“我”的心灵献给孩子。
  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当代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对教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在“互联网 教育”的时代,教师这一职业会不会被取代?把心灵献给孩子又会被赋予怎样的新内涵?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多的是孩子的培
  养者。
  生活在“互联网 ”时代的孩子,和我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是很不一样的,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他们再去适应,这对教师乃至教育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顾先生如是说。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适应这一瞬息万变的时代,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因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改变人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不定时地培养孩子能够拥有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他将来就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
  时代。
  是的,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乌克兰。卡娅院士指出,网络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改变,的确让我们现在的教育变革更加复杂。借助信息技术或者说掌握信息技术的速度,孩子要比我们成人快,有时可能就是孩子教育教导教师、父母了。这种变化自然会影响孩子和家长、教师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当孩子的思维刚刚起步甚至是没有起步的时候,父母实际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注意把一些非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人之所以称为人的东西尽早地输入给孩子;教育者要注意和孩子沟通,尤其是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人之所以作为人,从来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却能使他成为真正的人,其中发挥作用更大的是情感,即丰富的经历和完整的心灵。
  把心灵献给孩子,那教师把什么留给自己呢?这可能是每位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在卡娅院士看来,教师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同时,不应给自己留有铁石心肠和怨恨的心理,自己也要剩下一颗非常完整、善良、满足的心灵,就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要认为这是牺牲。
  未来已来,面向2030,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立与破?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孙慧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鲁迅小说《离婚》中有“屁塞”一物。何为“屁塞”?《离婚》注释: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说可以保持尸体长久不烂,塞在肛门的叫“屁塞”。  《离婚》中,地方权威人士七大人手中总拿“一条烂石”,并不时地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几下。那劳什子就是“死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屁塞。只可惜七大人手中所拿的屁塞刚出土不久,乃是“新坑”。这屁塞是七大人的  个道具,一个符号,它是与七
说明性文章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材料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试题的质量。笔者以2009年全国44套中考语文试卷为研究样本,考查了102篇现代文。这102篇现代文中有说明性文章30篇,本文即以这30篇说明性文章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中考语文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的选择趋向。    一、测试材料阅读量与阅读    时间:多少适宜  这30篇说明性文章,字数处于286字至1456字之间(
孙郁,1957年出生于大连。1975年毕业于辽宁复县22中。后到乡下插队,1979年至1982年在复县文化馆工作。1988年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文学硕士。在《北京日报》做过十年记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兼鲁迅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1997年)、《百年苦梦》(1997年)、《鲁迅与胡适》(2000年)、《文字后的历史》(200
近年来出现一个新词语,先是在网上流行,后来进入一般的纸质媒体,它就是“爱国贼”。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在感觉新颖之余,曾为之一愣。因为“爱国”是令人尊崇且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高尚品行,“贼”是人人痛恨的卑鄙小人,犹如过街老鼠。在一般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可是现在它们竟然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指称语,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从语法方面来看,“爱国”既可用为动词,也可用于表示指称(即指称该动作行
为发现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字词试题的共同特点,我们统计了2005至2008年22个地区的中考试题(以下简称样本卷),总结试题呈现的一些规律,同时比照现行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教科书,从试题赋分、考查内容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言字词试题考查内容统计    在考查内容方面,除去重复字词,2005至2008年88套样本卷中共考查文言字词251个,个别字词在多套样本卷中均有出现,考查率相对较高。
2011年全国大纲卷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
【摘 要】本文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视角,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例,研究教师课程能力评价体系,目标设计凸显教师主体发展需求,内容建构体现评价标准全面客观,方式方法注重多维真实任务驱动,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突出对教师课程能力全方位的追踪,以符合当前教师发展的价值需求。  【关键词】教师课程能力评价 发展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
在文选集锦式的语文教科书中,教科书编写者通过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展示自己的意图。包括教材体系的确立、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指引和对课文的解读角度,强有力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对具体选文提供的助读资料和编排的练习,将选文蕴涵的静态的语文课程内容动态地挖掘出来,决定着具体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成为实际上的教学内容。  比较相同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清晰认识教科书
编者按: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既简易又深刻,同时赢得了普通大众和专业评论界的广泛认可。普通大众觉得,弗罗斯特那些以简单口语描写日常事物的诗歌亲切可诵,而诗评家则叹服于其诗的高超技巧和丰厚蕴藉。语文版教材选了弗罗斯特的两首诗,都是名作。一首《一条未走的路》,在九年级下册;一首是《牧场》,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对一首诗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为了让弗罗斯特浅白的诗歌语言背后的多重向度和
让年轻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论语》,但《论语》的打开方式却是个问题,即使有兴趣的学生也有读不下去的情况。  是什么原因让对《论语》产生了兴趣的学生读不下去呢?讨论起来,除了文字上的原因外,是《论语》的体式特征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论语》整本书只是零乱的章句,章句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虽有“篇”,但篇名并不反映本篇整体的内容,篇的内部也没有完整的结构可言,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呈现